作者:刘成耀
作为明代散文家的归有光,其所写的文章必然离不开封建社会这个大的社会背景。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里,三妻四妾是常事。而妻妾之间的争斗,也是很自然的事。
寒花做为魏孺人陪嫁的婢女。在她长大后,慢慢的纳为妾,再扶正为妻。这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在随后的清代【红楼梦】中的鸳鸯在知道老爷要纳其为妾,誓死不从。可见在封建社会里,婢女的一条出路是被纳为妾。由于我们现在是处于社会主义的时代,所以很难这些社会背景了。但出于理解【寒花葬志】这一文章的目的,不免是需要对其有所了解的。否则就很难理解魏孺人的那二个笑了。她为什么会笑?是那里让她觉得好笑了?
出于医疗条件、生活条件、科技水平等因素,古代人的寿命,并没有现代人的寿命长。通常女子到十三岁后就被看成是成年人了,就可以谈婚论嫁了。当然这点与现代社会是有差别的,在当代必须到十八岁后才能称为成人。这也是古今的差别之一吧。
魏孺人的第一笑,是在归有光取食荸荠时,婢女持去不与。
做为一家之主的归有光取食荸荠,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为什么婢女会持去不与。
也有人认为是婢女调皮,故意持去不与。(比如说调情)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魏孺人是什么时候看见的,就很重要了。如果说是魏孺人当时并不在场,而是无意中撞见的。在这种情况之下,魏孺人的反应应该是生气,或者是愤怒。然而魏孺人的反应只是魏孺人笑之。
另一种情况是认为与归有光有害,固持去不与。比如说荸荠是生冷之物,吃了对归有光的身体不利,出于照顾归有光的身体的考虑,固持去不与。这种持去不与中,多了一些个人的情感的因素在里面。不论魏孺人当时是否在场,或是偶然撞见的。魏孺人的笑都有着很耐人寻味的地方了。【联系到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或是在日常生活中,魏孺人常与婢女谈及,或是婢女自已比较上心也未可知也。总之魏孺人之笑婢女之持去不与,有家庭之中的融洽,或许也有妻妾之间的猜忌,也未可知了。或者她竟有与婢女一起共侍归有光的想法也未可知也。由于历史的遮挡,时光的流逝,魏孺人的笑竟有些神秘莫测之感。是宽容,是欢乐,是爱,是期待,是困惑。如同现在的女生莫名的笑一样让人无解。
魏孺人的第二笑。是发生在饭桌之上。【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魏孺人经常让婢女倚几旁饭。可见陪着吃饭,对于婢女来说,这也是一种恩赐。通常情况下,婢女是不能跟他们一起吃饭的。
婢女目眶冉冉动,显然不是她的眼睛有问题,因为这目眶冉冉动是发生在她吃饭的时候。冉冉动,即有慢慢地动的意思,也有迷离的意思。而魏孺人之所以会笑,自然是因为深知婢女冉冉动的缘由,才会笑的。又指予,那自然这种缘由很自然也是与归有光有关了。如同家庭的琐事一样,有时是很难与外人说的。我们也只是做一些合理的猜测。此时的婢女可能已经是年过十三岁了。对于自已的环境也有所了解,对自已的出路也有一些憧憬。同时,对于感情也已经有一些明白了,或者说是有一些需求和欲望了。而此时出现在她身旁最为耀眼的人,自然是归有光了,这时的他刚好二十四岁。这时的归有光的心底有没有想要纳婢女为妾,没有人知道,他没有说,我们也就不能说他有这种想法。只是按当时的封建社会的大背景来认定,他当时是有这种想法的。而婢女也期待着能被他纳为妾,这在当时应该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那么此时的魏孺人的笑,就有了一些让人心领神会的意味了。这意味她懂,归有光懂,婢女或许懂。而对于五百年之后的我们来说,却不懂。
![](http://imgsrc.baidu.com/forum/pic/item/f6b61c12c8fcc3ce266478a39e45d688d53f2025.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