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和西汉,长安的朝廷所制定的法律和经济政策均有利于关中的发展,而排斥隔着山脉的关外的广大平原地带,即古时所说的“关东”(函谷关以东)。朝廷借用法律力量压制帝国其他地域有势力的大族,很多大族被强制迁徙到首都附近,从全国征收上来的钱财被用于改善水利,使这个地区的生产力最大化。在秦代,郑国渠使西北地区变成了中国最肥沃的农业区。
西汉继续用关中本位的方式建造帝国的基础设施。当关中的农产品最终被证明不足以满足朝廷的需要时,汉朝政府就从东北部地区更富饶的下游冲积平原漕运谷物到首都。这是帝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展,因为它标志着中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首次明确地分离。大规模的农产品运输只能以漕运的方式完成,然而在旱季,黄河不可能通航,连接黄河和长安的渭河航运效率极低且不可靠。汉武帝(前140——前87在位)耗费巨资和大量劳力来修建绕开渭河直接连接长安和黄河的运河,之后又开凿了另一条可以方便地从肥沃的汾河谷地漕运的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