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分享一名我很是尊敬的诗人:
周梦蝶。
每每见到这个名字,我的心总是很温柔。
以下是两则介绍中的选摘,稍后会将原文放在下面,望温暖你。
—
《庄子》中有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却不知是人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作了人。
台湾恰有位诗人叫周梦蝶,初见这个名字,隐隐觉得他也是个在尘世与梦境之间流浪的人。
他在4年前化蝶而去,如今鲜为人知,却在世间留下了传奇。
他逝世时,马英九特颁褒扬令,龙应台称他是“动荡世界的永恒”。余光中说,周梦蝶写诗像炼石补天,补人间的遗憾。
他的人生是一本磨难的书:战乱频仍,一生漂泊,生计仅能维持基本,父母妻儿一一离去。可他始终怀抱着诗,怀抱着文学梦,独自在台湾街头卖书20年,为了一首至爱的诗可以等40年才落笔。
面对无常的命运,有人俯首称臣,有人怀抱梦想,将苦难淬炼成光。
—
“诗人,军人,异乡人。
我小的时候在后院,
睡也睡不着,我就读诗。
我祖母在前院,听见我在念,
祖母就讲,这孩子尝到书味了。”
周梦蝶原名周起述,1921年生于河南。他的坎坷始自娘胎,还未出世,父已过世。
母亲坚忍,一人支撑破落的家,全力供儿子读书。天性敏感的周梦蝶也和文字有缘。他11岁入私塾,随舅父读《朱子家训》,读《龙文鞭影》,13岁就会自己圈点《四书集注》。
读到《红楼梦》,他怜惜尤三姐,喜爱林黛玉,为晴雯不平,女孩们于他是精神伴侣般的存在。母亲常常坐在一旁,一边做着缝补针黹,一边看他孜孜诵读的样子。
一晚睡不着,他就着烛火彻夜读诗,前院的祖母听了说:这孩子尝到书味了。
由于家贫,周梦蝶18岁才进小学,因为资质聪颖,不久就一路跳级考进初中,作文比赛还拿了全校第一。一位老师读了他的文章,叹息道:“你的文字很干净,老师比不上。”
—
战乱忽如其来。1948年,27岁的周梦蝶去武汉求学未成,盘缠散尽之际,参了军,“一阵狂风,把我吹进军营”。报名时,周起述才改名周梦蝶。
“十几岁读到《庄周梦蝶》,好向往那种自由浪漫。刚巧我也姓周,一直想改名周梦蝶,但知道家人一定觉得太女性化,没敢说出口。”
当他在表格上写下“周梦蝶”三字时,冥冥中也好像写下了一生。
—
直到随军赴台那天,他仍念着一本买不起的《红楼梦人物述》。站在船舱的甲板上,正值晚霞满天,故土远去,顿感苍茫。他暗自告诉自己,希望能尽快回到武汉,再见到那本书。
没想,一别就是48年。前路茫茫,唯有文字与诗可以排遣命运的无常,延续一个游子对凡尘故土的梦。
—
退伍后,周梦蝶只身来到台北,在街边摆摊卖书为生。每天带着一块布,背着书,坐公交车到车水马龙的武昌街,找一处警察不太留意的地方,把布一摊,将书铺在上面,靠墙一挨,看书,或沉睡。
开书摊收入很低,有时仅馒头豆浆充饥。遇到有心向学的青年又不忍赚钱,宁可送书。
有次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被人送到医院,他半天醒来,喃喃说:我没病,只是3天没吃东西了。
还有别的麻烦事。“在街头摆摊,常被警察追赶。还好管区有一个河南同乡,教我固定一地,钉上书架,这样可以看似合法而不抓。”后来同乡被调走,接班的警员有意刁难,叫他把七格书架砍掉三格,只剩四格。周梦蝶也乐得清闲,照样守着这片仄狭的“国土”,作他的诗,坐他的禅。
纵使穷困,他也不是为利而来,只为求得闹市潜隐,守一片宁静。
期间他遇到了很多切磋诗艺的人,像余光中、痖弦、李敖,那是他写诗的发烧期。诗情激荡,一颗敏感的心和半生际遇,化作一句句梦境般孤远的行吟。
—
他将自己比作紫蝴蝶,“隔岸一影,逆风贴水而飞,低低的,低低低低的。”
苦难会结束,而高贵的灵魂永存。
周梦蝶。
每每见到这个名字,我的心总是很温柔。
以下是两则介绍中的选摘,稍后会将原文放在下面,望温暖你。
—
《庄子》中有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却不知是人化为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作了人。
台湾恰有位诗人叫周梦蝶,初见这个名字,隐隐觉得他也是个在尘世与梦境之间流浪的人。
他在4年前化蝶而去,如今鲜为人知,却在世间留下了传奇。
他逝世时,马英九特颁褒扬令,龙应台称他是“动荡世界的永恒”。余光中说,周梦蝶写诗像炼石补天,补人间的遗憾。
他的人生是一本磨难的书:战乱频仍,一生漂泊,生计仅能维持基本,父母妻儿一一离去。可他始终怀抱着诗,怀抱着文学梦,独自在台湾街头卖书20年,为了一首至爱的诗可以等40年才落笔。
面对无常的命运,有人俯首称臣,有人怀抱梦想,将苦难淬炼成光。
—
“诗人,军人,异乡人。
我小的时候在后院,
睡也睡不着,我就读诗。
我祖母在前院,听见我在念,
祖母就讲,这孩子尝到书味了。”
周梦蝶原名周起述,1921年生于河南。他的坎坷始自娘胎,还未出世,父已过世。
母亲坚忍,一人支撑破落的家,全力供儿子读书。天性敏感的周梦蝶也和文字有缘。他11岁入私塾,随舅父读《朱子家训》,读《龙文鞭影》,13岁就会自己圈点《四书集注》。
读到《红楼梦》,他怜惜尤三姐,喜爱林黛玉,为晴雯不平,女孩们于他是精神伴侣般的存在。母亲常常坐在一旁,一边做着缝补针黹,一边看他孜孜诵读的样子。
一晚睡不着,他就着烛火彻夜读诗,前院的祖母听了说:这孩子尝到书味了。
由于家贫,周梦蝶18岁才进小学,因为资质聪颖,不久就一路跳级考进初中,作文比赛还拿了全校第一。一位老师读了他的文章,叹息道:“你的文字很干净,老师比不上。”
—
战乱忽如其来。1948年,27岁的周梦蝶去武汉求学未成,盘缠散尽之际,参了军,“一阵狂风,把我吹进军营”。报名时,周起述才改名周梦蝶。
“十几岁读到《庄周梦蝶》,好向往那种自由浪漫。刚巧我也姓周,一直想改名周梦蝶,但知道家人一定觉得太女性化,没敢说出口。”
当他在表格上写下“周梦蝶”三字时,冥冥中也好像写下了一生。
—
直到随军赴台那天,他仍念着一本买不起的《红楼梦人物述》。站在船舱的甲板上,正值晚霞满天,故土远去,顿感苍茫。他暗自告诉自己,希望能尽快回到武汉,再见到那本书。
没想,一别就是48年。前路茫茫,唯有文字与诗可以排遣命运的无常,延续一个游子对凡尘故土的梦。
—
退伍后,周梦蝶只身来到台北,在街边摆摊卖书为生。每天带着一块布,背着书,坐公交车到车水马龙的武昌街,找一处警察不太留意的地方,把布一摊,将书铺在上面,靠墙一挨,看书,或沉睡。
开书摊收入很低,有时仅馒头豆浆充饥。遇到有心向学的青年又不忍赚钱,宁可送书。
有次体力不支昏倒在地,被人送到医院,他半天醒来,喃喃说:我没病,只是3天没吃东西了。
还有别的麻烦事。“在街头摆摊,常被警察追赶。还好管区有一个河南同乡,教我固定一地,钉上书架,这样可以看似合法而不抓。”后来同乡被调走,接班的警员有意刁难,叫他把七格书架砍掉三格,只剩四格。周梦蝶也乐得清闲,照样守着这片仄狭的“国土”,作他的诗,坐他的禅。
纵使穷困,他也不是为利而来,只为求得闹市潜隐,守一片宁静。
期间他遇到了很多切磋诗艺的人,像余光中、痖弦、李敖,那是他写诗的发烧期。诗情激荡,一颗敏感的心和半生际遇,化作一句句梦境般孤远的行吟。
—
他将自己比作紫蝴蝶,“隔岸一影,逆风贴水而飞,低低的,低低低低的。”
苦难会结束,而高贵的灵魂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