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贵定吧 关注:342贴子:20,124
  • 3回复贴,共1

父亲节的来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关于所谓“父亲节”的文章开始刷屏了。实际上,许多人连这日子是咋回事也没弄明白,只是跟着追风。1972年美国总统才签署正式文件,将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国的父亲节,至今不过40多年时间,要知道,中国早在1945年就正式设立全世界最早的父亲节,在今天却被很多国人遗忘了。这是中国人的悲哀。
美国父亲节是由住在美国华盛顿州斯波坎(Spokane) 的布鲁斯多德夫人倡导的,目的是纪念自己劳累而死的父亲威廉斯马特。1966年美国签署总统公告,宣布当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为美国的父亲节,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才正式签署文件,将每年6月第三个星期日定为全美的父亲节,并成为美国永久的纪念日。
相较于美国父亲节的设立,中国的父亲节更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正式设立时间也比美国更早。中国父亲节是每年公历8月8日,又称为“八八节”,谐音“爸爸节”,在1945年就由国家正式宣布设立,是世界上最早正式设立父亲节的国家。中国父亲节具有如下文化意义。
1、纪念文化的意义:1945年8月8日,全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悄然来临,上海的有志之士为了纪念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爸爸们,特地提出父亲节的构想。于是上海文人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市民立即响应举行庆祝活动。战争胜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绅士,联名请上海市政府转呈中央政府,定“爸爸”谐音的8月8日为父亲节,政府对这份请求十分重视,特地开会讨论并正式确定每年的8月8日是中国父亲节。
2、文字文化的意义:八月八日的两个“八”字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成了“父”字,文字发音的谐音“爸爸”,八八节即爸爸节,既有创意又顺口,简单好记又响亮。
3、中华孝文化意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孝文化一直弥漫、浸淫在中华大地;孝之思想、理念、实践,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年社会各界名流如吴稚晖、李石曾、潘公展、杜月笙等人倡导设立父亲节也是弘扬中华孝文化的体现。8月8日与中国悠久传统的敬老节日“99”重阳节也遥相呼应。
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均有自己的父亲节。俄罗斯的“父亲节”是每年2月13日,德国的“父亲节”是每年5月31日,韩国的“双亲节”是每年5月8日,巴西的“父亲节”是每年8月第二个星期日,澳大利亚的“父亲节”是每年9月第一个星期日。[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16 16:32回复
    其实,中国以前有过法定父亲节,是在八月八日。
    制定这个节日的目的,是纪念在抗战中牺牲的千千万万的父兄。
    时为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
    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
    上述诸人,均系名流,虽久处沦陷区,但爱国之志仍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曾任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遭日军所执,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任何的官方职务。②
    1945年的这次民间发起的“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理由是:
    “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
    该请求获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佩花以作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
    相关的推广工作也随后展开。譬如,作为“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1946年8月7日,颜惠庆被邀请去“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次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
    谢晋元将军,率“八百壮士”与日寇对峙于四行仓库时,他的小儿子刚刚出生。在《与妻书》中,谢深感愧疚:“军人不宜有家室,我今既有之……但职责所在,为国当不能顾家也。老亲之慰奉,儿女之教养,家务一切之措施,劳卿担负全责”。在《与双亲书》中,谢如此宽慰父母:“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唯今日对家庭不能无一言:万一不讳,大人切勿悲伤,且应闻此讯以自慰。”
    今人多已不再过“八八父亲节”。但“父兄”在抗战中的牺牲,仍永垂史册。试略举几例:
    浙江青田县六十六岁老人叶瑞三:
    1942年8月2日,“敌寇进扰叶庄时,……叶瑞三荷土枪一支,大声疾呼:‘村人尽速随我杀敌!’其妻以彼年老,恐有不便,乃夺其枪。彼复持矛而出,沿村大呼曰:‘凡因杀敌伤亡者,愿将其子女抚养至十六岁。’乡人为之感奋。”
    第六战区游击第一支队大队长李翼峰之父李焕章:
    “被敌绑去,禁闭于沙市,再三要挟函招其子。焕章厉色拒曰:吾儿参加游击,效忠党国,保乡,乃好男儿应为之事,吾复何求,杀则杀耳。”遂遭杀害。
    安徽涡阳县人李汉三:
    其独生子李庆一1942年2月牺牲于前线。国民政府发放抚恤金一万五千二百元,李汉三“以烈士抗战阵亡,乃军人天职”,“全部献充抗战费用”。
    湖南长沙前清秀才邹炳蔚:
    因日寇进犯,“常以年老不能杀敌为恨,每与人言:‘如敌人侵入武汉,即择清泉之滨跃入就义,以激励子侄,矢忠报国,免以我老为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为免成为子侄杀敌报国的拖累,“果手书遗嘱,赴水而死”。其遗嘱称:“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况余年老力衰,焉能自全?其所以速自决者,坚汝等报国之志耳。此嘱。”
    ……
    抗战期间牺牲的军人,相当大一部分没有来得及成为父亲——1947年2月,当局公布了《关于抗战损失和日本赔偿问题报告》。据报告统计:抗战期间,军人伤亡3650405人、平民伤亡9134569人,合计12784974人。这些牺牲将士的平均年龄,虽无可靠统计,但亦可揣知大概: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十九路军教导队士兵的平均年龄是24岁;1938年衡山游击干部训练班的学员,平均年龄是25岁。1946年的“八八父亲节”,纪念父兄,也纪念没来得及成为父亲的他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16 16:46
    回复
      作家王鼎钧,在抗战时期还是一名中学生,随学校西迁,饱经颠沛流离。对于八八父亲节,他始终念念不忘。1996年8月8日,身在纽约的他,写下了这样一则日记:
      “今天是中国人的父亲节。各国都有父亲节,日期不尽相同。美国父亲节定在每年六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中国人选在八月八日。是因为‘八八’的读音像“爸爸”。说也凑巧,Mother’s Day(母亲节)的第一个音节像‘妈妈’,所以此间华人小区过母亲节以美国日期为准,过父亲节以中国日期为准。
      “八月八日父亲节的起源很晚,中国对日抗战期间,上海在日本军队占领之下,文人雅士通过新闻界发起庆祝这个节日,暗中寓有思念中国政府之意。等到抗战胜利,上海市各界联合起来,请政府定八月八日父亲节为全国性的节日,马上如愿以偿。
      “……我忝为人父。今天吃了子女们由名店订购的鲑鱼,深有愧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16 16:49
      回复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
        “三年了,你阵亡在成都上空,这三年的时间所做成的不同,如果我向你说来,你别悲伤,因为多半不是我们老国,而是他人在时代中碾动,我们灵魂流血,炸成了窟窿。
        ……
        “弟弟,我已用这许多不美丽言语,算是诗,来追悼你。要相信我的心多苦,喉咙多哑。你永不会回来了,我知道,青年的热血做了科学的代替,中国的悲怆永沉在我的心底!
        “啊,弟弟,你别难过,难过了我给不出安慰。我曾每日那样想过了几回:你已给了你所有的,同你去的弟兄也是一样,献出你们的生命;已有的年轻一切;将来还有的机会,可能的壮年工作,老年的智慧;可能的情爱,家庭,儿女,及那所有生的权利,喜悦;及生的纠纷!你们给的真多,都为了谁?你相信今后中国多少人的幸福要在你的前头,比自己要紧;那不朽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你相信,你也做了,最后一切你交出。我既完全明白,为何我还为着你哭?只因你是个孩子却没有留什么给自己,小时我盼着你的幸福,战时你的安全。今天你没有儿女牵挂需要抚恤同安慰,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林徽因《哭三弟恒》
        那个年代,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是他们毅然绝然地斩断了自己的未来,才能让心爱的人有未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6-16 16: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