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吧 关注:492,926贴子:4,206,545
  • 17回复贴,共1

在某群里讨论的武经总要城防的战棚的一些看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首先帖资料:
守城(并器具图附)
兵法曰:“守城之道,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故善守者,敌不知所攻,非独为城高池深、卒强粮足而已,必在乎智虑周密,计谋百变,或彼不来攻而我守,或彼不挑战而我击,或多方以谋彼师,或屡出以疲彼师,或彼求斗而我不出,或彼欲去而惧我袭。若此者,皆古人所以坐而役使敌国之道也。此虽得御攻之计,然又要先审可守之利害。凡守城之道有五败:一曰壮大、寡小、弱众,二曰城大而人少,三曰粮寡而人众,四曰蓄货积于外,五曰豪强不用命。加之外水高而城内低,土脉疏而池隍浅,守具未足,薪水不供,虽有高城,宜弃勿守。亦有五全:一曰城隍修,二曰器械具,三曰人少而粟多,四曰上下相亲,五曰刑严赏重。加之得太山之下,广川之上,高不近旱而水用足,下不近水而沟防省,因天财,就地利,土坚水流,险阻可侍,兼此刑势,守则有余。故兵法曰:“城有不可攻。”又曰:“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皆谓此也。凡守之道,敌来逼城,静默而待,无辄出拒,候其矢石可及,则以术破之。若遇主将自临,度其便利,以强弩丛射,飞石并击,毙之,则军声阻丧,其势必遁。若得敌人称降及和,切勿弛备,当益加守御,防其诈我。若敌攻已久,不拔而去,此为疲师,可蹑而袭之,必破,此又寄之明哲,见利而行,不可羁以常检也。古法曰:三里之城,万家守之,足矣。今若遇敌逼近,人力不暇者,即且约容一军人马,如筑于闲时,须稍宽阔,作四门,二开二闭。门外筑瓮城,城外凿壕,去大城约三十步,上施钓桥。壕之内岸筑羊马城,去大城约十步。凡城上皆有女墙,每十步及马面,皆上设敌棚、敌团、敌楼。瓮城(敌团城角也)有战棚,棚楼之上有曰露屋。城门重门、闸版、凿扇,城之外四面有弩台。自敌棚至城门,常设兵守,以观候敌人。图形于左。
右平陆筑城,下阔与上倍,其高又与下倍。假如城高五丈,则下阔二丈五尺,上阔一丈二尺五寸。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羊马城,高可一丈以下,八尺以上,亦偏开一门与瓮城门相背,若瓮城门在左,即羊马城门在右也。女墙高可五尺。壕面各随其地为阔狭,大要在面阔底狭,其深及泉,使箭炮难及即住。
壕桥直对羊马城门,若城门汲水须在城外,则瓮城、羊马城各更对开一门,以通汲路,惟不得对大城门。若依山带河,地势不便,则大城须为偃月形,开三门而已,余不改平陆之制。瓮城上各设战棚,其制与敌楼同,间数视城之广狭。其山城,则又择前后左右,取去大城近处,随山形别筑一城,令与大城相接,必尽据高地,外亦开堑。
两城之中,或设烽台以为远候,贼至,即以兵专守,免先为贼所据,下窥城中虚实。今秦州、怪莩墙匀羰且玻ㄒ凰抵城之法,每下阔一丈,上收四尺。凡城,高五丈,底阔五丈,上收二丈,尤坚固矣)。
候望屋:白露屋,以江竹或榆柳条编如穷庐状,外涂石灰,有门有窍,中容一人,以为候望。每敌楼、战棚上五间置一所,于两傍施木拒马、篦篱笆,隐人于下,持泥浆麻搭,以备火攻。
敌楼,前高七尺,后五尺,每间阔一步,深一丈。其棚上下约容二十人。若城愈阔,则愈深。上施搭头木,中设双柱,下施地伏,仍前出三尺。常法,一间二柱,此用四柱,以备矢石所摧,上密布椽,覆土厚三尺,加石炭泥之,被以濡毡,及椽伏之首并以牛革裹之,以防火箭。敌楼之制与战棚同。

六边形弩台:右弩台,上狭下阔,如城制,高与城等,面阔一丈六尺,长三步,与城相接。
每台相拒亦如之。上通阔道。台上架屋,制如敝棚,三面垂以濡毡,以遮垂钟板,亦备绳梯。内容弩手一十二人,棚上三面立牌。遮箭棚上亦容弓弩手一十二人,队将一人,置五色旗各一,鼓一,弓弩、檑木、炮石、火鞴等皆蓄之。常伺寇至,举旗为表号,令台及城上见之,皆举旗相应。寇来自东,即举青旗;南,举赤旗;西,举白旗;北,举黑旗;已来复还,举黄旗。寇来渐近,则望其主将发弩丛射之,其炮檑用如城上法。

垂钟版,长六尺,阔一尺,厚三寸,用生牛皮裹,开箭窗,施于战棚,前后有伏兔拐子木。
篦篱笆,以荆柳编成,长五尺,阔四尺,漫以生牛皮。背施牛竿,长六七尺,用于战棚上,则以木马倚之在女墙外,以狗脚木挂之。
皮竹笆,以生牛皮条编江竹为之,高八尺,阔六尺,施于白露屋两边,以木马倚定,开箭窗,可以射外。
木马子,一横木,下置三足,高三尺,长六尺。
狗脚木,植二柱于女墙内,相去五尺,准墙为高下,柱上施横木钩挂。

木檑,以木体重者为之,长四尺,径五寸。
泥檑,用紧慢土调泥,入猪鬃、马尾毛鬃三十斤,捣熟,捍成,长二三尺,径五寸。
砖檑,如檑形,烧砖为之,长三尺五寸,径六寸。
车脚檑,以绳系独轮,以绞车放下,复收。
夜叉檑,一名留客住,用湿榆木,长一丈许,径一尺,周四施逆须,出木五寸;两端安轮脚,轮径二尺。以铁索绞车放下,复收,并以击攻城蚁附者。

狼牙拍,合榆木为箕,长五尺,阔四尺五寸,厚三寸。以狼牙铁钉二千二百个,皆长五寸,重六两,布钉于拍上,出木三寸。四面施一刃刀,刀入木寸半。
前后各施二铁环,贯以麻绳,钩于城上。敌人蚁附登城,则使人掣起,下而拍之。
飞钩,一名铁鸱,脚钩锋长利,四出而曲。贯铁索,以麻绳续之。凡敌人被重甲,头有鍪笠;又畏矢石,不得仰视,候其聚处,则掷钩于稠人中,急牵挽之,每钩可取三两人。
铁撞木,木身铁首,其首六铁锋,锋大三指,长尺余,锋尖为逆须,其窍贯铁索。凡木驴逼城,即自城上以辘轳绞铁撞下而断之,皮革皆坏,乃下燕尾炬烧之。
穿环,锻铁或屈柔忍木为大环,以索系之,则用。撞车及城,则举环穿挂车,一并力挽绳,随以弓弩,两傍射之,其车必翻;射仍勿止,车下人多不被甲,当遁走,急缒健卒掷薪刍以焚之。




IP属地:广东1楼2019-06-13 18:31回复
    下面的宋代战棚绘图明显受欧洲战棚的影响,但宋代战棚与欧洲不同,并非后面才加建,它是用于瓮城以及城角等关键位置的常规建筑,里面不包含石头女墙,篦篱笆与城墙保持一致,以便打开就能射击城脚的敌军,下图这么做反而留下死角,做无用功。戚继光发明悬眼,是因为这战棚成本高,没钱遍及整个城墙,也影响各类守城器械的使用。由于承平日久,南方大多数城池很少有战棚,更差的,只有个木栏防一下野兽。

    宋代战棚的设计对架梯一类的敌人有较大优势,直接打开篦篱笆,往下捅射,梯子也会直接翻了:

    造城需要考虑成本问题。由于长城耗资巨大,工程自然是能省就省:


    敌台其实可以做得很高,但面对没攻城能力的蒙古人与成本问题,故而长城的敌台只是缩水版:


    戚继光兵书的三层敌台在长城很少,目前也就发现一座:

    古北口长城著名的24眼敌楼就是戚继光所建,是其兵书中的理想敌台,长城后面的关口城池的敌台则是超标,北京城的敌楼更是变态。

    居庸关瓮城上的超标大敌楼:

    明太原县城,每个雉都有双层敌台,北京城则是省钱只要凸出城墙的战台“雉”
    故而需要面面俱到是不太可能的,战棚成本贵难普及,悬眼才能便宜简单彻底解决下射问题,也方便观察配合守城器械辗轧城角敌人,想要只靠射击阻拦敌人爬城是不现实的。


    IP属地:广东2楼2019-06-13 18:48
    收起回复
      这图只是敌楼部分采用,普通城墙就与中国差不多。

      圆形塔楼虽然攻击角度确实较大,但攻击火力比矩形塔楼的要小,兵力展开叠射也不方便,故而后期也慢慢消失。中国宋代大城瓮城须为偃月形,但在明代瓮城也改为方形。
      欧洲城墙的这种屋顶设计虽然可以遮雨挡箭,但它弊端也很明显,敌人可以爬上屋顶用准备好的器械攻入内部,面对炮火很脆,顶上的瓦片可能会对里面的士兵造成二次杀伤,而且成本也高,而露天城墙则可以任意摆设守城器械

      很多欧洲城堡也就这样子,普通城墙上的战棚是有钱就加建的建筑,没钱就搁置的东西:



      IP属地:广东3楼2019-06-13 18:58
      回复
        这些是我与某些吧友的愚见,非专业观点,城防历史牛人发现错误不妨指出。


        IP属地:广东4楼2019-06-13 19:03
        回复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脑洞里也是尽可能的设想出无射击死角的堡垒,然而就在前几天才想到这在古代的作用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毕竟冷兵器时代远程火力并无法阻止大军推进,推到城脚下更无法阻止,毕竟无论悬眼(我甚至觉得悬眼并不具备下射能力,只有下视能力)和凸廊下射只能靠射击孔,火力密度限制更大。最终完成阻止敌人还是要靠城头上的雷石滚木或者楼主举的重型设备以及近战解决。如果我这个想法是成立的,那么古代城防应该是更重视无死角视野而不是无死角射击吧


          IP属地:广东5楼2019-06-13 20:06
          收起回复
            武经总要的城防只是北宋面对没砲石攻击的早期城防,南宋城防则变了很多。之前的兵书没有特别说明下击功能,下文"南宋初陈规"的《守城录》则明确说明“贼若登城,只于方眼中施枪刀,自可刺下。方眼向下,自有平头墙,即是常用篦篱牌挂搭,不必临时旋施设也”“两边直觑城脚。靠城身两边开两小门,下看城外,可施御捍之具”:
            一女头墙旧制。于城外边约地六尺一个,高者不过五尺,作山字样,两女头间留女口一个,女头上立狗脚木一条,挂搭皮竹篦篱牌一片,遮隔矢石。若御大炮,全不济事。又女头低小,城外箭凿可中守御人头面,须是于城上先筑鹊台,高二尺,阔五尺。鹊台上再筑墙,高六尺,厚二尺,自鹊台向上一尺五寸,留方眼一个,眼阔一尺,高八寸,一云:方径及尺。相离三尺。又置一个,两眼之间,向上一尺。又置一个,状如品字,向上作平头墙,贼若登城,只于方眼中施枪刀,自可刺下。方眼向下,自有平头墙,即是常用篦篱牌挂搭,不必临时旋施设也。更于鹊台上靠墙每相去四十,立排叉木一条,高出女墙五尺。横用细木夹勒两道或三道,攻城者或能过品字眼,亦不能到平头墙上。更至墙上,又有排叉木限隔,若要越过排叉木,必须用手攀缘,则刀斧斫之,枪刀刺之,无不颠仆。守者用力甚少,攻者必不得志也。
              一马面旧制。六十步立一座,跳出城外不减二丈。阔狭随地利不定,两边直觑城脚。其上皆有楼子,所用木植甚多,若要毕备,须用毡皮挂搭,然不能遮隔大炮。一为所击,无不倒者。楼子既倒,守御人便不得安。或谓须预备楼子,随即架立,是未尝经历攻守者之言也。楼子既倒,贼必以石弓弩并力临城,虽损害人命至多,亦不可架立。今但只于马面上筑高厚墙,中留品字空眼,以备觇望,又可通过枪刀,靠城身两边开两小门,下看城外,可施御捍之具。墙里造瓦厦屋,与守御人避风雨。遇有攻击便拆去瓦厦屋,靠墙立高大排叉木,用分鹿绳横编。若造巴相似,任其攻击,必不能为害。
              一城不必太高,太高则积雨摧塌,修筑费力。城面不可太阔,太阔则炮石落在城上,缓急击中守御人。城面通鹊台,只可一丈五尺,或一丈六尺。高可三丈,或三丈五尺。沿边大郡城壁,高亦不过五丈,阔不过二丈而已。


            IP属地:广东7楼2019-06-14 03:4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6-14 18:52
              回复


                IP属地:广东9楼2019-06-15 22:41
                回复
                  防御體係很強大,攻防一體,能否普及是個問題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6-15 22:43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12楼2019-06-17 00:29
                    收起回复


                      IP属地:广东13楼2019-06-18 00:20
                      回复


                        IP属地:广东15楼2019-06-18 23:38
                        回复


                          IP属地:广东16楼2019-06-20 17: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