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因中转吧 关注:33贴子:428

唯识宗认为显现都是“心”创造的,这个“心”与如来藏的区别都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唯识宗认为显现都是“心”创造的,这个“心”与如来藏的区别都有哪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6-12 17:02回复
    这个问题说起来其实比较复杂,我也不一定能说清楚,就自己的理解大概说一些看法。
    首先,我们对于“心”的讨论有两个角度,一个是名相方面的探究,也就是概念方面的开合回复,依靠严密的逻辑和繁琐的概念来构建一个知识体系,这个需要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能不是我们这种初学者所能够胜任的事情。
    另一个角度就是在思维观察的时候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体会揣摩,这个就比较简单直接,但是很容易因为每个人都体会、描述的区别而产生误解。
    因为两种方式都各有其利弊得失,所以要提前说明一下,这样也便于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加以抉择取舍。
    因为我自己没有经过真正的唯识方面的大量闻思,基本上所知道的概念和道理都来自师兄多年来的交流,以及学院上师们有关唯识方面的一些讲记开示,很多都是零散支离的知识,所以没办法真正系统性地进行解答,只有根据自己这么多年的一些思考和体会来说了,仅供大家参考,如果有说错的地方还希望大家及时指出纠正。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6-12 21:44
    回复
      2025-07-25 01:46: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所谓的“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们这个能够见闻觉知的根本,之所以说是根本,就在于离开了它,一切都现象和对错都无从谈起,所以,不管是我们对其初步的认识,还是经过深入抉择观察后得到的最真实透彻的结论,都归属于这个“心”字里面了。
      从狭义的方面来说,“心”是了别的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这个明了、分别的这种能力,因为这个能力在我们现在每个人的个人体验中都是很容易可以确定的,所以是我们普通人每个人都经验,首先我们要在自己现在的身心状态中确定这样的作用和能力,要先确认自己心里面这样一念灵明觉知的这种能力,这个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先不要去受各种各样书本的影响和干扰,去给它带上各种各样神乎其神的标签,就是这样不依靠任何概念,简单朴素地感受到自己的这种能力,这种了了分明,不昏不昧的这种认知能力。
      必须要先确认这个最普通的心,因为往后任何的努力,任何的思考观察都是以它为基础,为标准,为根本的,就像一个人脚下的立足之地一样,这个东西你不先确定了,那就像空中楼阁一样,讲再多也是跟白日梦一样,言者凿凿,听者藐藐,最后大家都是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的结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6-12 21:56
      回复
        好,如果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心”之后,那么在接下来的分析过程中,每个人要自己用自己的心去揣摩、体会、感受、辨别,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过于纠结对错,只要你的心你不停留在某个地方,那么不管怎么思维体会就都不会错,一旦你停留在某个点上,认为自己得到最终的真理了,那么可能再无懈可击的逻辑结论也可能会让你误入歧途。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6-12 22:00
        回复
          我们先说“如来藏”,这个比较简单。所谓的“如来藏”,是一个描述性的概念,也就是说,仅仅说一个“心”太笼统了,包括了所有的认知作用,包括我们凡夫众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作用,也包括了佛菩萨的智慧,当然也包括了凡夫的认知和佛菩萨的认知的总的一个范围,都可以叫做心。
          所以,为了进一步把这个“心”说清楚,于是就建立了各种概念,比如真如、佛性、智慧、觉性、妄念、明觉等等,当然也包括了“如来藏”。
          如来藏就是如来“藏”在里面的意思,并不是我们这个心之外的某种东西,就像一个黄色宝箧里面的一个黄色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样的神奇宝贝,是说我们现在的这个心,里面藏着如来的智慧和功德,《宝性论》里面有泥巴裹着的金色佛像,枯萎的花苞中包裹的佛像,贫穷妇人怀胎中的王子等等比喻来阐述这个道理。
          这是从因的角度来说如来藏,那么我们现在的心为什么没有体现出里面如来的功德和智慧的宝藏呢?因为我们有烦恼和执着,所以我们现在的心也叫做如来藏。
          也就是说,如来藏就是我们的心,只不过是说在这个心表面的这些烦恼执着的下面,还具有跟如来一样的功德和智慧,所以并不是说如来藏是一个功能很厉害,跟我们现在的心分开的另一个东西。如果我们经过修行,把心上的烦恼执着等垢染清净了以后,如来的功德和智慧就会显露出来,那个时候的心就不叫如来藏了,叫做如来的智慧。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6-12 22:46
          回复
            讲完了如来藏,再来说“一切唯心造”。
            这种说法,是为了说明我们现在所见闻觉知的所有现象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原理和过程的,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为了便于我们理解,所以按照我们凡夫的思维方式来描述的,这一点首先要明白
            凡夫是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就是始终觉得任何现象的产生背后,都需要有一种主宰者,我们有这样一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
            因此,为了表达所有的现象产生的根源是我们的心,离不开我们的心,并不是独立于心外的一种“客观存在”,所以论典里面说“所有的显现都是由心所造作的”。在这样的一个语境里面,仿佛有一个东西叫做“心”,然后它具有一种主观能动性,能够支配、施加影响的力量,就像一个陶师的手一样,把一堆没有任何形状的泥巴捏成了一个瓶瓶罐罐,所以好像是我们的心把某一种东西塑造成了我们见闻觉知到的这些现象。
            所以,这里的关键就是要意识到这个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模仿我们的习惯性来表达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情况,这一点非常重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6-12 22:55
            回复
              那么,我们的心是怎么样去“造”这些现象的呢?实际上,在心本身产生各种现象的层面上来说,并没有一个我们所以为的那个“制造”或者“捏造”的过程,因为在这种语境里面,我们总是把心“当成一个东西”,然后它可以捏造一个瓶子,再捏造一个杯子,瓶子和杯子是不一样的两个东西,但是能捏造的心是同一个东西,这种思维模式就叫做遍计所执或者人我执的方式。
              心本身就是一种单纯的能够明知的作用,当一个现象产生前它在哪里?它是不存在的,一个不存在的东西,谁去捏造它呢?而这个现象一旦产生了以后,还需要谁去捏造它吗?也不需要了。所以现象的产生实际上只是一个说法,并没有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出现的过程,就像一个东西浮出水面一样,而是像镜子里面出现一个影像一样,出现的当下已经出现了,没有出现的时候哪里也不存在,所以,显现在心前明现的当下就是显现本身产生的当下,是顿然的,没有次第的。
              只是在这个顿然显现的现象显现的时候,我们的心依此又产生了一个认知,就像一个人本来就有一个头,然后又意识到自己有一个头,这二者的区别在于,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头的时候马上会意识到这个头就是“本来都那个头”,但是我们的心在明知显现的时候,首先显现本来就是心的明知,但是接下来心自己迷惑了,以为这个显现是自己的明知之外的一个东西,就像演若达多以为自己多了一个头一样,这个就是二元对立的开始。
              因为我们的心在这最初的迷惑之后,依靠自己的力量没办法清醒过来,所以就会顺着迷惑继续追寻下去。
              于是我们开始探求这个显现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这样去推求呢?因为一旦我们把显现当成心之外的存在,那么它就必然需要一个来处,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个显现就是自己的心,那么心就在这里,显现也在这里,哪里还需要什么来处呢?正因为心误以为显现不是自己,于是就对其产生了疑惑,需要去探求显现的来龙去脉。
              随着这种探求的延伸,根据显现的不同,心也衍生出不同的认知规律和结果,这就是因果关系的来源。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6-12 23:13
              回复
                有人可能会想,我现在这个念头它是有来源的吧?我现在认知到这个显现,这个显现和我的认知本身,也是有来源的吧?。。。请注意,当你这样去探求的时候,当然是有的,因为你在最初一个认知的时候就已经产生迷惑了,已经开始产生错误的认识了,就像一个人开始做梦或者开始产生幻觉一样,后面的幻觉无论自己感觉再真实,这个能够感觉的心本身就是幻觉的一部分了,所以不管怎么感觉,都是幻觉,那么幻觉哪怕衍生一千万个层次,梦中的楼房哪怕建造一千万层,实际上根本都没有一丝一毫的存在,所以如果你真正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整个轮回就消失了,不是原来有后来没有的那种消失,而是原来没有,现在也没有的“消失”——幻觉和幻象的消失,或者说心从混乱、错觉、迷惑中清醒过来了,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法尔如是。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6-12 23:24
                回复
                  2025-07-25 01:40:55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真正走到这一步,非常难,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幻觉了;但是真正走到这一步也非常容易,因为这一切确实就是个幻觉,既然说幻觉,根本不需要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清醒过来自然就好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6-12 23:26
                  回复
                    需要注意的是,心真正的清醒过来,仅仅是认识到这个迷惑产生,繁衍的过程并不足够,因为这些都是心的作用,心的游舞。
                    所以,心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作用,并不能带来心本身从迷惑中解脱,因为这种认识本身仍然是基于能知和所知的,即使这个时候你感觉自己是在“自明自证”,实际上还是细微的二元对立。而要从这种细微的迷妄中解脱,就必须让心自己认识到自己本身是什么样的,而不是仅仅认识到自己的作用是怎么样的,这一点是极其关键的要点。
                    而心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样,就是真正的开悟,需要依靠上师的窍诀,自己的信心,积累福德和清净业障等等一些因缘,开悟的智慧是无为法,但是开悟本身也是要依靠因缘的,我们现在的修行就是为了积聚这样的因缘。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9-06-13 08:25
                    回复
                      补充最后这一点的目的需要说一下。
                      在听课的时候,经常看到有人说,哇!师兄又讲窍诀了,等等,这种说法实际上是很容易引起自己和别人误解的。
                      因为一般在公开的场合开示的时候,精通大圆满或者大手印的善知识基本上不会讲真正的窍诀,也就是怎么样去让心自己认识自己本身的方法,因为这个需要很多特定的条件来辅助才行,否则讲出来也只是普通的法义,也不是窍诀。
                      在对于不特定对象的开示里面,即使讲的最深的地方,也是在讲心的作用和现象,就像显宗的大手印的讲法,然后真正的心本身需要自己去认识。
                      假如没有分清楚这个要点,因为很多关于心的一些细微的作用听起来会引发自己内心同样一些细微的觉受,这种觉受会让自己觉得很欢喜兴奋,很容易错认,以为自己已经认识到什么了,这个跟开悟完全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事情,所以要提醒大家注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9-06-13 08:41
                      回复
                        也就是说必须要放弃把修行当成苦练绝世神功,窍诀当成武林秘籍的浮夸心态,心就是如来藏,本来就是那样的,本来就具有如来的无边功德和智慧德相,即使一刹那照见十万个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个微尘,又有什么好神奇的呢?平常心,朴实心,对我们修行很重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9-06-13 08:54
                        回复
                          前面说的是狭义的窍诀,就是仅仅指大圆满最重要的直指心性的窍诀,其实窍诀这个概念也有比较宽泛的用法,比如帮助我们迅速调伏烦恼的一些方法,也属于窍诀。此外,在描述心的作用时的一些说法,能够通过让我们认识到自己心的运作规律,从而使错误混乱的妄念得以调伏,这些也是窍诀,也就是说,凡是能够直接用来让修行得以提高的说法,都可以看作窍诀,所以对此也不用太过苛刻,但是不要太过随意,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谨慎辨析就好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6-13 17:36
                          回复
                            不会吧,那我要反省一下了,本来以为尽量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解释了,看来还是思路没有整理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9-06-15 08: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