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发现明代含金含银含铱的宣德炉---解开真宣之谜的论证
神奇的发现:
甘肃省武威市一尊家传的道教法器-连珠法盏炉、含金1.45%含银1.11%含金属铱2.64%。含金含银能理解,可是含金属铱谁也不敢相信,认为可能是检测错了。2017年10月25日到北京市文物修复中心检测金属成分,XRF光谱仪不同位置多次检测确定:铜66.83%锌29.75%铱2.64%1.45%银1.11%还有少量锡铁镍汞等贵金属。(有检测录像为证、也可以用任何方法检测)。
难道是现代新仿的假炉子?找的第一位宣德炉鉴定专家是人民大学的李彦君教授,在北京弘钰博他鉴定为清中期老炉、非常好的炉、可惜扒皮了。问题是家传几代人了一直都这样金灿灿的啊!找的第二位专家是故宫博物院宣德炉课题研究组成员 丁孟 老师 研究了好半天也认为是清中期的炉。问含金属铱2.64%怎么理解?答:确实不懂。
后来找炉圈里的知名老师鉴定: 有说清早期的 、有看明代晚期的、还有一位南京的鉴定宣德炉的陈浮生老师:认为是明 宣德三年赏赐名山宫观的真宣。无意中看电视看到马未都大师的节目、对宣德炉鉴定那是专家中的专家、随千里迢迢 费劲周折到了位于北京张万坟的观复博物馆,花800元鉴定费买了门票,等了2小时挨着我了,看到了马未都,结果人家拿起炉来看了一眼就说:“你这个炉,造型怪异,金光灿灿,新的、就最近几年新仿的。”我说:“马老师,这是家传的。故宫博物院的丁孟老师都说是清中期的。”马未都说:“别人这么说我不管,就是新的。”扭头去隔壁房间给别人鉴定古董去了,丢下我傻傻的坐那里。
2018年10 月 在无锡举办的炉友会上 遇到了华豫之门鉴宝宣德炉专家北郊老师,仔细研究后认为是清乾隆时期官造的炉、非常不错的好炉,皮色就这样。问题是含金属铱怎么理解呢?答:这个没研究过、不懂。只凭自己的经验。
无奈啊!自己找资料研究一下吧!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许多炉圈大师和鉴定专家不解的秘密。
第一 宣德鼎彝谱的真伪研究
《宣徳鼎彛谱》八卷出自《宣德鼎彛谱》十六册,源自“进呈之副夲”。《宣徳鼎彛谱·谱録类一器物之属提要》(乾隆五十三年)校:原谱(十六册)之绘图敷采装潢,抄者尽佚去。此书祗以进御,未尝颁行,故至嘉靖中始流于世;杭世骏道古堂集之《宣徳彛器谱》,其谱后一篇曰,此本出自“明宣徳三年工部档案”。四库全书编篡者以为,三卷本“系年氏所定”,非实事也;“以钞自年希尧家,故影附而为”,此说不足据也。同时指出,此本与八卷本所言迥异,并进一步指出“世骏所见乃不完残缺”,可见,三卷本出自“明宣徳三年工部档案”之说,是成立的。窃以为,“工部档案”之三卷本与“进呈副本”之八卷本,其出处各不同,三卷本与八卷本并不存在上下扩充之关联。至于二十卷本,Paul Pelliot早在1936年就有过详细考证,已认定1928年定名的《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本)是后世的伪作。
宣德鼎彝谱原本不是书只是宣德时期铸造宣德炉时太监的记载,后来被人抄写流出宫外。再多次被传抄,编辑。出现遗漏,错误在所难免。八卷本可信度最高,二十卷本清代人增加内容太多,被外国人考证为伪书也就不可避免。但是宣德三年铸造宣德炉是不争的事实,明宣德朝后诸多文献记载和赞扬宣德炉就是证据。
第二 我们先根据历史记载考证宣德炉的款识文字。犹如青铜器上的铭文极其重要:
1:四库全书、宣德鼎彝谱( 八卷本)中 关键语句:【下有阳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真书匾印】这里的真书而字就值得研究,明代真书应该是指晋唐小楷中的真楷,特点是楷中有隶。
欧阳修曾云: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晋唐小楷,有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成为了中国书法园地的一丛幽兰。这些法度严谨、肥瘦得体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世学书的典范。
2:明代万历年间 工艺美术鉴藏大家 张应文先生的【清秘藏】中明确记载了宣德炉的款识和颜色
宣廟銅器製度極雅然花紋者絕少 底款用匾方字印【陽鑄大明宣徳年製六字】作小楷書極遒勁完整其色止■〈虫葛〉茶鏒金二種【■〈虫葛〉茶以水銀浸擦入肉薰洗為之鏒金以金鑠為泥數四塗抹火炙成赤用工用料俱異常品非若青緑硃砂斑黑漆水銀等色可草草點綴而成】所費不貲故佳者與秦漢等器爭價有非唐時天寶局鑄器【花紋細宻可愛全尚華藻苐恨質薄取便一時無意千古】可擬元朝姜娘子所鑄又在下風
其中小楷书应当理解为小字真楷 ,遒劲完整 、是指字大气, 笔画完整特别重要明确指向,德字有横。 刘应文先生距离宣德三年只有100年。
3:宣德期间炉的落款,宣德中的“德”字,心上有一横为真品,后来模仿的都去掉一横,是因避讳年号,怕触犯皇威,被灭族。 --出自198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十二期,铜器专家张光远先生“大明宣德炉”一文 。
4:匾印和匾方字印都是指向匾一样横排 大明宣德年制 印款也就是确定指印铸款而不是刻款。
事实上,宣德三年铸造宣德炉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铸造, 总计3656尊炉。底款不可能是刻款、 而只能是印铸款。 炉虽不同 ,款识却是相同印章。 如同紫砂壶的底款敲印,不同的是紫砂壶是在泥模上印压, 而宣德炉是在黄蜡模上用刻好的铜印 热压印款 。
也有专家论文中写宣德炉落款铭文,是宣宗朱瞻基亲题:“大明宣德年制”书体正楷,刻摸热印于炉底三足中央。
《柳南随笔》记高江邨之宣德鰍耳诗注,其文如下:「鐫款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作三行,乃當時命學士沈度楷書」。(明清时期楷书指真楷也就是真书)
5:故宫博物院原藏懋勤殿的(洪九八七)故字(142930)号戟耳圈足炉 底款也是典型的真书、德有横印铸款。(这尊炉被故宫专家认定为清代,其实明炉特征明显)
第三:我们依据历史记载 逐项研究宣德炉的材质成分和历史记载的特征:
明宣宗宣德三年即西元1428年,暹罗国即今泰国时辰刺加满进贡风磨铜数万斤,宣宗便命吕震等人按照《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以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等格式,参考柴、汝、官、哥、钧、定各窑烧制的精美器皿,铸造香炉,原料多以风磨铜为主,熔化与之一起掺入的金、银、铅、锡和进口红铜等30多种贵重金属,由工部吴邦佐依照图谱开炉监制。经过多次精炼,共铸造出3000余件,并在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6字,阴印阳文,有栗壳、棠梨、褐色、藏经纸等多种颜色。
1:宣德鼎彝谱记载 计开:“暹罗国洋铜三万九千六百斤,赤金八百两(鎏金用),白银二千六百两(鎏银用),倭源白水铅一万七千斤,(此白水铅入洋铜用)倭源黑水铅八千斤(铺地用),日本国生红铜一千斤,贺兰国进口花洋斗锡八百斤……”
(1):金 银 含量-据历史记载王应奎《柳南随笔》云:“明宣德时,内佛殿火,金银铜像融而为一,遂命铸炉。” 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事实是永乐十九年三大殿失火)由此宣德三年铸造的炉是含金 含银的, 具体含量多少无法推测。
(2):锌 含量- 首先倭源白水铅可以确定是出产于福建的金属锌 有明确的记载 我们简单的用17000÷(39000+17000)=33% 金属锌冶炼时容易损耗因为泰国进贡的黄铜也含锌 就算作损耗 .
宋代丹经《诸家神品丹法》载。说用炉甘石(锌矿石)和红铜、木炭混合,密封烧炼,所得黄铜可和黄金配置成“上等金”也称紫磨金或者红银。宋洪迈《容斋随笔》卷——记载大中符年间“于京师置局制造,化铜为鍮。 被用在佛塔顶珠或大殿顶上如五台山塔院寺释迦牟尼舍利塔之塔刹,辽宁北宁双塔塔顶的莲座,宝瓶等 因泰国进贡的是生黄铜 故也称风磨铜。天然铜锌共生矿冶炼后的生黄铜、锌含量在6%左右。
(3):铱 含量-贺兰国进口花洋斗锡八百斤
《岛夷志略》记载了这个当时仍被称为"无枝拔"、盛产"花斗锡、铅、绿毛狗"的商埠。(不同国家出产的锡、斗锡、白锡、花斗锡等不同名称其实也是不同金属)“花样斗锡”并不是锡。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锡》﹝集解﹞引《星槎胜览》:“,於山溪中淘沙取锡,不假煎鍊成块,名曰斗锡也。”自然界中锡没有天然成块的,而出产于河沙中天然成块并且带有花纹的只有铱锇矿石。至于是满剌加国、贺兰国、或者是澳大利亚、 如何取得无考证 。
事实是郑和舰队第六次下西洋很可能到达了澳大利亚海岸 最近几年多有文物发现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是最早出产天然铱锇矿石的地方,如果被带回中国并用于铸造宣德炉就可以合理解释上面这尊炉含金属铱的奇特现实。
【如果我们能获取一块塔斯马尼亚的天然铱锇矿石并检测它的金属成分特性 列如含特定成分“铑”及含量比例。我们再检测这尊炉是否也含特定成分“铑”再科学计算含量比例是否对应。就可以证明此炉含的铱是否来自澳大利亚?如果 确定是 就可以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到达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 同时也解开了考古界的宣德炉“真宣之谜”。这也将是中国和世界冶金历史的重大发现。】
也期望故宫博物院能认真检测一下原藏懋勤殿的那尊戟耳圈足炉是否含金含银含金属铱?如果含就可以确定宣铜的特点,也可以确定真宣的身份。
现在我们推测花样斗锡就是金属铱 大概含量是800÷(39000+17000)=1.5%左右
(4) 铜含量: 大概等于 39000÷(39000+17000+800)=65%左右
这尊甘肃武威发现的道教法器 连珠法盏炉 金属成分基本与宣德鼎彝谱材料材质含量比例相符。
更惊喜的发现是广东的一位收藏家在西藏收藏的几枚明代金刚杵法器,检测金属成分也含金含银含金属铱 ir 。明代永宣时期曾经多次赏赐西藏高僧各种法器。基本可以证明我国明代已经开始应用铱金属合金,这是改变中国和世界冶金历史的重大发现啊!
(5)历史名人对宣德炉材质的记载及描述:明 张应文在 【清秘藏】中记载用工用料俱異于常品。
莆田张士昌歌曰:铜炉之所以存在差异,概因铜质有别也,自宣炉铸就,此后世间便再无他物可与之相比的了,宣炉一种,可谓是古今罕有匹敌、独一无二啊!
近来蔡家(苏铸)伪造的宣炉,虽技术较为高明,其制作细致精良,然较之北铸又怎样?蔡家(苏铸)也惟有“鱼耳”一种可方学道(北铸)矣,学道(北铸)算是最厉害了吧,但也终究不过是一位手艺精巧的工匠罢了。铜炉之所以存在差异,概因铜质有别也,自宣炉铸就,此后世间便再无他物可与之相比的了,宣炉一种,可谓是古今罕有匹敌、独一无二啊。市面赝鼎纷陈,我宁愿这诸多的伪炉都不是以上几位巧匠名手铸造的。正如沈氏所言:“后人伪造如蔡家苏铸、甘家南铸、施家北铸,极意仿宣,恶劣固所不免”。蔡、甘、施家,铸炉不可谓不精巧优良,在鉴家看来却视为恶劣不堪,诸家虽用心尽意去仿制,然不得宣铜之玄妙,终究是摆脱不了伪造的事实啊。况且,此以为优,彼以为劣,此彼争辩不休,优劣以何为据?张潮则云,宣炉一种,则诚前无所师,后莫能继,即如此,世人又如何仿得?!故尔,真宣之鉴别,非真即赝,几无仿制之可能。
清人吴融于《烧炉新语》中所说的:“还有一种真正的宣炉,上火不青、不黄、不绿、不变等色,就本身结起灵透,上火就成,自生微雾,此真宣炉结法,最是上乘。
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热火久,烂灿善变,久不着火,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宣德炉哥注》。
‘’亦如阎浮檀金明净柔软。令人喜见不为秽恶之所染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对宣德炉的描述
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离开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以上记载都充分说明: 宣德炉材质特异、不氧化、 不锈。事实是再好的铜也会有氧化包浆,怎么可能不锈呢?如果有金属铱合金铜中自然永远灿烂如新、火烧也不会变色啊!(铱是自然界中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金属)
此炉 :铜质之精纯 致密 如同黄金一般 令人叹为观止! 有一层玻璃一样的包浆。 典型的藏经纸色
第四 可能留存后世的宣德炉型制记载和历史事实
(1)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十三日宣德皇帝下旨;补铸一批炉,赐给各名山释道二教的庙宇和道观。
赐内府道塲及天下名山宫观连珠法盏炉仿元朝枢府磁欵式髙三寸四分耳长二寸八分口直径二寸六分足髙七分重六两八钱 八炼洋铜铸成蜡茶夲色共二百座。
型制: 连珠法盏炉 仿元朝枢府窑瓷器 端庄 典雅 简洁 大气
明其他朝代铸造铜炉,均厚重、 大气、 唯宣德三年铸炉, 口沿薄、 而且器型小 。是因为材料实在过于珍贵 、价比黄金、 不可能做大而厚重。
(2)历史事实是 所有明皇宫中的宣德炉都在李自成围困北京城时被崇祯皇帝命令送到铸钱局铸造成铜钱了!包括上古青铜器。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 拷打所有大臣 、富豪、 所有金银、 铜器都被抢劫 。 铜器被铸成铜饼运往西安, 有可能流传后世的真宣德炉, 只可能是赏赐名山宫观的法盏炉和寺庙的钵盂炉 。赏赐大臣的宣德炉留存的可能也很小。
以上均为作者个人三年来的研究论证 人,如有错误、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也期望故宫博物院李米佳老师、 中国社科院历史冶金研究所 苏荣誉老师、 北大文博学院科技考古 李剑锋老师、能看到此文, 对这尊炉的断代及含有金属铱的历史价值, 进行检测 、鉴定、 有一个科学 合理的结论。
2019-5-27甘肃秦先生
神奇的发现:
甘肃省武威市一尊家传的道教法器-连珠法盏炉、含金1.45%含银1.11%含金属铱2.64%。含金含银能理解,可是含金属铱谁也不敢相信,认为可能是检测错了。2017年10月25日到北京市文物修复中心检测金属成分,XRF光谱仪不同位置多次检测确定:铜66.83%锌29.75%铱2.64%1.45%银1.11%还有少量锡铁镍汞等贵金属。(有检测录像为证、也可以用任何方法检测)。
难道是现代新仿的假炉子?找的第一位宣德炉鉴定专家是人民大学的李彦君教授,在北京弘钰博他鉴定为清中期老炉、非常好的炉、可惜扒皮了。问题是家传几代人了一直都这样金灿灿的啊!找的第二位专家是故宫博物院宣德炉课题研究组成员 丁孟 老师 研究了好半天也认为是清中期的炉。问含金属铱2.64%怎么理解?答:确实不懂。
后来找炉圈里的知名老师鉴定: 有说清早期的 、有看明代晚期的、还有一位南京的鉴定宣德炉的陈浮生老师:认为是明 宣德三年赏赐名山宫观的真宣。无意中看电视看到马未都大师的节目、对宣德炉鉴定那是专家中的专家、随千里迢迢 费劲周折到了位于北京张万坟的观复博物馆,花800元鉴定费买了门票,等了2小时挨着我了,看到了马未都,结果人家拿起炉来看了一眼就说:“你这个炉,造型怪异,金光灿灿,新的、就最近几年新仿的。”我说:“马老师,这是家传的。故宫博物院的丁孟老师都说是清中期的。”马未都说:“别人这么说我不管,就是新的。”扭头去隔壁房间给别人鉴定古董去了,丢下我傻傻的坐那里。
2018年10 月 在无锡举办的炉友会上 遇到了华豫之门鉴宝宣德炉专家北郊老师,仔细研究后认为是清乾隆时期官造的炉、非常不错的好炉,皮色就这样。问题是含金属铱怎么理解呢?答:这个没研究过、不懂。只凭自己的经验。
无奈啊!自己找资料研究一下吧!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发现了许多炉圈大师和鉴定专家不解的秘密。
第一 宣德鼎彝谱的真伪研究
《宣徳鼎彛谱》八卷出自《宣德鼎彛谱》十六册,源自“进呈之副夲”。《宣徳鼎彛谱·谱録类一器物之属提要》(乾隆五十三年)校:原谱(十六册)之绘图敷采装潢,抄者尽佚去。此书祗以进御,未尝颁行,故至嘉靖中始流于世;杭世骏道古堂集之《宣徳彛器谱》,其谱后一篇曰,此本出自“明宣徳三年工部档案”。四库全书编篡者以为,三卷本“系年氏所定”,非实事也;“以钞自年希尧家,故影附而为”,此说不足据也。同时指出,此本与八卷本所言迥异,并进一步指出“世骏所见乃不完残缺”,可见,三卷本出自“明宣徳三年工部档案”之说,是成立的。窃以为,“工部档案”之三卷本与“进呈副本”之八卷本,其出处各不同,三卷本与八卷本并不存在上下扩充之关联。至于二十卷本,Paul Pelliot早在1936年就有过详细考证,已认定1928年定名的《宣德彝器图谱》(二十卷本)是后世的伪作。
宣德鼎彝谱原本不是书只是宣德时期铸造宣德炉时太监的记载,后来被人抄写流出宫外。再多次被传抄,编辑。出现遗漏,错误在所难免。八卷本可信度最高,二十卷本清代人增加内容太多,被外国人考证为伪书也就不可避免。但是宣德三年铸造宣德炉是不争的事实,明宣德朝后诸多文献记载和赞扬宣德炉就是证据。
第二 我们先根据历史记载考证宣德炉的款识文字。犹如青铜器上的铭文极其重要:
1:四库全书、宣德鼎彝谱( 八卷本)中 关键语句:【下有阳识“大明宣德年制”六字真书匾印】这里的真书而字就值得研究,明代真书应该是指晋唐小楷中的真楷,特点是楷中有隶。
欧阳修曾云: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晋唐小楷,有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成为了中国书法园地的一丛幽兰。这些法度严谨、肥瘦得体的作品,也成为了后世学书的典范。
2:明代万历年间 工艺美术鉴藏大家 张应文先生的【清秘藏】中明确记载了宣德炉的款识和颜色
宣廟銅器製度極雅然花紋者絕少 底款用匾方字印【陽鑄大明宣徳年製六字】作小楷書極遒勁完整其色止■〈虫葛〉茶鏒金二種【■〈虫葛〉茶以水銀浸擦入肉薰洗為之鏒金以金鑠為泥數四塗抹火炙成赤用工用料俱異常品非若青緑硃砂斑黑漆水銀等色可草草點綴而成】所費不貲故佳者與秦漢等器爭價有非唐時天寶局鑄器【花紋細宻可愛全尚華藻苐恨質薄取便一時無意千古】可擬元朝姜娘子所鑄又在下風
其中小楷书应当理解为小字真楷 ,遒劲完整 、是指字大气, 笔画完整特别重要明确指向,德字有横。 刘应文先生距离宣德三年只有100年。
3:宣德期间炉的落款,宣德中的“德”字,心上有一横为真品,后来模仿的都去掉一横,是因避讳年号,怕触犯皇威,被灭族。 --出自1985年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故宫文物月刊》第三十二期,铜器专家张光远先生“大明宣德炉”一文 。
4:匾印和匾方字印都是指向匾一样横排 大明宣德年制 印款也就是确定指印铸款而不是刻款。
事实上,宣德三年铸造宣德炉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大规模铸造, 总计3656尊炉。底款不可能是刻款、 而只能是印铸款。 炉虽不同 ,款识却是相同印章。 如同紫砂壶的底款敲印,不同的是紫砂壶是在泥模上印压, 而宣德炉是在黄蜡模上用刻好的铜印 热压印款 。
也有专家论文中写宣德炉落款铭文,是宣宗朱瞻基亲题:“大明宣德年制”书体正楷,刻摸热印于炉底三足中央。
《柳南随笔》记高江邨之宣德鰍耳诗注,其文如下:「鐫款大明宣德年製六字作三行,乃當時命學士沈度楷書」。(明清时期楷书指真楷也就是真书)
5:故宫博物院原藏懋勤殿的(洪九八七)故字(142930)号戟耳圈足炉 底款也是典型的真书、德有横印铸款。(这尊炉被故宫专家认定为清代,其实明炉特征明显)
第三:我们依据历史记载 逐项研究宣德炉的材质成分和历史记载的特征:
明宣宗宣德三年即西元1428年,暹罗国即今泰国时辰刺加满进贡风磨铜数万斤,宣宗便命吕震等人按照《宣和博古图录》、《考古图》等史籍以及内府所藏秦汉以来炉、鼎等格式,参考柴、汝、官、哥、钧、定各窑烧制的精美器皿,铸造香炉,原料多以风磨铜为主,熔化与之一起掺入的金、银、铅、锡和进口红铜等30多种贵重金属,由工部吴邦佐依照图谱开炉监制。经过多次精炼,共铸造出3000余件,并在底部铸有“大明宣德年制”6字,阴印阳文,有栗壳、棠梨、褐色、藏经纸等多种颜色。
1:宣德鼎彝谱记载 计开:“暹罗国洋铜三万九千六百斤,赤金八百两(鎏金用),白银二千六百两(鎏银用),倭源白水铅一万七千斤,(此白水铅入洋铜用)倭源黑水铅八千斤(铺地用),日本国生红铜一千斤,贺兰国进口花洋斗锡八百斤……”
(1):金 银 含量-据历史记载王应奎《柳南随笔》云:“明宣德时,内佛殿火,金银铜像融而为一,遂命铸炉。” 宋应星《天工开物》曰:“我朝宣炉,亦缘某库偶灾,金银杂铜锡化作一团,命以铸炉。(事实是永乐十九年三大殿失火)由此宣德三年铸造的炉是含金 含银的, 具体含量多少无法推测。
(2):锌 含量- 首先倭源白水铅可以确定是出产于福建的金属锌 有明确的记载 我们简单的用17000÷(39000+17000)=33% 金属锌冶炼时容易损耗因为泰国进贡的黄铜也含锌 就算作损耗 .
宋代丹经《诸家神品丹法》载。说用炉甘石(锌矿石)和红铜、木炭混合,密封烧炼,所得黄铜可和黄金配置成“上等金”也称紫磨金或者红银。宋洪迈《容斋随笔》卷——记载大中符年间“于京师置局制造,化铜为鍮。 被用在佛塔顶珠或大殿顶上如五台山塔院寺释迦牟尼舍利塔之塔刹,辽宁北宁双塔塔顶的莲座,宝瓶等 因泰国进贡的是生黄铜 故也称风磨铜。天然铜锌共生矿冶炼后的生黄铜、锌含量在6%左右。
(3):铱 含量-贺兰国进口花洋斗锡八百斤
《岛夷志略》记载了这个当时仍被称为"无枝拔"、盛产"花斗锡、铅、绿毛狗"的商埠。(不同国家出产的锡、斗锡、白锡、花斗锡等不同名称其实也是不同金属)“花样斗锡”并不是锡。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一·锡》﹝集解﹞引《星槎胜览》:“,於山溪中淘沙取锡,不假煎鍊成块,名曰斗锡也。”自然界中锡没有天然成块的,而出产于河沙中天然成块并且带有花纹的只有铱锇矿石。至于是满剌加国、贺兰国、或者是澳大利亚、 如何取得无考证 。
事实是郑和舰队第六次下西洋很可能到达了澳大利亚海岸 最近几年多有文物发现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是最早出产天然铱锇矿石的地方,如果被带回中国并用于铸造宣德炉就可以合理解释上面这尊炉含金属铱的奇特现实。
【如果我们能获取一块塔斯马尼亚的天然铱锇矿石并检测它的金属成分特性 列如含特定成分“铑”及含量比例。我们再检测这尊炉是否也含特定成分“铑”再科学计算含量比例是否对应。就可以证明此炉含的铱是否来自澳大利亚?如果 确定是 就可以证明郑和船队确实到达了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 同时也解开了考古界的宣德炉“真宣之谜”。这也将是中国和世界冶金历史的重大发现。】
也期望故宫博物院能认真检测一下原藏懋勤殿的那尊戟耳圈足炉是否含金含银含金属铱?如果含就可以确定宣铜的特点,也可以确定真宣的身份。
现在我们推测花样斗锡就是金属铱 大概含量是800÷(39000+17000)=1.5%左右
(4) 铜含量: 大概等于 39000÷(39000+17000+800)=65%左右
这尊甘肃武威发现的道教法器 连珠法盏炉 金属成分基本与宣德鼎彝谱材料材质含量比例相符。
更惊喜的发现是广东的一位收藏家在西藏收藏的几枚明代金刚杵法器,检测金属成分也含金含银含金属铱 ir 。明代永宣时期曾经多次赏赐西藏高僧各种法器。基本可以证明我国明代已经开始应用铱金属合金,这是改变中国和世界冶金历史的重大发现啊!
(5)历史名人对宣德炉材质的记载及描述:明 张应文在 【清秘藏】中记载用工用料俱異于常品。
莆田张士昌歌曰:铜炉之所以存在差异,概因铜质有别也,自宣炉铸就,此后世间便再无他物可与之相比的了,宣炉一种,可谓是古今罕有匹敌、独一无二啊!
近来蔡家(苏铸)伪造的宣炉,虽技术较为高明,其制作细致精良,然较之北铸又怎样?蔡家(苏铸)也惟有“鱼耳”一种可方学道(北铸)矣,学道(北铸)算是最厉害了吧,但也终究不过是一位手艺精巧的工匠罢了。铜炉之所以存在差异,概因铜质有别也,自宣炉铸就,此后世间便再无他物可与之相比的了,宣炉一种,可谓是古今罕有匹敌、独一无二啊。市面赝鼎纷陈,我宁愿这诸多的伪炉都不是以上几位巧匠名手铸造的。正如沈氏所言:“后人伪造如蔡家苏铸、甘家南铸、施家北铸,极意仿宣,恶劣固所不免”。蔡、甘、施家,铸炉不可谓不精巧优良,在鉴家看来却视为恶劣不堪,诸家虽用心尽意去仿制,然不得宣铜之玄妙,终究是摆脱不了伪造的事实啊。况且,此以为优,彼以为劣,此彼争辩不休,优劣以何为据?张潮则云,宣炉一种,则诚前无所师,后莫能继,即如此,世人又如何仿得?!故尔,真宣之鉴别,非真即赝,几无仿制之可能。
清人吴融于《烧炉新语》中所说的:“还有一种真正的宣炉,上火不青、不黄、不绿、不变等色,就本身结起灵透,上火就成,自生微雾,此真宣炉结法,最是上乘。
宣德炉最奇妙处在于色彩“热火久,烂灿善变,久不着火,即纳之污泥中,拭去如故"《宣德炉哥注》。
‘’亦如阎浮檀金明净柔软。令人喜见不为秽恶之所染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对宣德炉的描述
明朝万历年间大鉴赏家、收藏家、画家项元汴(子京)说:“宣炉之妙,在宝色内涵珠光,外现澹澹穆穆。”
宣德炉放在火上烧久了,色彩灿烂多变,如果长时间离开火上即使扔在污泥中,拭去泥污,也与从前—样。
以上记载都充分说明: 宣德炉材质特异、不氧化、 不锈。事实是再好的铜也会有氧化包浆,怎么可能不锈呢?如果有金属铱合金铜中自然永远灿烂如新、火烧也不会变色啊!(铱是自然界中抗氧化能力最强的金属)
此炉 :铜质之精纯 致密 如同黄金一般 令人叹为观止! 有一层玻璃一样的包浆。 典型的藏经纸色
第四 可能留存后世的宣德炉型制记载和历史事实
(1)宣德三年(1428年)九月十三日宣德皇帝下旨;补铸一批炉,赐给各名山释道二教的庙宇和道观。
赐内府道塲及天下名山宫观连珠法盏炉仿元朝枢府磁欵式髙三寸四分耳长二寸八分口直径二寸六分足髙七分重六两八钱 八炼洋铜铸成蜡茶夲色共二百座。
型制: 连珠法盏炉 仿元朝枢府窑瓷器 端庄 典雅 简洁 大气
明其他朝代铸造铜炉,均厚重、 大气、 唯宣德三年铸炉, 口沿薄、 而且器型小 。是因为材料实在过于珍贵 、价比黄金、 不可能做大而厚重。
(2)历史事实是 所有明皇宫中的宣德炉都在李自成围困北京城时被崇祯皇帝命令送到铸钱局铸造成铜钱了!包括上古青铜器。 李自成打进北京城后, 拷打所有大臣 、富豪、 所有金银、 铜器都被抢劫 。 铜器被铸成铜饼运往西安, 有可能流传后世的真宣德炉, 只可能是赏赐名山宫观的法盏炉和寺庙的钵盂炉 。赏赐大臣的宣德炉留存的可能也很小。
以上均为作者个人三年来的研究论证 人,如有错误、欢迎各位朋友批评指正!也期望故宫博物院李米佳老师、 中国社科院历史冶金研究所 苏荣誉老师、 北大文博学院科技考古 李剑锋老师、能看到此文, 对这尊炉的断代及含有金属铱的历史价值, 进行检测 、鉴定、 有一个科学 合理的结论。
2019-5-27甘肃秦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