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17贴子:554,542
  • 10回复贴,共1

浅谈荀攸、郭嘉入祖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空着


IP属地:北京1楼2019-05-29 12:11回复
    《三国志齐王纪》:(正始)五年春二月,诏大将军曹爽率众征蜀。夏四月朔,日有蚀之。五月癸巳,讲尚书经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颜渊配;赐太傅、大将军及侍讲者各有差。丙午,大将军曹爽引军还。秋八月,秦王询薨。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冬十一月癸卯,诏祀故尚书令荀攸于太祖庙庭】。
    《三国志陈留王纪》:(景元)三年春二月,青龙见于轵县井中。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楛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是岁,诏祀故军祭酒郭嘉於太祖庙庭】。
    本人曾于贴子《正始四年太祖庙名单解析》中总结归纳过正始四年配飨太祖庙二十人的特点,并详细分析了其中原因,整体来说配飨祖庙本身就是一个昭告天下的政治作用,而不单单是为了表彰个人功绩,如同嘉平三年司马懿去世后,飨食祖庙的记载。
    “秋七月壬戌,皇后甄氏崩。辛未,以司空司马孚为太尉。戊寅,太傅司马宣王薨,以卫将军司马景王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乙未,葬怀甄后於太清陵。庚子,骠骑将军孙资薨。【十一月,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於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
    当时司马懿在清除掉曹爽势力后,已一跃成为魏国势族,而其子司马师复继司马懿之权统魏国朝政。根据记载中所说司马懿【功高爵尊】,因为司马懿功劳最大(抵挡吴蜀入侵、平辽东公孙渊,诛杀曹爽),官爵又最高,所以当时有司表奏司马懿入配太祖庙同时位在最上。当然这个政治作用自然很典型是为了拍司马家马屁,同时也说明了除了司马懿外,其它批次入祖庙的人员也都大有门道在内。
    这个贴子主要讨论得是另外两个配飨祖庙的人物荀攸和郭嘉,其中荀攸是正始五年入祖庙并被追谥为敬侯,比先前四年二十人晚了整一年,以及在魏末时期景元三年郭嘉会入祖庙。这和当时的时局、政治有何联系,本人都将会给出自己的分析。


    IP属地:北京2楼2019-05-29 12:12
    回复
      这里还是要先回顾一下正始四年二十位功臣飨食太祖庙的原因
      《三国志明帝纪》: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
      《三国志齐王本纪》:景初三年正月丁亥朔,帝甚病,乃立为皇太子。是日,即皇帝位,大赦。尊皇后曰皇太后。【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宣王辅政】。
      魏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驾崩,属大将军曹爽、太尉司马懿并辅少主曹芳。不久曹爽为了掌控朝廷权力,遂上奏皇帝尊司马懿为太傅,实夺其权。次年改元为正始,曹爽上台后遂重用自己姑姑的儿子夏侯玄为中护军,弟弟曹羲为中领军,其余诸弟各任亲近侍从,又重启在明帝时因“浮华”被抑制的名士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为腹心。这些举动都一步步的增强了曹爽的权力,也正式标志着曹爽执政的时代到来。
      曹爽、夏侯玄等人上台后首先提出了魏国建立后最著名的一次改革,被世人称之为“正始改制”。其大概内容被记录于《三国志夏侯玄传》中,总结为三点:
      1、对九品中正制进行改革,由于州郡中正权力过大,品评士人,垄断郡县选、举,而其实还不如州郡地方长官对察举人物的了解程度。所以夺走中正的权力而归还于州郡。
      2、撤销地方郡级行政单位,改为州、县二级。显然这和当时曹魏冗官现象有关系,同时也是配合第一点改革举措,抑制中正垄断郡县选、举权。
      3、禁奢简化服饰,由于曹魏从中央到地方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因此夏侯玄提出讲究简朴、朴素,这可能大概也与抗衡地方大族、豪强有关。这些举措被司马懿大力反对而告吹,表明地方世家大族势力庞大并且继续加深垄断。
      本人之所以凭自己得理解而简单、粗率的总结了曹爽、夏侯玄“正始改制”的内容,就是让读者有一个最简单、最基本的认知,当然具体更详细精准的分析还是要请阅读相关专业性更强的论文、书籍。
      而显然这个“正始改制”的内容都是切中当时要害的,也触动了以司马懿为首的豪强、世族的利益,所以也被激烈反对。尤其是第二条改革企图取消郡级单位,这也未免有釜底抽薪之嫌,大规模裁撤郡级官吏得不到基层的支持。
      所以,在国内欲推行改革而遇到阻力的时候,建立功勋不失为加速推进改革进程的一个好方法。
      《三国志曹爽传》:(邓)飏等欲令爽立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
      《魏略》:帝崩,曹爽辅政,胜为洛阳令。夏侯玄为征西将军,以胜为长史。玄亦宿与胜厚。骆谷之役,议从胜出,由是司马宣王不悦於胜。
      正始五年,曹爽率军西入长安,与时任征西将军、统帅雍凉的夏侯玄进行伐蜀军事行动,关于对这次伐蜀行动记载了司马懿的不满,因为司马懿显然了解到如果曹爽、夏侯玄伐蜀成功或者只要能够破敌而建立自己的军威就足以满足他们进行改革的条件。而曹爽、夏侯玄等人也应当明白了,这次伐蜀如果成功的话会获得巨大的政治效益,同样如果失败的话,改革就将进入更加举步维艰的境地。(后来曹爽果然伐蜀不幸失败,“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时人讥之”《夏侯玄传》)。


      IP属地:北京3楼2019-05-29 12:12
      回复
        因此曹爽在战前也是全力以赴准备这次伐蜀行动的,除了让夏侯玄为征西出统雍凉军外,还命其堂叔夏侯霸为征蜀护军,牢牢把握了关中兵权外。还在朝廷内大作舆论,表彰勋旧之臣,入太祖庙以荣于天下。这就是回到正始四年五月时二十位功臣入太祖庙的事情了:
        本人在《正始四年太祖庙名单解析》中已经分析了名单中二十人的特点,简而言之,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宗室,同时也是曹爽、夏侯玄之父),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代汉有功功臣),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从武帝曹操时起的名将),太尉华歆、司徒王朗(三公之二),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为曹操牺牲过自己的宗室),后将军朱灵、文聘(分别“先”、“后”来投魏的将领),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遣宗族任质的豪强)、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为国捐躯的英烈)。
        我们再回过头看当初这份名单,便能发现,正始年间由于曹芳幼弱,政由爽出,入祖庙的功臣完全都是由曹爽精心策划的,所以显然这么做有曹爽的用意,而在次年正始五年二月,曹爽即有伐蜀之事。所以本人认定,这份名单必与曹爽伐蜀前的政治宣传、动员有关:
        1、大司马曹真、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其实本身就是讨伐、抵抗吴、蜀的宗室大将,他们战功卓著,现在曹爽、夏侯玄又主持朝政,正是子承父业。
        2、车骑将军张郃等四人在太祖庙名单中位列于太尉华歆、司徒王朗之前,这个绝对是史无前例的拔高了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四位将军的地位,曹爽这么排列的用意本人认为正是激励天下高、中层将帅为国家努力征战建功立业,为征蜀进行了战争动员。
        3、骠骑将军曹洪、夏侯渊都曾为了救曹操而不惜生命,曹爽在此重新表彰二人,然而同时曹洪、夏侯渊其实也是都是有过失于郭嘉,譬如曹洪为文帝所贬,夏侯渊救鹿角战死于定军山。曹爽让二人入祖庙展现了他对魏国宗室们的拉拢,特别是展现了他对于以前有争议的功臣那种不计前嫌的政治胸襟。(曹爽主政后,魏国宗室政策其实应当有所缓和,譬如记载“(丁谧)及遣乐安王(当为燕王曹宇)使北诣邺、、司马宣王由是特深恨之”)
        4、后将军朱灵、文聘都是从袁绍、刘表那里投奔来的将领,表明曹爽激励并且承认了那些后来才投魏的非原从将帅,同时大概也是想在伐蜀时让蜀将来投的意思。
        5、执金吾臧霸、李典都是地方豪强,而委派宗族入邺,得到曹操的嘉奖。而我们上面提到夏侯玄提出的改革当中就有明确针对地方世家大族掌握中正选、举权的,而又要改革州、县二元地方行政单位,涉及到裁撤郡级官员。因此能够争取得到地方豪强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显然有这层用意。
        6、立义将军庞德、典韦都是为国捐躯的英雄,歌颂、称赞他们就不必多说了。
        小结:总之,这份二十人名单中除去桓阶、陈群、钟繇、华歆、王朗外,其余十五人其实全部都与【武】事相关,并且各有不同的用意,基本上可以确认正始四年五月如此大规模“重武轻文”必然就是朝廷要展开大规模武力攻势在内,这也与曹爽第二年也就是正始五年二月伐蜀之事相吻合。


        IP属地:北京4楼2019-05-29 12:12
        回复
          而最终曹爽、夏侯玄主持的浩浩荡荡地伐蜀计划以失败告终,此次伐蜀损失亦颇大。
          《汉晋春秋》:费祎进兵据三岭以截爽,爽争崄苦战,仅乃得过。【所发牛马运转者,死失略尽,羌、胡怨叹,而关右悉虚耗矣】。
          《三国志曹爽传》:【是时,关中及氐、羌转输不能供,牛马骡驴多死,民夷号泣道路】。入谷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爽参军杨伟为爽陈形势,宜急还,不然将败。飏与伟争於爽前,伟曰:“飏、胜将败国家事,可斩也。”爽不悦,乃引军还。
          《三国志夏侯玄传》:与曹爽共兴骆谷之役,时人讥之。
          通过记载来看,曹爽伐蜀最直接损失的是关、陇战争资源,其中包括牛马骡驴等牲口,以及过度征调汉人百姓、羌胡夷狄参与运输,夷民皆怨恨、叹息。如果说这个损失止是物质上的损失,那么曹爽、夏侯玄在名声上的损失更是巨大的,为当时天下人所讥讽。战争失败了,那么曹爽回国后就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他该如何收场?日后“正始改制”还将如何推动?
          正始五年二月曹爽开始伐蜀,五月丙午引军还洛阳。
          《三国志齐王本纪》: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冬十一月癸卯,诏祀故尚书令荀攸于太祖庙庭。
          而九月开始出现鲜卑内附事件,为此魏国朝廷特意设置辽东属国,并立昌黎县以让鲜卑部落居住。其实纵观魏国之前发生的内附事件,都鲜有记载直接立郡、县以安北狄的。
          《三国志文帝纪》:顷者西域外夷并款塞内附,其遣使者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
          《三国志明帝纪》:乌丸单于寇娄敦、辽西乌丸都督王护留等居辽东,率部众随俭内附。
          譬如文、明二帝时西域胡人、辽东乌桓内附,都没有记载立郡县,只能说明曹爽在伐蜀失败后回国应当是遭受了巨大非议的,并且曹爽身为权臣也没有任何自我惩罚的措施(譬如诸葛亮一伐失败后自贬三级)。所以本人以为此次鲜卑内附大概并非“巧合”,应当是曹爽派边境有意引导、沟通鲜卑部落内徙,同时为他们开出优厚的条件,甚至不排除条件就是单独为鲜卑设置郡县。这样一来,鲜卑内附后,这也算是曹爽绥边有功了,总算略微弥补了一点在四个月前伐蜀失败在武功方面上的巨大耻辱。
          然而,光弥补战功还不够,曹爽还需要安定国内人心。因此有了十一月的故尚书令荀攸配享祖庙之事。
          万绳楠先生的《曹魏政治派系的分野和升降》中认为魏国当中存在着以汝、颖人物为基础的世族集团以及以谯、沛人物为基础的庶族集团,汝、颖重文儒,谯、沛重武力。并且万绳楠先生认为高平陵事变就是两大集团的对决,并且以司马懿为代表的汝颖获胜。
          个人其实并不完全认同先生的观点,然而先生所说的魏国以汝颖人物为基础的文官集团确实是存在的。而颍川士人中的其中代表就是荀家,荀家中代表人物又有荀彧、荀攸。


          IP属地:北京5楼2019-05-29 12:12
          回复
            其中名望最高的荀彧我们都知道,忠于汉室、恪守名节,最终因反对曹操称公而自尽。因此荀彧长期以来并未被当做【魏臣】来对待,即便曾经荀彧为曹操立下大功。所以也正因如此而未入祖庙,这是合情合理的。
            位列荀彧之次的荀攸,先在曹操立都许昌后担任军师,后又为中军师,这都是因为军师多以本地名望高者为之,而中军师更是朝廷表率(请详见拙作《浅谈曹魏军师制》),荀攸后来入魏国尚书令,所以《齐王本纪》所记载“故尚书令”即魏国尚书令而非汉尚书令。这也就说明荀攸已有魏国臣子之称,然而荀彧荀攸有叔侄之份,以及世家关系本身盘根错节,这都导致了荀攸也在很长时间内未被正视为魏臣,魏国朝廷在此之前多将二荀视为比较敏感的人物。所以曹爽在伐蜀失败后,为了挽救自身名望,尤其是要争取汝颖士人的支持。遂选择将荀攸推入祖庙,并且朝廷赐谥曰敬。其实曹爽在拉拢颍川荀氏上也不光是让荀攸入祖庙的举措,还有征辟荀氏为掾属或用为官。
            《晋书荀勖传》:荀勖,字公曾,颍川颍阴人,汉司空爽曾孙也。祖棐,射声校尉。父肸,早亡。勖依于舅氏。岐嶷夙成,年十余岁能属文。从外祖魏太傅钟繇曰:“此儿当及其曾祖。”既长,遂博学,达于从政。【仕魏,辟大将军曹爽掾,迁中书通事郎。爽诛,门生故吏无敢往者,勖独临赴】,众乃从之。
            荀顗,字景倩,颍川人,魏太尉彧之第六子也。幼为姊婿陈群所赏。性至孝,总角知名,博学洽闻,理思周密。魏时以父勋除中郎。宣帝辅政,见顗奇之,曰:“荀令君之子也。”【擢拜散骑侍郎,累迁侍中。为魏少帝执经,拜骑都尉,赐爵关内侯】。难钟会《易》无互体,又与扶风王骏论仁孝孰先,见称于世。【时曹爽专权,何晏等欲害太常傅嘏,顗营救得免】。
            显然荀勖被曹爽辟为大将军掾,成为了曹爽的故吏,后来曹爽被杀,只有荀勖敢前往。又有荀顗在曹爽主政的正始年间为散骑侍郎、侍中等近臣,后来还救了傅嘏,这两个例子都说明了曹爽特别留意颍川士人尤其是荀氏的表现。
            这么一来,曹爽不仅在先前内附鲜卑立郡县中弥补了伐蜀失败的武功,更是用荀攸入祖庙这个举措挽救了朝廷、京畿之地所丧失的汝颖士人之心,以达到继续专权并且推进“改制”的目的。
            因而据此本人以为现在在评论曹爽伐蜀时重心多停留在其军事能力以及准备不足,或未能吸取曹操、曹真伐蜀前车之鉴,亦或司马懿因反对曹爽伐蜀而背后搞了一些小动作。但是却忽略了曹爽为了伐蜀而在国内做了充分的舆论导向(正始四年二十人入祖庙),以及伐蜀失败后挽救政治声望内迁鲜卑、拉拢汝颖士人(正始五年荀攸入祖庙),所以抛开政治上失败者的头衔,纵然曹爽骄奢、于朝廷内多有违制,然而观曹爽的政治手腕也并非完全那么不堪。


            IP属地:北京6楼2019-05-29 12:13
            回复
              在正始五年荀攸入祖庙(244年)后,郭嘉亦于景元三年入祖庙(262年),两者相隔时间18年。
              干宝《晋纪》:帝(司马懿)配享魏太祖庙,有奏诸功臣从享子,更以官为次,在【荀、郭】之上。
              按东晋人干宝所著史书《晋纪》中记载,司马懿配享祖庙,有司奏司马懿当位列于荀(攸)、郭(嘉)之上,这和嘉平三年记载得【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有不小的出入。实际上当时郭嘉还并未配享祖庙,所以干宝这条记载的内容实际上是刨去司马懿本人外,将最后两个入祖庙的荀攸、郭嘉并列在了一起。
              实际上,在南北朝时期,多有人将荀攸、郭嘉并列。
              《魏书李孝伯传》:安民弟豹子,正光三年上书曰:、、、、况先臣在蒙委任,运筹帏帘,勋著于中,声传于外。事等功均,今古无易。是以汉赏信布,裁重良平;【魏酬张徐,不弃荀郭】。今数族追赏于先朝之世,先臣绝封于圣明之时,瞻流顾侣,存亡永恨。、、
              《文苑英华》、《徐孝穆报尹义尚书》:吾本自凡流,以复衰老,稍近东岱,不奢击壤之年,惟欣尧俗,若耶之复长保安卧时思之不弃。忝亚宗卿,非得侵官天扆;但当令芃芃在咏,济济盈朝,才冠卿、云,【智同荀、郭】,文辞富于江海,高论薄于云霄,趋走丹墀之门,侍奉清规之内。弟来款言,至欲附所闻,联类非宜,更其多惑。若使良有犹希赠鲤之书;邮驿方通,复行飞鸧之信。执笔潸然,不知何向。后半多讹缺。
              目前仅存的北魏、南梁时期的关于荀攸、郭嘉并列的说法就有两条。因此东晋时期的干宝有类似的思想也不足为奇,当然陈寿、裴松之更喜欢称之为【程郭】。
              《三国志蜀书七》: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正其程、郭之俦俪邪】?
              《三国志魏书十》:臣松之以为列传之体,以事类相从。张子房青云之士,诚非陈平之伦。然汉之谋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则馀无所附,故前史合之,盖其宜也。魏氏如诩之俦,其比幸多,【诩不编程、郭之篇,而与二荀并列;失其类矣】。
              《三国志齐王本纪》注:臣松之以为故魏氏配飨不及荀彧,盖以其末年异议,又位非魏臣故也。【至于升程昱而遗郭嘉】,先锺繇而后荀攸,则未详厥趣也。
              显然最早将程昱、郭嘉并列得其实只有陈寿而已,无非是因为史书列传《魏书十四》中程昱、郭嘉为首罢了。而裴松之也是深受陈寿的影响,甚至在入祖庙问题中认为第一批名单中有程昱(夏侯惇、曹仁、程昱三人)而无郭嘉是怪事。其实这就是说明陈寿、裴松之不达大体,对荀攸、郭嘉二人为什么会并列缺少足够历史了解所致。


              IP属地:北京8楼2019-05-29 12:14
              回复
                《晋书职官志》:【涂得志,克平诸夏,初有军师祭酒,参掌戎律】。建安十三年,罢汉台司,更置丞相,而以曹公居之,用兼端揆。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
                《三国志武帝纪》: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
                在《职官志》中这一句开头的话意思是“当权者得志,平定华夏,初始设有军师、祭酒,掌管军中事务”。此句正是说明了《武帝纪》中记载建安三年曹操设军师、祭酒的情形,曹操在迎奉献帝定都许昌后担任司空,以霸府制朝廷,而军师、祭酒正是曹操新设的府内重要幕僚,正是所谓“或随时适用,或因务迁革,霸王之典,义在于斯,既获厥安,所谓得其时制者也”。又本人前言陈寿、裴松之所不达者,皆在于此。
                而郭嘉自从建安三年担任军祭酒后,到死时为建安十二年,这些年郭嘉未曾改变过职官,一直是属官地位。所以本人以为郭嘉很大程度之前未被朝廷当权者参考为入祖庙候选人与他属官的身份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景元年间,也就是司马昭统魏国朝政时却迎来了入祖庙的机遇。
                《晋书文帝纪》:(景元)四年春二月丁丑,天子复命帝如前,又固让。【三月,诏大将军府增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舍人十人】。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秋八月,军发洛阳,大赉将士,陈师誓众。
                我们注意一下,郭嘉配享祖庙的时间是景元三年冬十月之后,也即西边雍凉战事侯和之战后,具体时间不详。然后第二年也就是景元四年三月曹奂便下诏让司马昭的大将军府增置司马一人,从事中郎二人,舍人十人。
                《三国志陈留王纪》:景元元年夏六月丙辰,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增封二郡,并前满十,加九锡之礼,一如前诏;诸群从子弟,其未有侯者皆封亭侯,赐钱千万,帛万匹,【文王固让乃止】。
                (景元)二年秋八月甲寅,天子使太尉高柔授帝相国印绶,司空郑冲致晋公茅土九锡,【固辞】。
                (景元)四年春二月丁丑,天子复命帝如前,【又固让】。
                司马昭在景元年“三让”晋公、相国、九锡之位,然而却大大方方的接受了大将军府内增置司马等属官的诏令,表明司马昭当时尚在表演、作秀,不敢直接受封公之礼。而司马昭在景元四年增置府内属官后,同年夏天便开始谋划伐蜀也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要靠战功才能称公。所以本人以为之所以司马昭在极短的时间内先是让郭嘉配飨祖庙,然后增置府官,又伐蜀这是一系列的配套政治手段。
                正是因为司马昭也是在走霸府制朝廷的路线,所以他才要推崇当年建安三年曹操设军师、祭酒之事,并且司马昭本身背负有弑君(曹髦)之恶名,他渴望通过这件让司空军祭酒郭嘉配飨祖庙的政治事件来映射自己辅佐曹奂如同曹操当年迎立汉献帝一样,在名望上增加一定自己的正义性。同时还为自己第二年设司马、从事中郎等属官埋下伏笔,司马昭自然知道府内增设心腹之臣的重要性,而郭嘉为军祭酒同样是曹操司空府属官,所以自然要先为自己增设府官做好政治基础。
                《三国志钟会传》:寿春之破,会谋居多,亲待日隆,时人谓之子房。军还,迁为太仆,固辞不就。【以中郎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为腹心之任】。以讨诸葛诞功,进爵陈侯,屡让不受。
                《晋书荀勖传》:迁廷尉正,参文帝大将军军事,赐爵关内侯,【转从事中郎,领记室】。
                何况郭嘉本身也是颍川人,司马昭的心腹要臣钟会、荀勖皆为颍川人,而且二人皆曾为司马昭大将军府内典机密。也或有团结自己府内官吏、掾属增强自己重要心腹团体与拉拢汝颖士人的作用。
                总而言之,司马昭在景初三年让郭嘉以一个司空军祭酒的属官入祖庙,主要是为了自身增设府官这一直接目的。同时也让郭嘉成为有魏一朝最后一个配飨祖庙的人物,不久司马昭展开伐蜀行动,并为晋公,而灭蜀后晋王,魏国迁鼎于晋已成必然之局。魏晋之基始于曹操,荀攸、郭嘉作为军师、祭酒在两个曹操霸府内的重臣,曹爽在正始五年利用荀攸入祖庙为自己伐蜀失败做政治声誉挽回宣传,而郭嘉被当做政治旗帜为司马昭伐蜀前增设府官所用,皆颇让人为之唏嘘。


                IP属地:北京9楼2019-05-29 12:14
                回复
                  终于追完了,感谢。觉得这个解释还是颇有道理的,打通了不少郭嘉入魏庙的疑惑!


                  10楼2019-05-29 23:12
                  收起回复
                    啊啊啊2023还可以求一个完整版吗qwq帖子很多楼被吞掉了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3-07-06 01: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