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齐王纪》:(正始)五年春二月,诏大将军曹爽率众征蜀。夏四月朔,日有蚀之。五月癸巳,讲尚书经通,使太常以太牢祀孔子於辟雍,以颜渊配;赐太傅、大将军及侍讲者各有差。丙午,大将军曹爽引军还。秋八月,秦王询薨。九月,鲜卑内附,置辽东属国,立昌黎县以居之。【冬十一月癸卯,诏祀故尚书令荀攸于太祖庙庭】。
《三国志陈留王纪》:(景元)三年春二月,青龙见于轵县井中。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楛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是岁,诏祀故军祭酒郭嘉於太祖庙庭】。
本人曾于贴子《正始四年太祖庙名单解析》中总结归纳过正始四年配飨太祖庙二十人的特点,并详细分析了其中原因,整体来说配飨祖庙本身就是一个昭告天下的政治作用,而不单单是为了表彰个人功绩,如同嘉平三年司马懿去世后,飨食祖庙的记载。
“秋七月壬戌,皇后甄氏崩。辛未,以司空司马孚为太尉。戊寅,太傅司马宣王薨,以卫将军司马景王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乙未,葬怀甄后於太清陵。庚子,骠骑将军孙资薨。【十一月,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於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
当时司马懿在清除掉曹爽势力后,已一跃成为魏国势族,而其子司马师复继司马懿之权统魏国朝政。根据记载中所说司马懿【功高爵尊】,因为司马懿功劳最大(抵挡吴蜀入侵、平辽东公孙渊,诛杀曹爽),官爵又最高,所以当时有司表奏司马懿入配太祖庙同时位在最上。当然这个政治作用自然很典型是为了拍司马家马屁,同时也说明了除了司马懿外,其它批次入祖庙的人员也都大有门道在内。
这个贴子主要讨论得是另外两个配飨祖庙的人物荀攸和郭嘉,其中荀攸是正始五年入祖庙并被追谥为敬侯,比先前四年二十人晚了整一年,以及在魏末时期景元三年郭嘉会入祖庙。这和当时的时局、政治有何联系,本人都将会给出自己的分析。
《三国志陈留王纪》:(景元)三年春二月,青龙见于轵县井中。夏四月,辽东郡言肃慎国遣使重译入贡,献其国弓三十张,长三尺五寸,楛矢长一尺八寸,石弩三百枚,皮骨铁杂铠二十领,貂皮四百枚。冬十月,蜀大将姜维寇洮阳,镇西将军邓艾拒之,破维于侯和,维遁走。【是岁,诏祀故军祭酒郭嘉於太祖庙庭】。
本人曾于贴子《正始四年太祖庙名单解析》中总结归纳过正始四年配飨太祖庙二十人的特点,并详细分析了其中原因,整体来说配飨祖庙本身就是一个昭告天下的政治作用,而不单单是为了表彰个人功绩,如同嘉平三年司马懿去世后,飨食祖庙的记载。
“秋七月壬戌,皇后甄氏崩。辛未,以司空司马孚为太尉。戊寅,太傅司马宣王薨,以卫将军司马景王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乙未,葬怀甄后於太清陵。庚子,骠骑将军孙资薨。【十一月,有司奏诸功臣应飨食於太祖庙者,更以官为次,太傅司马宣王功高爵尊,最在上】。”
当时司马懿在清除掉曹爽势力后,已一跃成为魏国势族,而其子司马师复继司马懿之权统魏国朝政。根据记载中所说司马懿【功高爵尊】,因为司马懿功劳最大(抵挡吴蜀入侵、平辽东公孙渊,诛杀曹爽),官爵又最高,所以当时有司表奏司马懿入配太祖庙同时位在最上。当然这个政治作用自然很典型是为了拍司马家马屁,同时也说明了除了司马懿外,其它批次入祖庙的人员也都大有门道在内。
这个贴子主要讨论得是另外两个配飨祖庙的人物荀攸和郭嘉,其中荀攸是正始五年入祖庙并被追谥为敬侯,比先前四年二十人晚了整一年,以及在魏末时期景元三年郭嘉会入祖庙。这和当时的时局、政治有何联系,本人都将会给出自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