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族帝国吧 关注:485贴子:1,601

【王族帝国】 --- 王氏族谱(三槐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氏族谱(三槐堂)


1楼2009-07-22 16:02回复
    由于王肃、王褒等人投奔了北朝魏、北朝周,南京的江左王氏在大量向江左的姑熟、会稽、山阴(绍兴、余姚、宜兴、常州、苏州、当涂)移民的同时,又大量向江右的豫章、南康、泰和(南昌、合肥、九江、安庆、徽州)等地移民,而王褒、王肃等人的北迁又壮大和成长了太原、洛阳、咸阳、大名一带的王袭(汉王吉的父亲)、王方冀、王维一支和绛州龙门一带的王通、王勃一支。如果说王离的长子王元代表了琅琊王氏、次子王威代表了太原王氏,而南京的江左王氏又融合了王氏的这两支,使中华王氏的主流又重新汇合成了一支,无用讳言,隋唐以后,很难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太原王氏家谱。因为很多自称《太原王氏》的谱书中的世系,均是琅琊王氏人物和太原王氏人物的混合,甚至从头到尾全是琅琊王氏的。如果从王威开始至今来计算太原王氏的世系,依靠父子传承关系的家谱是根本找不到的,原因就是家在南京的太原王氏中王述王坦之的后人王愉因祸被灭门后,这一支在南京的后人都归宗于江左王氏了。  
    王褒和王肃等人在咸阳、洛阳和大同、龙门等地的后人结合了当地的远亲又续出了新的宗谱,因为他们地处大中原地区(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的交汇),所以有时也正确地称自己为太原王氏,但是谱牒中的直系祖先却是江左王氏的王导、王奂等人。这就形成了一种默契,不管太原王氏,还是琅琊王氏,源头都是以洛阳、西安、临沂或太原为主,接续却是以琅琊为主,即中原的封面,琅琊的内容,或琅琊为主的内容,也掺了一些断断续续的太原的内容。  
    王导王羲之的后代王方庆、王璧、王搏等人在唐代的北方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固始、咸阳、东昌(莘县)、万年(河北)等地也一时充满了来自江左南京的王氏,他们后来又形成了开闽忠懿王氏、新安苦竹王氏、云湘婺南王氏、云贵鄂蜀王氏、三槐三沙王氏、京兆万年王氏、衡湘渔溪王氏、江都高邮王氏、大名新城王氏等总人口几乎占中华王氏80%以上的广阔宗支,在今天海内外所有的王氏中,只有朝鲜、韩国、缅甸、越南和我国东北、蒙古的一部分王氏人口因早于江左王氏的形成而与来自南京的江左王氏没有太多的播迁关系,而太原、蒙古、东北和朝鲜、韩国的一些王姓人与江左王氏有些连亲戚都谈不上。因为他们本来并不姓王,大多来自塞外和关外。但是东北、朝鲜、韩国的乐浪王氏、安东王氏倒是地地道道的琅琊王氏,他们的祖先就是商纣王的王叔箕子和汉代的王仲等正宗的山东琅琊人,加上东晋以前就去了缅甸、越南和隋唐之交经韩国迁往日本的王姓人,他们事实上都是江左的琅琊王氏或早或迟的宗亲。


    3楼2009-07-22 16:03
    回复
      没有任何一本记有唐代以前祖先名字的家谱的范本,不是来自琅琊的江左王氏的南山一樵家族的王导和王羲之。当然,也有家谱是写琅琊或太原祖先的,遗憾的是,江左王氏谱以前是只有人名字的世表,而没有家谱的记载和流传。只有王导王羲之主持修撰的谱牒传承到了今天,也就是说:在南京江宁山阴村周边流传的《琅琊郡三槐堂王氏宗谱》等王导王羲之家族谱,纵向贯穿与横向联系了整个中华王氏的文字史(主要是南京江宁山阴村和南京溧水山阳乡崇贤里的谱,因为这三村相距只有数公里,他们共同祖先的居住地就是南京乌衣巷王导王献之的宰相府,和南京朝天宫王导王俭的西苑,而王导后代经营的江宁山阴村的八十顷田产中(约八千亩),也有王徽之与当时宰相谢安同时各建的别墅。)


      5楼2009-07-22 16:04
      回复
        这样的处理也许真的存在问题:山阴村隔壁的汤庄,是山阴村王家的亲兄弟,他们激烈地反对这次更名,不惜重建了一个他们自用的祠堂、山阴风格浓厚的“鹅书堂”(山阴派是王羲之的后裔,羲之好鹅、天下共知;而“三槐”的王皋、实际上也是同为一派的江左琅琊的始祖王导的后人。)汤庄的宗亲为什么这样敏感呢?好象直到现在也与山阴村的宗亲不甚来往,直到王耿去访,他们二十人的宗亲会中仍有一人反对和解,态度十分激烈(最后被族长等人痛打。这比较具有代表性,很多地方的同宗之间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和现象,可见修家谱的人讲不清世系源流的后果还是很严重的。如果有一天人们终于掌握了真象,为人乱修家谱的人的结果可能是很难堪的。为人乱修家谱的人还少吗?所以有一次王耿愤怒地说:搞不清楚状况就指点别人修谱的人,早晚要被人痛扁。因为这不但是能力问题,更是道德问题和专业操守问题。(这确实事关很多人的精神寄托的问题,落叶归根的问题,招商引资的问题,经贸旅游的问题。。。。。。)  
        如果以上述三部谱牒为坐标,就可以清晰地发现:在王导、王羲之为首的巨大的王氏家族定居江左南京后,三百年内就出现了江左王氏的浙江、江西、安徽的分支,隋代前江左王氏(均为琅琊名)又向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迁徙了大量分支(也可以说是返回祖先的故乡),因为在江左以前,故乡中原王氏发源地的祖先均无家谱,所以各地分支在从南京迁出的时候均带有王导、王羲之主编的《琅琊》、《江左》两套王氏谱,使他们的宗支在后代修谱时的承继地〈望〉均成了琅琊、临沂、江左、建康、金陵或“乌衣之派”。


        7楼2009-07-22 16:04
        回复
          明清以后,王氏才出现了世系较为连贯的数量极少、规模很小的山西太原和龙门两派谱,但是东晋以前的世系都是拼凑的,错的很离谱,例如王元的儿子王忠与王威的儿子王旬(左加王)都是太子晋二十代,他们大约生在公元前二百年,到了公元154年生的王融、和与他差不多同时的生于公元139年的王允时,两人的世系竟然差了整整五代!如果三十年一代的话,被太原的谱牒学家排序为三十五世的王允,就要比小他十五岁的王融晚了五代(王融被太原的学者排序为三十代,约需早生150年才能赶上王允的排序)。从王忠王旬(左加王)到王允王融不过三百多年,琅琊王融的家族是三十年一代,而太原王允的家族就成了二十年一代,出彩的是:此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在近两千年的时


          8楼2009-07-22 16:05
          回复
            明清以后,王氏才出现了世系较为连贯的数量极少、规模很小的山西太原和龙门两派谱,但是东晋以前的世系都是拼凑的,错的很离谱,例如王元的儿子王忠与王威的儿子王旬(左加王)都是太子晋二十代,他们大约生在公元前二百年,到了公元154年生的王融、和与他差不多同时的生于公元139年的王允时,两人的世系竟然差了整整五代!如果三十年一代的话,被太原的谱牒学家排序为三十五世的王允,就要比小他十五岁的王融晚了五代(王融被太原的学者排序为三十代,约需早生150年才能赶上王允的排序)。从王忠王旬(左加王)到王允王融不过三百多年,琅琊王融的家族是三十年一代,而太原王允的家族就成了二十年一代,出彩的是:此后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都按三十年一代排序了。  
            如此若无旁人的胡编烂撰的谱牒学者极多(不是人数多,而是比例大,约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偌大的中国,能够独立准确地编撰谱牒的学者,只在个位数的前部,但是我们为什么到处都能看到谱牒“学者”呢?(关键是他们还在跟师娘“学着”)他们到底是能力问题还是其他什么问题呢?说穿了,不就是要为太原王氏编凑一个 “世系”吗?没有“世系”的“太原王氏”又会怎么样呢?


            9楼2009-07-22 16:05
            回复
              后来,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也出现了数量较大的琅琊、三槐、三沙、新安、忠懿王氏谱,上述谱牒的共同点就是以琅琊江左的王导、王羲之家族世系为主要线索的,在上溯到太子晋的过程,90%以上经过了王导、王羲之等琅琊王氏的祖先王吉、王祥、王览等人,这和宋元以后的明清民国谱也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琅琊、太原两望的后人及其它各派的后人,几乎百分之百地都承认王融、王吉、王祥、王导、王羲之是他们的祖先,三槐王氏的王祜、王旦是他们的骄傲。因为无论三槐王氏是属于琅琊支或太原支的,他们的祖先王搏、王抟、王溥、王哲均为王搏一人,上述这么多的名字只不过是一个字草书后的不同认法,而王搏这个人,正是琅琊王氏中江左王氏的后代,也是琅琊王氏江左支一个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别名那么多,正好证明了他因被污陷而获罪被杀后,子孙们仍不愿忘记或唾弃他,只是改了名字的一半,而保留了名字的大多数的特征。  
              感谢前人,给了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和文化风范太多的值得研究和追索探寻的价值,在王氏谱牒和王氏文化研究的领域要想有较为全面的认知,相信会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就让我们从这些来自琅琊的中华第一谱开始吧!


              10楼2009-07-22 16:06
              回复
                二  
                从公元334年起,琅琊王氏、临沂王氏的名称全部由以王导、王羲之为代表的居住在今名南京的江左王氏取代,因为随着琅琊王司马睿的晋室南迁,来自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安徽等地的琅琊、临沂、费县、徐州、东海、东平、兰陵、魏郡、冀州、广川、高阳、晋阳、祁县、同夏、归化、安业、山阴、汝阳、山阳、扬州、北海、庐江、睢宁等中华王氏早期主要聚居地的州郡府县的王姓贵族及平民90%以上全部连地名和政府官员、政府牌子一道迁徙到了南京,三百年后的隋代才开始变更,而史学家口中和笔下东晋以来90%以上的琅琊王氏、临沂王氏、东海王氏、山阳王氏、太原王氏其实均应为南京一带的江左王氏。当时和前后的江左王氏因地名和聚住地名称的频繁变迁又包括了如下的称号:丹阳、江乘、当涂、扬州、徐州、淮南、乌衣、堂邑、庐江、淮安、鄣郡、溧水、溧阳、句容、宣州、会稽、吴、越、楚、齐、荆、润州、山阴、金坛、义兴(宜兴)、义真(仪征)、姑熟(当涂)、淮安、寿春(寿县)、胡孰、秣陵、丹杨、琅琊、临江、建业、江宁、建康、怀德、费县、阳都、即丘、临沂、肥乡、元城、新城、博陆、同夏、安业、上元、白下、归化、集庆、应天、南京等近百个叫法。尽管在地名的叫法上有所不同,但是琅琊、沂、江左、山阴、丹阳、会稽、吴越、楚、徐州、东海、扬州、淮南、建业、金陵、乌衣、江宁等名称的使用却是最多的,这个现象一直持续到隋唐以后。


                11楼2009-07-22 16:33
                回复
                  好贴顶起。


                  12楼2009-07-31 20:14
                  回复
                    家族交流贴,顶起来.


                    13楼2009-08-14 11:22
                    回复
                      • 222.221.118.*
                      我是王氏后人,维字辈,我们的字辈是万、兴、玉、维、传、家。。。。。。。。。后面的我就不知道了,有知道的请联系我,QQ1297396771


                      14楼2010-04-06 12:50
                      回复
                        我是王氏后人,我是廷字辈的,我们的辈份是:永仕开昌桂,秀廷思书常。后面的就不知道了,有和我们差不多的,差一两个字也没关系,有知道的请于我联系,我的qq号是1275224362


                        15楼2010-04-09 09:30
                        回复
                          • 58.218.167.*
                          我是王氏后人,我是茂字辈的,我们的辈份是:永世怀金立,茂义安荣昌,。。。。。。。后面的就不知道了,有和我们差不多的,差一两个字也没关系,有知道的请于我联系,我的qq号是1175787858


                          16楼2010-04-13 17:16
                          回复
                            • 113.91.23.*
                            我也是三槐堂的,可以加我QQ群 106245459


                            17楼2010-04-18 00:15
                            回复
                              • 221.181.228.*
                              我是王氏后人,我是国字辈的,我们的辈分是,孝友家生远,国恩世泽长。君臣道德立,荣华富贵昌
                              联系;281944986
                              三槐堂


                              18楼2010-04-21 14: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