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鲸吧 关注:9,861贴子:92,314

一些虎鲸类群(转 有苏煜骧 灵囿志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9-05-25 16:27回复
    虎鲸(Orcinus orca)遍布世界各地,被认为是地球上继人类之后分布第二广的哺乳动物。从大西洋到南极海域,它们是直布罗陀海峡的常客,偶尔会进入西地中海。夏季,整个南极海域都能看到虎鲸。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目前将虎鲸列为数据缺乏(DD),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研究可以提出一个适当的保护等级
    虎鲸对所有的猎物,无论是鱼类、海豹还是大型须鲸,都有类似的狩猎策略。奇怪的是,每个虎鲸群都似乎只偏爱某种猎物。哪些以鲸鱼为食的虎鲸群甚至可能宁愿饿死也不吃鱼。
    这种食性及狩猎策略的不同,再加上形态上的细微差别,一些海洋生物学家很早便怀疑他们观察到的虎鲸实际上是不同物种,而不是单一物种。不同类型的虎鲸可能被确定为不同的种群、亚种,甚至可能是物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报告称“该属的分类显然需要调查,未来几年内虎鲸很可能被分成若干个不同物种,或者至少是亚种。”


    2楼2019-05-25 16:29
    收起回复
      根据2010年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生物学家菲利普·A·莫林(Phillip A.Morin)领导的研究团队,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片段的标准DNA测试显示,全世界的虎鲸种群几乎没有明显的地理区分。尽管不同群体间的DNA存在差异,但突变率很低。
      生物学家将栖息在不同环境中的虎鲸群称为生态型,每个群体都有着自己的叫声、社会结构、食物偏好及狩猎行为,这些经验是从老一辈个体传递给年轻一代——相当于鲸群自身的文化。尽管从生理结构上,不同生态型之间也可以繁殖后代[感谢水族馆及海洋世界,证明了这一点(讽刺的微笑)],但野外的虎鲸群似乎有着某种默契,即使生活在同一水域,因为彼此间不存在食物竞争,不同类型虎鲸群之间通常只是会相互回避,避免发生冲突。
      过去几十年里,随着野外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人员共辨认出10种不同生态型。这些虎鲸群落看起来并不相似,有着不同的猎物偏好、觅食习惯及声纳行为,它们的分布范围往往重叠,但很少互动,也几乎从不交配。从DNA变异的差别来看,莫林博士估计虎鲸种群的第一次分裂发生在北太平洋及其周边地区,大约是在70万年前。


      3楼2019-05-25 16:30
      收起回复
        在北太平洋,已辨认出三种截然不同的生态型;分别为居留型[以鲑鱼及其他鱼类为食]、过客型[以海洋哺乳动物为主]和远洋型[偏好于硬骨鱼及鲨鱼]。同样的差异也出现在北大西洋海域,大西洋Ⅰ型虎鲸喜爱鲱鱼或鲭鱼等,而Ⅱ型则喜好掠食海洋哺乳动物,主要是一些须鲸及海豚。
        南极周围的南冰洋,至少存在5种不同生态型的虎鲸群。其中A型虎鲸倾向于远离冰层的南极外海,以小须鲸为主食。B型虎鲸最近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海豹为主食的浮冰型,另一类是体型稍小些的哲拉什型虎鲸,主要以企鹅为食。C型虎鲸又名冰川型或罗斯海型虎鲸,以南极牙鱼为主食,常出没在一些冰块密集海域,同时也是已知最小的虎鲸生态型。最后一类为D型虎鲸,只发现过数次,分布在整个亚南极西风带环游水域。


        4楼2019-05-25 16:32
        收起回复


          5楼2019-05-25 16:34
          收起回复
            北太平洋东部海域是现代虎鲸野外研究学的发源地,最初要追溯到1971年,由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海洋与渔业部雇佣海洋生物专家迈克尔·比格(Michael Bigg)调查经过7年开放捕猎之后,该省水域还剩下多少头虎鲸。
            比格向船夫、灯塔看护人、渔民、码头工人等共计发出15000份调查问卷,要求他们详细记录目击虎鲸事例。调查结果显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水域虎鲸数量接近350只,远远低于此前预期值。比格和他的同事们很快就发现,每只虎鲸的背鳍和鞍斑区域非常独特,可以通过照片可靠地识别个体。这项技术使研究人员能够准确地计算虎鲸群数量,而不是通过数据推算。该技术还可以对单独个体进行多年纵向研究,以记录它们的迁徙模式和社会关系。这项技术很快成为全世界研究虎鲸或其他鲸类动物的首选方法。
            而在美国,于1976年启动了一项维持至今的“虎鲸大调查”,以确定南方居留型虎鲸种群状况。这项研究最先是由首席研究员肯·巴尔科姆发起的,目的是确定华盛顿州大普吉特海峡(Greater Puget Sound )水域内虎鲸的种群规模。这是一项长期的照片识别研究,30多年来,鲸类研究中心(CWR)一直在对华盛顿州和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南部内陆水域活动的南方居留型虎鲸进行年度照片识别研究。


            6楼2019-05-25 16:35
            收起回复
              居留型
              居留型(Resident)虎鲸是北太平洋沿岸水域最为常见的一类虎鲸,主要以鱼类为食。生活在一个复杂而具有凝聚力的群体中,称之为小社群(pods),一般由数个具有亲缘关系的母系家庭组成,后代终生都会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居留型虎鲸内部可以分为五个不同群体;南方居留型、北方居留型、南阿拉斯加居留型、西阿拉斯加居留型和西北太平洋居留型。前两类群体几乎只食用鲑鱼,尤其是帝王太平洋鲑(O.tshawytscha)——6种太平洋鲑(Oncorhynchus)中体型最大的一种,脂肪含量十分丰富。一些体型较小的鲑鱼,如细鳞太平洋鲑(O.gorbuscha)及红太平洋鲑(O.nerka)等,尽管季节性供应要丰富的多,但却很少发现被食用。阿拉斯加沿岸的虎鲸群在食物选择上则比较多样化,潜在猎物包括鱿鱼、鲭鱼、比目鱼及鳕鱼等。研究俄罗斯远东地区虎鲸的科学家表示,俄罗斯及日本沿海的定居型虎鲸群更喜欢鲑鱼和鲭鱼的味道。
              南方居留型虎鲸是世界上活动最靠近城市核心区的鲸群之一,背景即为西雅图市
              生活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及华盛顿州海岸的南方居留型虎鲸是迄今野外研究最为透彻的一类虎鲸生态型,它们主要生活在温哥华岛南岸水域及周边的胡安德富卡海峡 (Strait of Juan de Fuca) ,偶尔会向南进入加利福尼亚州中北部。尽管南方居留型虎鲸主要以鲑鱼为主食,但其较其他居留型虎鲸而言十分凶猛,曾有小群南方居留型虎鲸袭击并杀死港湾鼠海豚的记录。不过这些例子只限于骚扰,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居留型虎鲸实际上会食用这些动物。研究人员时常在一些海洋哺乳动物附近发现居留型虎鲸,但后者通常会忽略它们。
              南方居留型虎鲸是全世界活动最靠近城市的鲸群之一,但由于人类影响,它们同时也是最濒危的一类。截止2017初,这个极度濒危的虎鲸群体只剩下78名成员。


              7楼2019-05-25 16:35
              回复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有多达45只个体从该群体中被海洋公园捕捉,并带到北美各地公开展示,另有13只虎鲸在捕获过程中被杀。几乎占当时南方居留型虎鲸群体的40%,Tokitae(又称Lolita)是那个野蛮时代幸存下来的唯一一头圈养南方居留型虎鲸,40多年来一直孤零零的生活在迈阿密海洋世界一个小水泥水箱中,对于虎鲸这样一种高度社会性生物而言,这无异于慢性自杀。
                幸好自1976年后,美国及加拿大政府相继禁止商业性捕捉虎鲸,但自那以后,南方居留型虎鲸一直难以恢复到历史水平。2005年,这个群体被列入美国国家濒危物种名录。
                北方居留型虎鲸主要生活在温哥华岛中北部水域和不列颠哥伦比亚水域,种群大约维持在240只左右,分为十几个社群。这群虎鲸有着独特的摩擦海滩习性,秋季时会集体迁往温哥华岛东北部的约翰斯通海峡及夏洛特皇后湾以捕食洄游的鲑鱼。


                8楼2019-05-25 16:36
                收起回复
                  该群虎鲸同样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它们最为喜爱的食物太平洋鲑,最近几十年里由于筑坝、水污染及过度捕捞的缘故而急剧减少,导致很多虎鲸不得不忍饥挨饿,甚至沦为饿殍。尽管这一群体目前仍保持稳定,但有些社群只剩下两三只个体,未来数年内可能将完全消失。
                  阿拉斯加州的居留型虎鲸主要由“南阿拉斯加居留型”和”西阿拉斯加居留型”两大类组成,前者分布在阿拉斯加州东南海域和科迪亚特岛,偏好于帝王太平洋鲑和银太平洋鲑等,而关于后者知之甚少,只仅限于白令海峡一带,曾观察过大群虎鲸在白令海中追随渔船数日,等待渔船丢弃的副渔获物。估计约有400~500只个体生活在白令海峡东南部,但没法确定到底有多少头存在。


                  9楼2019-05-25 16:37
                  回复
                    西北太平洋居留型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的堪察加海域,这类虎鲸活动范围十分广阔,有时候会向南进入台湾海峡。不同区域间族群数量亦不尽相同,已知密度最高区域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至少有600多头个体栖息,而库页岛海域鲸群密度则相对较低,当地灰鲸研究人员声称五个野外研究季度里只见到9次,这可能是当地鲑鱼资源匮乏所致。
                    直接观察的结果显示西北太平洋居留型虎鲸内部各个社群在猎物选择上同样存在差异,如阿瓦查湾(Avacha Bay)的虎鲸群喜爱脂肪肥嫩的鲑鱼及鲐鱼,而利斯特文尼亚湾(listvinichnaya bay)虎鲸群则主要以脂肪含量较少且常见的多的鳕鱼为食。


                    10楼2019-05-25 16:37
                    回复
                      为纪念现代虎鲸研究先驱的加拿大海洋生物专家迈克尔·比格(Michael Bigg),过客型(Transient)虎鲸又名比格型(Bigg‘s)虎鲸。这群虎鲸一个非常显著特点是背鳍呈三角形,顶端较尖,后背鞍状纹均匀的灰色,且平均体型往往要比居留型虎鲸更大。
                      过客型虎鲸是典型的掠食动物,以各类海洋哺乳动物为食,人们认为它们大部分时间都会故意保持沉默,这样就不会给猎物任何逃脱机会。过客型虎鲸习惯于集体狩猎,一场行动有时候可能持续几小时,这取决于猎物的大小及数量。
                      像居留型虎鲸一样,过客型虎鲸内部也分为专门捕食不同的猎物的群体,从港海豹到小须鲸,再到灰鲸幼崽,甚至包括某些海鸟及海獭。过客型群体一般由2-7只个体组成,平均只有3到4只,通常由一只雌鲸带领一两只后代组成,成员彼此间联系紧密。
                      一些个体进入成年期后会离开母系群体成为流浪虎鲸,如果是雄鲸则终身不会同其他虎鲸形成长久的群体,仅仅会偶尔加入一些雌鲸群以交配繁殖。而他们的姐妹即便离开原生群体,也较雄鲸更具有社交性。
                      过客型虎鲸倾向于靠近海岸线的近海水域,分布区域从加州南部到阿留申群岛。研究证明太平洋东侧的过客型虎鲸可以分为3个群体;西海岸过客型、阿拉斯加湾过客型及楚加奇过客型。另外在北白令海及波弗特海也有少量虎鲸生存,但关于其知之甚少。
                      尽管楚加奇过客型群体早在1978年即被发现,但直至1984年才被确定为一个独立有效的群体。在威廉王子湾,阿拉斯加湾居留型及南阿拉斯加居留型并不常见,通常数年才会出现一次,因此AT1 型是当地最常见的虎鲸生态型。除此之外,AT1 群体在声纳和基因上也有别于北太平洋其他虎鲸群体。
                      AT1 过客型的地理分布范围十分受限。尽管该群大部分时间都在威廉王子湾活动,但基奈峡湾内的复活湾和友谊湾偶尔也能见到。然而,它们从未在威廉王子湾以东或基奈峡湾以西被观察到,只限于之间大约200英里的海域。


                      11楼2019-05-25 16:39
                      回复
                        核DNA检测结果显示东北太平洋所有三个社群在mtDNA单倍型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不过来自阿留申群岛中部和白令海峡的样本中发现了一些陌生的mtDNA单倍型,表明阿拉斯加西部可能至少还有一个未知的群体,不过需调查证实。
                        太平洋西北侧的日本及俄罗斯远东沿海估计有2000多头虎鲸,可以分作居留型和过客型两大类,不过直到1999年才对虎鲸进行定期调查,此前收集信息主要基于被猎杀个体的形态描述和胃部容物分析。由于俄罗斯联邦渔业局和相关机构都拒绝承认远东地区存在不同虎鲸生态型,因此不把居留型和过客型作为两个分类单元统计。关于这部分鲸群研究甚少。俄罗斯科学家曾报道过虎鲸捕食海象的案例。已知科曼多尔群岛和千岛群岛附近的东堪察加水域,居留型虎鲸遭遇率远高于过客型,而鄂霍次克海西部和北部以及库页岛海域则是过客型虎鲸更加常见。


                        12楼2019-05-25 16:41
                        回复
                          远洋型(Offshore)虎鲸又名离岸型虎鲸,是北太平洋地区第三种虎鲸生态型,但迟至1988年才由一名座头鲸研究员在公海发现。对于这种难以捉摸的虎鲸迄今知之甚少,最初认为它们只限于从加利福尼亚到阿留申群岛一线大陆架西侧的远洋水域,但在1993年,首次观察到大群远洋型虎鲸出现在内海的约翰斯通海峡,可能是被当地丰富的鲑鱼群吸引而来。
                          和所有虎鲸群体一样,远洋型虎鲸非常具有社交性,通常会聚集在一个20-50只组成的群体中,偶尔也能见到70-100头的大型族群。远洋型虎鲸是北太平洋3类虎鲸中体型最小的一种,背鳍呈旗状,鳍尖较圆,后背鞍状纹并不明显。据报道,有群远洋型虎鲸单程迁徙距离达到4335公里,远远超过其他虎鲸生态型的报告值。
                          正如其名,远洋型虎鲸很少出现在受保护的近海水域,大多数观察记录集中在夏洛特皇后群岛及温哥华岛附近20至30英里处一片区域。关于它们的社会结构和猎物偏好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相信远洋型虎鲸也是以鱼类为主食,尤其是硬骨鱼及鲨鱼,如太平洋睡鲨(Somniosus pacificus),这些鲨鱼皮十分粗糙,类似于砂纸质地。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何许多远洋型虎鲸无论年龄大小,其牙齿都明显磨损的缘故了。
                          远洋型虎鲸也曾观察到与加州海狮、灰鲸、长须鲸及宽吻海豚等出现在同一区域的现象,尚未有证据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捕食关系。


                          13楼2019-05-25 16:42
                          回复
                            2010年之前,很少有人意识到北大西洋海域存在着不同的虎鲸群体。但阿伯丁大学安迪·福特博士通过研究过去200年间西欧各地搁浅的虎鲸遗骸发现,来自不同区域的虎鲸牙齿在磨损程度上有着很明显区别,一类材料所有样本牙齿都出现严重磨损,而另一类样本几乎没有任何磨损现象,即便是哪些最年老的个体。


                            14楼2019-05-25 16:42
                            收起回复
                              有些不知为啥系统不让发(完结)


                              15楼2019-05-25 16:4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