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吧 关注:22,816贴子:586,616
  • 7回复贴,共1

当前中国戏曲舞台出现了以下十个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当前中国戏曲舞台出现了以下十个问题:
一曰:编剧的主旨方面“思想超载”化、“主题先行”化、“传声筒”化,寓言化以及矫揉造作、故弄玄虚化的现象异常严重。这些作品常常把一个具体的思想内容幻化为一中扑朔迷离的视觉现象,让观众“参禅”、“拜谒”一样去体悟,非常艰涩难懂。再不然即拟定一个很时髦的“思想主题”,再编造出或查找出一个相应的故事或历史事件,去“教育”、“开导”观众,枯燥乏味。“主题先行”论批了多年,反而越批越香,就是因为它非常迎合和适应某些主抓文化长官口味及一些庸才剧作者的需要,批起来很臭,用起来却得心应手。
二曰:编剧结构和技巧方面的“分幕”化(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特性是“分场”化)、“团结结构”化,即所谓的“文明戏”化现象严重,丢弃了戏曲编剧技巧中的“线性”结构之流畅。与此同时,在编剧行业中还严重的存在着非专业化的倾向:不懂“西皮”、“二簧”者可以写京剧,未谙“流水”、“二八”的可以编豫剧。格律不通,单韵平仄不分,使编著的唱词诘屈聱牙,晦涩难解。依此谱出的唱词会好听吗?看完一出戏,无异于读过一部中短篇小说或者听人讲完了一个故事,戏曲文学这门独具风韵的艺术品种所赐给人们的那种独特审美愉悦,荡然无存。
三曰:编腔造乐中存在着严重的本剧种特色的淡化和异化现象。将京剧里加上几段大鼓或“落子”,把豫剧编成黄梅戏,甚至听了半日还听不出是什么剧种。这即算是革新了,却严重的破坏了各剧种的音乐个性,使各剧种的声腔、音乐变成了“大杂烩”、“一道汤”,丧失了其来自民风民俗,来自几百年、经几代甚至数十代艺术家惨淡经营创造出来、颇具各个戏曲剧种独有的艺术魅力。
四曰:表演艺术中“行当”的混乱化、随意化和非规范化,同时还存在着滥施技巧、哗众取宠的舞台作风,是反映生活、具有深厚思想意蕴的戏曲艺术趋向两种极端的不良倾向:“话剧加唱”或“杂耍”化。有些演员,不讲自己功力不济,达不到“边式”,还美其名曰“创新”、“改革”!难怪我国当代的一位哲学大师王元化先生讲:“我现在很少看戏。现在的演员在台上瞎使劲,浑身用力,青筋直冒,五官错位,肩膀乱抖,让人看了太吃力。”另一种倾向是十八般武艺统统塞入,辫子、扇子,手帕、帽翅、水袖、圆场等搞得人眼花缭乱,使高雅、严谨的行当和程式之美沦为技艺杂陈,实不足为训。
五曰:舞台美术的写实化、话剧化、重工业化,严重超负荷,丢弃了中国戏曲艺术中的那种空灵和写意的精神。这种企图“物欲”来招徕、刺激观众的做法,不但没有招来看客,却恰恰招致了戏曲表演艺术的“贫困”,而且正在不断地销蚀着表演者的创造欲望。
六曰:服饰的生活化(所谓真实化)、华丽化,甚至怪异化,穷奢极侈,唯美主义。在我们梨园行也素有“宁穿破,不穿错”的优良行规。但时下的一些演员,尤其是当团长或副团长的旦行演员,她们往往置角色的身份、地位、性格于不顾,穿则浑身珠光宝气,戴则满头奇葩簪缨。因贪恋服饰之奇特、华丽、阔绰而丢掉了人物的灵魂,实为浅薄,此风尤不可长。
七曰:导演艺术中心化、话剧化,甚至独裁和专制化,忽视了中国戏曲艺术是以表演为中心、导演是为“角儿”服务而不应是导演“独角戏”的优良传统及艺术规律。戏曲艺术是以演员的表演(包括演唱)为中心的艺术,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事。然而时下的导演超负荷地强调了自己在整个戏曲艺术中的地位和作用,演员成了体现导演艺术构思的提线木偶。尤其一些话剧导演来执导戏曲,尽在声、光、和平台、转台、升降台上大找“噱头”,自己也随之大出“风头”。
八曰:演员个人的文化修养偏低现象已成普遍化。有些戏曲演员扮起戏来雍容华贵、光彩鉴人,台下也颇花枝招展,着装入时。但一开口说话,不时语不成句,便是词不达意,甚至还粗俗野蛮。他(她)们文化水平既低,平时也不注意学习和修养,不读书、不看报、不订阅专业杂志。
九曰:文艺赛事中的“官(文化主管)本位”化和“家(专家、学者)本位”化。产生了大量的“调演戏”和供长官、专家欣赏的“晋京戏”、“论证戏”和“案头戏”。此现象尤应引起人们的注意,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开放,我国戏曲艺术亦面临着与市场和世界舞台接轨的严峻考验。那么我们的戏曲艺术的生产是继续坚守面向“夺奖”呢?还是应以适应时代需要而改变为面向“市场”?这应是十分引人思考的问题。我国在县、市、省乃至全国所举行的戏剧“调演”、“大赛”,复加起来可能已是成百上千,赛中获奖的“优秀剧目”和“精品剧目”更是多如牛毛雪片,然而保留在舞台上的又有几台呢?
十曰:戏曲批评中的误导和吹捧风,严重削弱了理论批评的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戏曲评论完全变成了吹捧演员、导演、编剧的“花边文学”,批评家自己上自己的招牌。。当代戏曲倡扬“戏改”,但似乎只要“改”了就好,只要新就好,把“改”=“新”与“好”划等号。这是误导。


1楼2019-05-24 10:20回复
    都反了!扶我起来!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5-24 12:46
    回复
      最主要原因是从上至下的主管部门的引导问题,央视11频道播出的都是某某新编戏,现代剧,把传统戏基本上凉在了一边!文化部艺术司举办个大型汇演或全国性的赛事上台的都是些新编剧,而且还偏爱现代剧!还美其名曰的什么弘扬社会正能量!有给传统剧目提供机会吗?!试问哪个剧不是耗巨资给整出来的?得奖后又有多少真正的走向了市场,走向观众,还不都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请问它们资金从何而来?国家的艺术基金不都用在了这些剧目上吗?那此传统剧目能得到什么!?上行下效,到了地方上,一些动机不纯的人瞅准时机大行其道,一些三流编剧导演,勾结一些剧团管理者开始创新了!他们没料创造自己的作品,便从传统剧日上动刀胆大包天!把传统艺术整的面目全非!
      在河南自从有了三团便是豫剧灾难的开始!学院派,科学发声把豫剧演员的嗓子都整成了棉花嗓!改新伴奏把豫剧乐队都整成千剧一韵千韵一律!奇装异服电子屏幕让人透不气!电声乐器,西洋铜管的滥用使乐队充满噪音!哪还有戏曲的影子!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5-24 13:33
      回复
        表面上看是人的原因,但归根到底 这些都是体制导致的,有这种体制才能滋生这类人。


        4楼2019-05-24 16:26
        回复
          分析的好,应该申请加精,现在豫剧发展一方面体现在体制上,一方面编剧水平不行,学历不够,新编豫剧没有一点豫剧味,,要么就是加一些文言文,老百姓一点都不喜欢,要么大部分走向黄梅戏,越剧化,,。。看看新编贞观家事开场那一段,我都快吐了,,看看豫剧小二姐做梦和曲剧李豁子,可以看出,雅俗共赏,虽然是俗事,但是朗朗上口,又亲切,有好听。。。根源还是编剧水平不够,,,之前的陈宪章和樊大师都是学富五车的人。。。。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5-27 11:51
          回复
            创新是需要的,但传统的东西不能丢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6-01 21:05
            回复
              豫剧是草根艺术中的草根,观在的戏偏离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6-10 17: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