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个话题,我借题发挥一下,说说自己得浅见。
我的理解是,冯摹本还是真实可靠的,应该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作品。理由有四:
第一,冯摹本是双钩填墨而成,不是临写。首先要了解双钩填墨摹本的工艺流程,这个百度可知不细说了。不了解双钩填墨的工艺流程,或者以为是临写的,就会做出错误的结论。细看兰亭序单字放大后的布局细节,可以明显看出双钩的痕迹,加之冯是摹的高手,可知冯摹本绝不是按他自己习惯和喜好去随意写,冯自己的东西应该是几乎就没有的,而是奉旨认真仿制,否则李世民手里有真迹,一对比就看出来有没有认真摹,抗旨敷衍是死罪,冯承素作为临摹高手犯不上因为这事害自己。因为李世民下令让冯双钩摹,就是为了保存一份一模一样的副本,而不是让他发挥的。相反褚,虞,欧阳这些是临本,这些本子才是他们凭自己的感觉去意临的,和王羲之原帖几乎不沾边;
第二,兰亭序和王羲之手札的书写状态和情景不同,造成书写效果的差异。兰亭序是在室外自然环境,当着众多雅士的面书写,且写的是序文,相比手札书信更正式更严肃一些,这里的正式和严肃是相对与手札书信所言,不是和公文比较。所以,王羲之在书写兰亭序时基本上把他的本领和技法全都炫耀了出来,笔法全面而复杂多变,有炫技的成分,很多细节都能看出这点来,比如有一些可能是不必要的书写动作。另一方面,因为是序文,所以通篇都是行书,几乎没有草字,这也是和手札的区别之一。因为写书信一般是独自一人,状态放松,书写时行草并用,自如随意,别有一番趣味。所以,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手札有差异也是很正常的;
第三,我对王的兰亭序和手札临过多遍,比较熟悉,仔细对比其中的笔画,和对结构的处理之巧妙,还是感觉一脉相承。这里不展开论述了,精力有限;
第四,兰亭序有一个可靠的旁证 集字圣教序。此碑也是奉旨制作的,应该是很严谨的,碑中不仅出现过冯摹本兰亭序中多个单字,而且王羲之行草手札中的一些单字也出现在此碑中,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冯摹本的可靠。
现在很多人认为兰亭序和王羲之手札差异很大,或者认为冯摹本和王羲之真迹可能完全不同,甚至认为兰亭序水平不高。这个现象,我觉得主要是很多人没有真正静下心来认真细致入微地去研读兰亭序,没有发现兰亭序的精妙所在。很多人是很粗略地看过几眼兰亭序,或者看到网上的流行说法就盲目跟风,其实连兰亭序一个字都没有认真读过帖,临写过。我觉得,只要是认真研读过兰亭序哪怕只有几个字的书友,肯定不会说那样的话。
一点浅薄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