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丑时】
鸡鸣而食,
唯命是听。
——《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寅时】
鸡鸣洛城里,
禁门平旦开。
——鲍照 《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卯时】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辰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巳时】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午时】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未时】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申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酉时】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
——《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戌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亥时】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丑时】
鸡鸣而食,
唯命是听。
——《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寅时】
鸡鸣洛城里,
禁门平旦开。
——鲍照 《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卯时】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辰时】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巳时】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午时】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未时】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申时】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酉时】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
——《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戌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亥时】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