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资讯之繁杂,技术迭代之迅速,是前所未有的。
张小龙说每天有1亿人教他做产品。
如果没有定力,很容易被各方面的意见所影响,从而做出远离初心的产品。
这个时代在呼喊独立思考之精神。但当我们说起独立思考是什么时,我们实际上是说什么?
今天讲讲三个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思维模型,希望有助于你想清楚独立思考这个命题。
好奇心
排在第一位的,我认为是好奇心。
有人会以为这并非是一种思维模型,而是一种素质或特点。
首先我并不认同好奇心是天才的专属特质,这是某些人让大家自我设限的把戏。
在接受过严谨的僵化教育之后,好奇心是一种天赋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
其实好奇心人人都有,只是大多数人长大后忘记了小时候自己好奇兴奋的样子而已。
我们的天性没有被发展,同时被某个时期的输入输出模式所压抑了而已。
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把好奇心当做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这
也意味着这是一个「习惯」和「技能」,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而被掌握。
训练的原理很简单:克服提问障碍。
向孩子学习,没有什么不值得被提问的。
成年人不是怕提问,而是有了提问等于在表达自己愚蠢的心理障碍。
有时候要区别一下提问对象是自己还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问的对象是自己。
把自己看到的每个东西,每个细节都多自己问一句「为什么啊?」。激发自己天生的好奇心,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心态。
只有自己深度学习之后达到了当前水平的边际,是在无法再上一层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更加专业的人交流。
好奇心驱动的学习模式,带来长远的好处:
好奇心产生持久的热情。无论是什么职业,现代人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信息过载,手机上,电脑上都有大量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功能让人走神,而频发的走神会让个体心理处于焦虑和自责当中。
处于这样的背景下长期受压,对于个体的精力消耗过大,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尤其严重。
热情的消逝会导致个体每个选择偏向按部就班,以此来维护剩余的安全感。
而热情不能从喊口号中长期产生,而源自于对生活的理解。
这种理解应该来自于对本质的探索,并不会因为物质和信息的繁荣而带来任何影响。
利用人类猎奇的天性,可以让这种探索变得自然而高效。
这种天性是几万年的人类前为了捕猎,逃脱危险等生存因素造就而成。
所以发展好奇的心理,如同满足吃喝的行为一样,同样能够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一旦你走上了了好奇之旅,不断涌现的未知世界和新发现,会让你持续地走在正反馈的道路之上。
把一时的多巴胺转换成长期的内啡肽,是一门手工活,也是一门艺术。
好奇心解开思维的束缚。
我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有独立精神,经常会让TA设计一个新品类,或者小众市场的产品。因为这种市场的产品未来充满可能性,理论上更容易让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意。
提供一个市场上已有相关的产品作为「参考」,同时提醒,你不必要按照它的形态来设计。
充满热情的设计师往往会追问很多关于用户问题并与我讨论,甚至生气地反问我连用户需求都没有调研。
而墨守成规的设计师,默默开始设计,又默默交上一个类似我提供参考的产品。
而大量的工程师身上也同样发现类似的情况。
无论是工程师还是设计师,对我提出某个需求之后,从他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将得到什么样的作品。
充满热情的人,不断地探索边界可能性,他的焦点在创造的过程,不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人也能感受到「用心」之别。
墨守成规的人,只有匠艺无匠心,他的焦点集中在外部的评价,与平庸无异。
如果一个的思维开始僵化,把设计变成了流水化作业,把设计变为制造,把研发变成打螺丝,那真的可以称为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大的悲剧。
对于规则和边界的恐惧,往往是思想僵化的人所犯的错误。
有趣的是,对于拥有好奇心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来说,这些所谓的规则只是前进路上的一块石板,跨过去显得特别自然。
好奇心驱动终身学习。
产品经理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工作,打造产品也需要多方面专业的合力才能顺利推进。
作为跨越技术与市场鸿沟的角色,不仅要了解市场的需求,还需要理解技术的可能性。
一方面技术有其发展路径,可以创造新价值,新需求。
另一方面,新产品的应用也会带来用户新的技术需求。
两方面的相互相成,让消费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说明产品经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同时也说明产品经理的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刚需。
产品经理名为产品经理,实际是要做社会学研究,做一个生活艺术的探索者。
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人和社会,了解自己公司业务,并按他所理解的人和社会的需求而打造产品。
只要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了解,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在日复一日的热情驱动,以及开放的思维下,保持对生活最本质的探索,所谓「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终身学习」的定义,在好奇心的模型下,也只是自己的一种类似本能的惯性动作,而付出大量刻意而为的动作。
总之,好奇心将会改变你的世界。
张小龙说每天有1亿人教他做产品。
如果没有定力,很容易被各方面的意见所影响,从而做出远离初心的产品。
这个时代在呼喊独立思考之精神。但当我们说起独立思考是什么时,我们实际上是说什么?
今天讲讲三个对于产品经理来说最重要的思维模型,希望有助于你想清楚独立思考这个命题。
好奇心
排在第一位的,我认为是好奇心。
有人会以为这并非是一种思维模型,而是一种素质或特点。
首先我并不认同好奇心是天才的专属特质,这是某些人让大家自我设限的把戏。
在接受过严谨的僵化教育之后,好奇心是一种天赋这种说法看起来是对的。
其实好奇心人人都有,只是大多数人长大后忘记了小时候自己好奇兴奋的样子而已。
我们的天性没有被发展,同时被某个时期的输入输出模式所压抑了而已。
正是如此,我们更应该把好奇心当做一种思维模型来看待。这
也意味着这是一个「习惯」和「技能」,可以通过后天练习而被掌握。
训练的原理很简单:克服提问障碍。
向孩子学习,没有什么不值得被提问的。
成年人不是怕提问,而是有了提问等于在表达自己愚蠢的心理障碍。
有时候要区别一下提问对象是自己还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问的对象是自己。
把自己看到的每个东西,每个细节都多自己问一句「为什么啊?」。激发自己天生的好奇心,才能长久地保持学习的心态。
只有自己深度学习之后达到了当前水平的边际,是在无法再上一层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找更加专业的人交流。
好奇心驱动的学习模式,带来长远的好处:
好奇心产生持久的热情。无论是什么职业,现代人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信息过载,手机上,电脑上都有大量引人注目的内容和功能让人走神,而频发的走神会让个体心理处于焦虑和自责当中。
处于这样的背景下长期受压,对于个体的精力消耗过大,特别是脑力劳动者来说尤其严重。
热情的消逝会导致个体每个选择偏向按部就班,以此来维护剩余的安全感。
而热情不能从喊口号中长期产生,而源自于对生活的理解。
这种理解应该来自于对本质的探索,并不会因为物质和信息的繁荣而带来任何影响。
利用人类猎奇的天性,可以让这种探索变得自然而高效。
这种天性是几万年的人类前为了捕猎,逃脱危险等生存因素造就而成。
所以发展好奇的心理,如同满足吃喝的行为一样,同样能够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一旦你走上了了好奇之旅,不断涌现的未知世界和新发现,会让你持续地走在正反馈的道路之上。
把一时的多巴胺转换成长期的内啡肽,是一门手工活,也是一门艺术。
好奇心解开思维的束缚。
我判断一个设计师是否有独立精神,经常会让TA设计一个新品类,或者小众市场的产品。因为这种市场的产品未来充满可能性,理论上更容易让设计师发挥自己的创意。
提供一个市场上已有相关的产品作为「参考」,同时提醒,你不必要按照它的形态来设计。
充满热情的设计师往往会追问很多关于用户问题并与我讨论,甚至生气地反问我连用户需求都没有调研。
而墨守成规的设计师,默默开始设计,又默默交上一个类似我提供参考的产品。
而大量的工程师身上也同样发现类似的情况。
无论是工程师还是设计师,对我提出某个需求之后,从他们的反应就可以知道将得到什么样的作品。
充满热情的人,不断地探索边界可能性,他的焦点在创造的过程,不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人也能感受到「用心」之别。
墨守成规的人,只有匠艺无匠心,他的焦点集中在外部的评价,与平庸无异。
如果一个的思维开始僵化,把设计变成了流水化作业,把设计变为制造,把研发变成打螺丝,那真的可以称为文艺复兴以来的最大的悲剧。
对于规则和边界的恐惧,往往是思想僵化的人所犯的错误。
有趣的是,对于拥有好奇心而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来说,这些所谓的规则只是前进路上的一块石板,跨过去显得特别自然。
好奇心驱动终身学习。
产品经理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工作,打造产品也需要多方面专业的合力才能顺利推进。
作为跨越技术与市场鸿沟的角色,不仅要了解市场的需求,还需要理解技术的可能性。
一方面技术有其发展路径,可以创造新价值,新需求。
另一方面,新产品的应用也会带来用户新的技术需求。
两方面的相互相成,让消费品跟随着社会的发展。这说明产品经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会消失,同时也说明产品经理的终身学习成为一种刚需。
产品经理名为产品经理,实际是要做社会学研究,做一个生活艺术的探索者。
他最核心的工作是研究人和社会,了解自己公司业务,并按他所理解的人和社会的需求而打造产品。
只要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知识都需要了解,看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其实,在日复一日的热情驱动,以及开放的思维下,保持对生活最本质的探索,所谓「方方面面的生活知识」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而「终身学习」的定义,在好奇心的模型下,也只是自己的一种类似本能的惯性动作,而付出大量刻意而为的动作。
总之,好奇心将会改变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