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滦河是元上都的坐标,他连滦河的长度都搞不清,

滦河源头闪电河
(濡水,唐末濡水改称滦河,濡读音nuan。“令之”其意取自杜梨树枝,枝长刺采摘不便,故“令之”取“梨枝”谐音而来,汉置令支县在今迁安市西北四十里。这里两千六百八十年前曾有一支非常强悍的半游牧半农耕的山戎少数民族。春秋战国有令之国,服山戎。山戎携令之曾灭蓟破燕犯齐,后被齐燕联军所灭,其地归燕)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
(滦河发源于丰宁西北巴彦古尔图山北麓的的大古道沟,巴彦古尔图山泛指黑风山一代的山脉,是鲍丘水与濡水的分水岭。濡水上游今称闪电河。御夷镇故城是北魏初期在沽源天鹅湖北的大宏城子村附近设置的军事重镇,北魏后期孝文帝修建了北魏东段长城以后,由于御夷镇故城已位于长城之外,治所南移到长城内到今赤城独石口,再设御夷镇)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今称葫芦河)注之,水出故城东(御夷镇故城位于沽源北大宏城子村),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迳緑水池(今囫囵淖尔即天鹅湖)南,池水渊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迳故城北,连结两沼,谓之连渊浦(今公鸡淖尔、水泉淖尔,可称公鸡湖、水泉湖)。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污水(沙井子河)入焉。水出东坞南,西北流迳沙野(正蓝旗南一带称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野。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迳沙野北,东北流迳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 (此地现有元上都遗址)
濡水又东北流迳孤山南,东北流,吕泉水(黑风河)注之,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迳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和日木图淖尔方向源头支流)。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迳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蛇皮河)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木林山水(一家河)会之。水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
(滦河东南流,于多伦县东北左汇吐力根河,发自东北,源支流有三条朝格都尔河;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吐力根河发源于围场塞罕坝国家公园,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是吐露根河与西辽河支流白查河的分水岭)
濡河又东,盘泉(多伦县胡菜河)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
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安州即今县隆化县北魏公元468设置安州)界,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西汉设置白檀县东汉废,在今滦平县东北小城子村)。《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
(滦河东南流,左交汇羊肠子河;小滦河,小滦河发源于围场;塞罕坝)
又东南流,右与要水(今滦平县兴州河)合,水出塞外,三川竝导(该处指兴州河北源支流牤牛河),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迳要阳县故城东(今承德凤山镇秦汉时有要阳县北魏治所移至平谷西北镇罗营镇上镇村),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又东南流,迳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
濡水又东南,索头水(今兴隆县伊逊河,发源于塞罕坝)注之,水北出索头川,南流迳广阳侨郡(今隆化县)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今隆化县)。又南流,注于濡。
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今承德北鹦鹉河),东南流出溪,与蟠泉水(今河枯,现已无河流名称,指今承德中关镇至西隆化方向古河流)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今玉带河)。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乱流右会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与龙刍水合,西出于龙刍之溪,东流入三藏水。又东南流迳武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馀仞(承德棒槌山)。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
(中藏水即武烈河的主流发源于承德北茅荆坝西,东为西辽河支流锡泊河,茅荆坝是分水岭)承德棒槌山《水经注》称历石
(滦河南流,白河西北汇入,白河发源于雾灵山北的在承德上板城南,白河源支流两条,北支称白河,南支称柴河)
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承德老牛河)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
(老牛河在今承德县西北与滦河交汇,源支流五条,有名称的三条老牛河;野猪河;白马河)
(滦河西南流,在承德县西南右汇泉宝河;三次曲屈后左汇暖儿河,又东南流西汇柳河;车河,柳河源自雾灵山南流经兴隆县东行)
濡水又与高石水(承德瀑河)合,水东出安乐县(约承德市平泉县一带有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
(瀑河发源平泉西北大土洞沟山尖东,北是西辽河支流老哈河源头,该处山脉为两河分水岭)
(经过约二十次屈曲过潘家口水库,西汇洒河,洒河源头三支流,黑河;横河;洒河)
濡水又东南迳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今喜峰口),东至清陉。卢龙之险,峻阪萦折,故有九䋫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而庚杲之注《扬都赋》言,卢龙山(今宽城满族自治县东南都山)在平冈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清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冈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迳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平冈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水又东南迳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
(卢龙塞,即今之潘家口;林兰陉,即今喜峰口;清陉,即今冷口;卢龙山,即今都山。从卢龙塞、林兰陉到清陉,又从卢龙山到卢龙塞,这条燕山古岩山脊,山陵险要,峻阪萦折,峥嵘特出,故有“九峥”之名。九,是个概数。卢龙“九峥”自东向西至少应有今都山、八面峰(842米)、窟窿山(662米)、皇太子山(675.4米)、景忠山、喜峰山、松亭山、三十二窟(701米)、龙井山等名山。 卢龙塞上,喜峰口周围各山,也有“九峥”之称亦称小九峥。座北面南自分水岭山结合,西为铁门山、轿顶山、老婆山(娘子峰)、喜峰山(龙头山),这些连山高出塞上,形成天然屏障。喜峰山腰又有平台,形似战鼓。隔关隘座西面东又有松亭山、黄石崖、桃山三峰纵列,与喜峰山平台构成“三面大旗一面鼓”的壮阔气势。座南面北自西向东,连接小喜峰(孩儿岭)又有一、二、三架牌楼山、冰沟山等山峰。这些座北、座西之山,高出塞上,多北面坡缓,南面陡峭,长城蜿蜒其间;座南诸山,相对偏低,又多南面坡缓而北面陡峭。群峰环绕,巍峨矗立。故称“十山九出头”。)
青龙县都山《水经注》称卢龙山
濡水又南,黄洛水(迁西长河)注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洛水(迁西清河)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注濡水。濡水又屈而流,左得去润水,又合敖水,二水竝自卢龙西注濡水。(在迁西北沙河西支流之西有两条小河为去润水;敖水)
(三国时曹操采纳原袁绍旧将田畴建议出卢龙赛即今潘家口沿燕山东北潜行突袭乌桓,在今葫芦岛市建昌县东白狼山,两军相遇,张郃以一胜十,大败乌桓,从而以闪电战结束曹操原本认为与乌桓的持久战。故曹操修平虏渠;通泉州渠联通唐山南古新河人工运河大动脉,就是为北征乌桓运粮及后勤补给所建)
濡水又东南流迳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
《魏土地记》曰:肥如城(卢龙县潘庄镇薛庄村一带)西十里有濡水,南流迳孤竹城(约今卢龙县)西,右合玄水(今青龙河),世谓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县东北玄溪,西南流迳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迳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之肥如水。(由此可见肥如城三面环水,龙县潘庄镇薛庄村一带于此描述吻合)故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故曰肥如也。汉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流,右会卢水,水出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溪。
(青龙河是滦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平泉东北台头山,有十条支流,东支流有:小沙河;起河;星干河等,西支流有沙金河,都源河;沙河。星干河发源狼洞岭,狼洞岭北为大凌河源头)
(孤竹国历史3600多年,与殷商同期而存,国存940年。代表冀东可记载文明史。炎帝的后代历墨台氏商汤时曾在孤竹国。孤竹国其包括山戎,令支游牧;农耕混杂民族。令支山戎联军曾破燕灭蓟犯齐,对齐燕构成严重威胁,公元前664年被齐燕联军讨伐,孤竹国毕竟国小力微,后备不足,难与鲁冀农耕文明消耗抗衡,被打败国亡,国土归燕。原游牧国民部分迁至朝鲜)
《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魏土地记》曰: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谓之阳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水出东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今冷口沙河)。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卢子之书言:晋既灭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水。又南与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
(春秋末期公元前530年晋国大夫荀吴借口与齐师会盟,假借道通过肥国,将肥国灭掉。肥国位于今石家庄山西昔阳一带,是鲜虞方国)
《地理志》曰:卢水南入玄,
玄水又西南迳孤竹城北,西入濡水。
故《地理志》曰:玄水东入濡,
盖自东而注也。
《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城,故孤竹国也
《史记》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让国于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吏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
(伯夷、叔齐为孤竹国王子,其相互礼让太子位近进而流浪,后侍周朝,曾阻周伐殷商,因不满世俗,饿死首阳山)
《晋书·地道志》曰:辽西人见辽水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桑钦《水经》)。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
(瓠沟水在路卢龙南山西行东今石门镇入濡水今滦河,河名不详)
濡水又迳故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今乐亭县)北,东南入海。
(于今滦南县北长凝镇东,滦河在北魏时是濡水今滦河曾经的东分支流,时称小濡水,然沧海桑田,分支后阻塞)
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魏志》云:以通海也。
(新河是曹魏修建沟通滦河河的河道是利用自然河道沟通的自黄河到滦河的人工运河,是古白沟平虏渠经滹沱河沟通泉州渠,又沿天津东北渤海沿岸向今昌黎方向滦河延伸的运河。可通俗认为古鲍丘水冀东支流今泃河;州河的东支流在唐山乐亭县延伸南流入海,时称新河)
新河又东北絶庚水(庚水今流经蓟县南至泃河的州河),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东北迳昌城县故城北(今昌黎),王莽之淑武也。
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瓠沟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西南流迳新安平县故城西,《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
乱流南会新河,南注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封大水今唐山陡河)
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川,东南流迳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注于海。
《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母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
(缓虚水源自迁安市西山流经古冶区,经唐山东西南流)
(素河今乐亭县西沂河)
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迳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十许里,西入九濄注海。新河东絶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
(清水即今乐亭县西清河)
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淀水右絶新河,南注海。
新河又东会于濡。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冯德。
《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揭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大碣石山即今秦皇岛市西昌黎县碣石山)
《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衆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又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发,谓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长尺人物具,霸王之君兴,则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济,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西汉末期,公元前47年环渤海;莱州湾大海侵,严重时海面抬高七八米,等高线以皆遭海侵,持续百年,其不同于现在所称海啸。)。
连滦河都没搞清楚,拿着末端否认上游端,好有才

滦河源头闪电河
(濡水,唐末濡水改称滦河,濡读音nuan。“令之”其意取自杜梨树枝,枝长刺采摘不便,故“令之”取“梨枝”谐音而来,汉置令支县在今迁安市西北四十里。这里两千六百八十年前曾有一支非常强悍的半游牧半农耕的山戎少数民族。春秋战国有令之国,服山戎。山戎携令之曾灭蓟破燕犯齐,后被齐燕联军所灭,其地归燕)
濡水出御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
(滦河发源于丰宁西北巴彦古尔图山北麓的的大古道沟,巴彦古尔图山泛指黑风山一代的山脉,是鲍丘水与濡水的分水岭。濡水上游今称闪电河。御夷镇故城是北魏初期在沽源天鹅湖北的大宏城子村附近设置的军事重镇,北魏后期孝文帝修建了北魏东段长城以后,由于御夷镇故城已位于长城之外,治所南移到长城内到今赤城独石口,再设御夷镇)又西北迳御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则连渊水(今称葫芦河)注之,水出故城东(御夷镇故城位于沽源北大宏城子村),西北流迳故城南,又西北迳緑水池(今囫囵淖尔即天鹅湖)南,池水渊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迳故城北,连结两沼,谓之连渊浦(今公鸡淖尔、水泉淖尔,可称公鸡湖、水泉湖)。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污水(沙井子河)入焉。水出东坞南,西北流迳沙野(正蓝旗南一带称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野。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迳沙野西,又北迳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迳沙野北,东北流迳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 (此地现有元上都遗址)
濡水又东北流迳孤山南,东北流,吕泉水(黑风河)注之,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迳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和日木图淖尔方向源头支流)。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迳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蛇皮河)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木林山水(一家河)会之。水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
(滦河东南流,于多伦县东北左汇吐力根河,发自东北,源支流有三条朝格都尔河;吐力根河;撅尾巴河。吐力根河发源于围场塞罕坝国家公园,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是吐露根河与西辽河支流白查河的分水岭)
濡河又东,盘泉(多伦县胡菜河)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
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安州即今县隆化县北魏公元468设置安州)界,东南流迳渔阳白檀县故城(西汉设置白檀县东汉废,在今滦平县东北小城子村)。《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
(滦河东南流,左交汇羊肠子河;小滦河,小滦河发源于围场;塞罕坝)
又东南流,右与要水(今滦平县兴州河)合,水出塞外,三川竝导(该处指兴州河北源支流牤牛河),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迳要阳县故城东(今承德凤山镇秦汉时有要阳县北魏治所移至平谷西北镇罗营镇上镇村),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又东南流,迳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
濡水又东南,索头水(今兴隆县伊逊河,发源于塞罕坝)注之,水北出索头川,南流迳广阳侨郡(今隆化县)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今隆化县)。又南流,注于濡。
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今承德北鹦鹉河),东南流出溪,与蟠泉水(今河枯,现已无河流名称,指今承德中关镇至西隆化方向古河流)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今玉带河)。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乱流右会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与龙刍水合,西出于龙刍之溪,东流入三藏水。又东南流迳武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馀仞(承德棒槌山)。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
(中藏水即武烈河的主流发源于承德北茅荆坝西,东为西辽河支流锡泊河,茅荆坝是分水岭)承德棒槌山《水经注》称历石
(滦河南流,白河西北汇入,白河发源于雾灵山北的在承德上板城南,白河源支流两条,北支称白河,南支称柴河)
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承德老牛河)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
(老牛河在今承德县西北与滦河交汇,源支流五条,有名称的三条老牛河;野猪河;白马河)
(滦河西南流,在承德县西南右汇泉宝河;三次曲屈后左汇暖儿河,又东南流西汇柳河;车河,柳河源自雾灵山南流经兴隆县东行)
濡水又与高石水(承德瀑河)合,水东出安乐县(约承德市平泉县一带有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
(瀑河发源平泉西北大土洞沟山尖东,北是西辽河支流老哈河源头,该处山脉为两河分水岭)
(经过约二十次屈曲过潘家口水库,西汇洒河,洒河源头三支流,黑河;横河;洒河)
濡水又东南迳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今喜峰口),东至清陉。卢龙之险,峻阪萦折,故有九䋫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而庚杲之注《扬都赋》言,卢龙山(今宽城满族自治县东南都山)在平冈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清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冈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迳白檀,历平冈,登白狼,望柳城。平冈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水又东南迳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
(卢龙塞,即今之潘家口;林兰陉,即今喜峰口;清陉,即今冷口;卢龙山,即今都山。从卢龙塞、林兰陉到清陉,又从卢龙山到卢龙塞,这条燕山古岩山脊,山陵险要,峻阪萦折,峥嵘特出,故有“九峥”之名。九,是个概数。卢龙“九峥”自东向西至少应有今都山、八面峰(842米)、窟窿山(662米)、皇太子山(675.4米)、景忠山、喜峰山、松亭山、三十二窟(701米)、龙井山等名山。 卢龙塞上,喜峰口周围各山,也有“九峥”之称亦称小九峥。座北面南自分水岭山结合,西为铁门山、轿顶山、老婆山(娘子峰)、喜峰山(龙头山),这些连山高出塞上,形成天然屏障。喜峰山腰又有平台,形似战鼓。隔关隘座西面东又有松亭山、黄石崖、桃山三峰纵列,与喜峰山平台构成“三面大旗一面鼓”的壮阔气势。座南面北自西向东,连接小喜峰(孩儿岭)又有一、二、三架牌楼山、冰沟山等山峰。这些座北、座西之山,高出塞上,多北面坡缓,南面陡峭,长城蜿蜒其间;座南诸山,相对偏低,又多南面坡缓而北面陡峭。群峰环绕,巍峨矗立。故称“十山九出头”。)
青龙县都山《水经注》称卢龙山
濡水又南,黄洛水(迁西长河)注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洛水(迁西清河)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注濡水。濡水又屈而流,左得去润水,又合敖水,二水竝自卢龙西注濡水。(在迁西北沙河西支流之西有两条小河为去润水;敖水)
(三国时曹操采纳原袁绍旧将田畴建议出卢龙赛即今潘家口沿燕山东北潜行突袭乌桓,在今葫芦岛市建昌县东白狼山,两军相遇,张郃以一胜十,大败乌桓,从而以闪电战结束曹操原本认为与乌桓的持久战。故曹操修平虏渠;通泉州渠联通唐山南古新河人工运河大动脉,就是为北征乌桓运粮及后勤补给所建)
濡水又东南流迳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隶焉。
《魏土地记》曰:肥如城(卢龙县潘庄镇薛庄村一带)西十里有濡水,南流迳孤竹城(约今卢龙县)西,右合玄水(今青龙河),世谓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县东北玄溪,西南流迳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迳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之肥如水。(由此可见肥如城三面环水,龙县潘庄镇薛庄村一带于此描述吻合)故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故曰肥如也。汉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流,右会卢水,水出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溪。
(青龙河是滦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平泉东北台头山,有十条支流,东支流有:小沙河;起河;星干河等,西支流有沙金河,都源河;沙河。星干河发源狼洞岭,狼洞岭北为大凌河源头)
(孤竹国历史3600多年,与殷商同期而存,国存940年。代表冀东可记载文明史。炎帝的后代历墨台氏商汤时曾在孤竹国。孤竹国其包括山戎,令支游牧;农耕混杂民族。令支山戎联军曾破燕灭蓟犯齐,对齐燕构成严重威胁,公元前664年被齐燕联军讨伐,孤竹国毕竟国小力微,后备不足,难与鲁冀农耕文明消耗抗衡,被打败国亡,国土归燕。原游牧国民部分迁至朝鲜)
《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地,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
《魏土地记》曰: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谓之阳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水出东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今冷口沙河)。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卢子之书言:晋既灭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玄水。又南与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玄水。
(春秋末期公元前530年晋国大夫荀吴借口与齐师会盟,假借道通过肥国,将肥国灭掉。肥国位于今石家庄山西昔阳一带,是鲜虞方国)
《地理志》曰:卢水南入玄,
玄水又西南迳孤竹城北,西入濡水。
故《地理志》曰:玄水东入濡,
盖自东而注也。
《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城,故孤竹国也
《史记》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让国于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吏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
(伯夷、叔齐为孤竹国王子,其相互礼让太子位近进而流浪,后侍周朝,曾阻周伐殷商,因不满世俗,饿死首阳山)
《晋书·地道志》曰:辽西人见辽水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桑钦《水经》)。
濡水自孤竹城东南迳西乡北,瓠沟水注之,水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
(瓠沟水在路卢龙南山西行东今石门镇入濡水今滦河,河名不详)
濡水又迳故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迳乐安亭(今乐亭县)北,东南入海。
(于今滦南县北长凝镇东,滦河在北魏时是濡水今滦河曾经的东分支流,时称小濡水,然沧海桑田,分支后阻塞)
濡水东南流,迳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渎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陈寿《魏志》云:以通海也。
(新河是曹魏修建沟通滦河河的河道是利用自然河道沟通的自黄河到滦河的人工运河,是古白沟平虏渠经滹沱河沟通泉州渠,又沿天津东北渤海沿岸向今昌黎方向滦河延伸的运河。可通俗认为古鲍丘水冀东支流今泃河;州河的东支流在唐山乐亭县延伸南流入海,时称新河)
新河又东北絶庚水(庚水今流经蓟县南至泃河的州河),又东北出,迳右北平,絶泃渠之水,又东北迳昌城县故城北(今昌黎),王莽之淑武也。
新河又东分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瓠沟水,谓之交流口。水出新安平县,西南流迳新安平县故城西,《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水。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封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
乱流南会新河,南注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封大水今唐山陡河)
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虚水会,水出新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川,东南流迳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注于海。
《地理志》曰:缓虚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水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濄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迳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母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
(缓虚水源自迁安市西山流经古冶区,经唐山东西南流)
(素河今乐亭县西沂河)
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迳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十许里,西入九濄注海。新河东絶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
(清水即今乐亭县西清河)
新河又东,左迤为北阳孤淀,淀水右絶新河,南注海。
新河又东会于濡。濡水又东南至絫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絫县,王莽之选武也。絫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冯德。
《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揭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则隐,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
(大碣石山即今秦皇岛市西昌黎县碣石山)
《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衆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迳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证耳。又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未至卑耳之溪十里,闟然止,瞠然视,援弓将射,引而未发,谓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祛衣,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长尺人物具,霸王之君兴,则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祛衣,示前有水;右祛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大济,桓公拜曰: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抵罪也久矣。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西汉末期,公元前47年环渤海;莱州湾大海侵,严重时海面抬高七八米,等高线以皆遭海侵,持续百年,其不同于现在所称海啸。)。
连滦河都没搞清楚,拿着末端否认上游端,好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