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吧 关注:30,920贴子:554,541

正始四年太祖庙名单解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空着


IP属地:北京1楼2019-05-19 14:05回复
    《三少帝纪》:四年春正月,帝加元服,赐群臣各有差。夏四月乙卯,立皇后甄氏,大赦。五月朔,日有食之,既。秋七月,诏祀故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太尉华歆、司徒王朗、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后将军朱灵、文聘、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於太祖庙庭。


    IP属地:北京2楼2019-05-19 14:05
    回复
      臣松之以为故魏氏配飨不及荀彧,盖以其末年异议,又位非魏臣故也。至于升程昱而遗郭嘉,先锺繇而后荀攸,则未详厥趣也。徐佗徐他谋逆而许褚心动,忠诚之至远同于日磾,且潼关之危,非褚不济,褚之功烈有过典韦,今祀韦而不及褚,又所未达也。
      除去正始五年入祀太祖庙的荀攸,之前一共有二十个人物入太祖庙。裴松之对此发表评论是,荀彧没有入祀因为是晚年对曹操称公有异议,且非魏臣。这个评论是很到位的。
      然而裴松之又说至于太祖庙第一批人选有程昱而没郭嘉,正始四年钟繇先入祖庙,而第二年荀攸才入则不理解原因。还说许褚的功劳过于典韦,但是祭祀典韦而没有许褚,也不能理解。
      其实裴松之的前两个疑问都是很好理解,首先关于程昱入祖庙的问题中,本人在贴子《浅议曹仁配祀太祖庙》中有所论及,其实第一批太祖庙入祀名单中的三个人物夏侯惇、曹仁、程昱基本上都是曹操在平河北之前立下殊功的,诸人无比。程昱在兖州时保全三城,以及劝曹操不要投袁绍,后都督兖州皆为其大功。郭嘉虽然也是曹操前期重要的臣子,但是郭嘉官至军事祭酒,是为司空府属官,属官列传已为难得,何况是入祀,因此也实属正常。
      至于荀攸于第二年入祀,不在本贴讨论范围内。(以后会提到)
      最后是说许褚的问题,许褚无论是资历、官职、功劳自然都远胜于典韦,但是入祖庙不仅是考虑到这些问题,重要还是在于入祀祖庙是有一个固定标准的,只要达到了一个标准,即便你上述三个方面不如别人,依然可以入选。本贴主要是也谈谈对这个标准的看法,这个标准主要是针对第二批入祖庙的二十个人。


      IP属地:北京3楼2019-05-19 14:06
      回复
        第二批入祀祖庙的二十个人的顺序在很多人看来是混乱的,譬如说为什么太常桓阶可以排在司空陈群、太傅钟繇的前面?为什么左将军徐晃可以排在前将军张辽的前面?又为什么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不能排在张辽等人的前面?
        这些并不是因为史书记载错误或者说入祖庙的名单是混乱的,只是不能用常理的【官职】来看这个顺序,这二十个人其实是有对称性的和共性的排列。
        本人将二十个人总结为几个模块:
        大司马曹真、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
        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锺繇
        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
        太尉华歆、司徒王朗
        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
        后将军朱灵、文聘
        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
        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
        第二批祖庙名单应该是分为八组模块,曹真等三人为首,其次是桓阶等三人,再其次是张郃等四人,华歆等二人、曹洪等二人、朱灵等二人、臧霸等二人、庞德等二人。
        咱是要对这八组逐一进行组内内部对比和分析。
        首先,先说第一组,大司马曹真、大司马曹休、征南大将军夏侯尚。
        他们最大的共性不用说,都是诸夏侯曹,也就是宗室类的大臣。虽然他们论辈分不如曹洪、夏侯渊,但是他们另外一个共性是都是曹丕继位时最为亲近的宗室,曹休、曹真二人更是托孤之臣。
        《文帝纪》:夏五月丙辰,帝疾笃,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嗣主。
        《曹真传》: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
        《曹休传》:太祖谓左右曰:“此吾家千里驹也。”【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
        后来曹休曹真二人皆官至大司马,虽然夏侯尚仅为征南大将军,但是夏侯尚地位也非同寻常。
        《夏侯尚传》:夏侯尚字伯仁,渊从子也。【文帝与之亲友】。
        《魏书》:尚有筹画智略,【文帝器之,与为布衣之交】。
        曹丕和曹真、曹休从小如同兄弟,和夏侯尚如平民间的交往。这种亲待的关系甚至胜于血缘,如太祖庙第一批中夏侯惇、曹仁也位在外姓程昱之前,因此曹真、曹休、夏侯尚三人位在其余十七人之前非常合情合理。


        IP属地:北京4楼2019-05-19 14:06
        回复
          接下来第二组,分别是太常桓阶、司空陈群、太傅钟繇三人。太常是九卿之一,而司空、太傅是三公,因此桓阶名列在陈群、钟繇之前是有他的道理的,并非胡乱排序。
          《桓阶传》:魏国初建,为虎贲中郎将侍中。时太子未定,而临菑侯植有宠。【阶数陈文帝德优齿长,宜为储副,公规密谏,前后恳至】。、、、、文帝践阼,迁尚书令,封高乡亭侯,加侍中。
          《魏书称阶谏曰》:“今太子仁冠群子,名昭海内,仁圣达节,天下莫不闻;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臣诚惑之。”於是太祖知阶笃於守正,深益重焉。
          在曹丕、曹植立嗣之争的这个问题上,桓阶首先是坚决表示支持曹丕,甚至是数次秘密规谏曹操,其中部分内容如《魏书》所载,曹操知道桓阶忠诚守正道,越来越倚重他。后来曹丕即位后,迁桓阶为魏王国尚书令,又加侍中。
          后来涉及到曹丕登基称帝的问题,桓阶的表现又如何呢?
          《献帝传载禅代众事》:魏王侍中刘廙、辛毗、刘晔、【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黄门侍郎王毖、董遇等言:“臣伏读左中郎将李伏上事,考图纬之言,以效神明之应,稽之古代,未有不然者也、、、”
          於是侍中辛毗、刘晔、散骑常侍傅巽、卫臻、【尚书令桓阶】、尚书陈矫、陈群、给事中博士骑都尉苏林、董巴等奏曰:“伏见太史丞许芝上魏国受命之符、、
          於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汉氏以天子位禅之陛下,陛下以圣明之德,历数之序,承汉之禅,允当天心。、、、”
          於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今汉使音奉玺书到,臣等以为天命不可稽,神器不可渎。、、、、”
          於是【尚书令桓阶】等奏曰:“今汉氏之命已四至,而陛下前后固辞,臣等伏以为上帝之临圣德,期运之隆大魏,斯岂数载?、、、、”
          在献帝禅位于曹丕的时候,身为魏国尚书令的桓阶上奏之名字多次赫然列于册首,可想而知桓阶为曹丕代汉推动了多大的助力,这种功劳自然不用多说。
          《魏略》: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侍中陈群、尚书桓阶】奏曰:“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於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適今日也。、、、”
          《三辅决录注》:达既为文帝所宠,【又与桓阶、夏侯尚亲善】,及文帝崩,时桓、尚皆卒,达自以羁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
          而早在之前孙权上书称臣,对曹操称说天命之时,陈群、桓阶就已经开始为曹氏代汉做出积极响应了,可以理解是为曹丕后面称帝代汉开路的意思。外加孟达为曹丕所宠幸,又与桓阶、夏侯尚关系好,这句话其实明显是并列,表明桓阶、夏侯尚两个人同样都是曹丕的宠臣,宠臣爱皇帝的宠臣(孟达),孟达在曹丕那里自然都是宠上加宠了。桓阶在曹丕心中的地位甚至不亚于夏侯尚,足以说明为什么桓阶在太祖庙中能以太常力压在司空、太傅之上了。


          IP属地:北京5楼2019-05-19 14:07
          回复
            至于后面的陈群、钟繇二人
            这两个人有桓阶没有一个的共同点,那就是陈群、钟繇都是【颍川人】,而荀、钟、陈都是代表性的,至于二荀因为政治原因当时没有入祖庙,但是陈群、钟繇对代汉没有异议,自然凭借这层关系入太祖庙就是绰绰有余了。再说具体的情况,先说陈群:
            《陈群传》:魏国既建,迁为御史中丞。【时太祖议复肉刑】,令曰:“安得通理君子达於古今者,使平斯事乎!昔陈鸿胪以为死刑有可加於仁恩者,正谓此也。御史中丞能申其父之论乎?”群对曰:“臣父纪以为汉除肉刑而增加笞,本兴仁恻而死者更众,所谓名轻而实重者也。名轻则易犯,实重则伤民。书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易著劓、刖、灭趾之法,所以辅政助教,惩恶息杀也。且杀人偿死,合於古制;至於伤人,或残毁其体而裁翦毛发,非其理也。若用古刑,使淫者下蚕室,盗者刖其足,则永无淫放穿窬之奸矣。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复,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汉律所杀殊死之罪,仁所不及也,其馀逮死者,可以刑杀。如此,则所刑之与所生足以相贸矣。今以笞死之法易不杀之刑,是重人支体而轻人躯命也。”时锺繇与群议同,王朗及议者多以为未可行。【太祖深善繇、群言,以军事未罢,顾众议,故且寝】。
            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在朝无適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及践阼,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徙尚书令,进爵颖乡侯】。
            在曹操议论复肉刑的问题上,陈群、钟繇大力支持,其余王朗、王修诸人以下皆表示反对,虽然曹操非常嘉赏陈群、钟繇的议论,但是顾及众人之见,还是没有实施。但是通过这件事可以发现陈、钟确实是曹操建设魏国法治制度上的左膀右臂,而且与曹操颇为志同道合。
            至于曹丕对陈群也是甚为器重,对其待以交友之礼,后来曹丕即位后,陈群迁尚书仆射,加侍中,后来又升为尚书令。
            再说钟繇:
            《钟繇传》:【魏国初建,为大理,迁相国】。【文帝在东宫,赐繇五熟釜】,为之铭曰:“於赫有魏,作汉藩辅。厥相惟锺,实幹心膂。靖恭夙夜,匪遑安处。百寮师师,楷兹度矩。”
            《魏略》:【繇为相国,以五熟釜鼎范因太子铸之,釜成】,太子与繇书曰:“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盖鼎之烹饪,以飨上帝,以养圣贤,昭德祈福,莫斯之美。故非大人,莫之能造;故非斯器,莫宜盛德。今之嘉釜,有逾兹美。夫周之尸臣,宋之考父,卫之孔悝,晋之魏颗,彼四臣者,并以功德勒名锺鼎。今执事寅亮大魏,以隆圣化。堂堂之德,於斯为盛。诚太常之所宜铭,彝器之所宜勒。故作斯铭,勒之釜口,庶可赞扬洪美,垂之不朽。”
            【文帝即王位,复为大理】。及践阼,改为廷尉,进封崇高乡侯。迁太尉,转封平阳乡侯。时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并先世名臣。文帝罢朝,谓左右曰:“此三公者,乃一代之伟人也,后世殆难继矣!”
            魏国初建立的时候,钟繇为大理,后来迁为相国。曹丕曾经赐予钟繇五熟釜,上面铭文载道“百寮师师,楷兹度矩”,意即钟繇为百官之师,众人楷模。又在与钟繇书中盛称其德、才、行等,足见曹丕对钟繇之重亦不亚于陈群。而钟繇先任大理、复改廷尉,皆掌刑狱,对曹魏的法治建设功不可没,例如上述议复肉刑。
            《魏氏春秋》: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锺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
            《魏氏春秋》所说命世之才如颍川本地则有荀攸、钟繇、陈群,国内其他如司马懿。至于其他当世知名还有郗虑、华歆、王朗等十多个人,这里面可以看到钟、陈二人依旧并列称为命世之才,且位在华歆、王朗诸人之上。
            所以,评价第二组人物的共性,首先最大的一点就是深得魏文帝喜爱,当时名望甚重。具体来看桓阶、陈群二人都曾加侍中,官拜尚书令。而钟繇是大理、相国、廷尉,但是三人均为曹丕继位后重职,桓阶在汉魏禅代之际为众官之首,而陈群、钟繇都是颍川大姓及对魏国建制甚有助力,因此三人同列入祖庙中的第二组是非常恰当的。


            IP属地:北京6楼2019-05-19 14:07
            回复
              第三组入太祖庙的是四位武将,车骑将军张郃,左将军徐晃、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即所谓五子良将,因于禁晚节有亏,故不得入祖庙。
              这四个人都是曹操时期开疆辟土的大将,战功累累。至于这四人的排列顺序与《魏志卷十七》排列顺序有所不同,史书中排列五子顺序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而在祖庙中则是张郃、徐晃、张辽、乐进。
              首先,张郃最后官至车骑将军,官位高于其它三人,得列第一其实也无所争议。但是后面三位依然不是很好理解。
              如果按官职来看的话,前后左右四将军除了位次不同,其它是一样的。所以并不是按官职。
              如果是按邑户来算的话。
              《张辽传》:文帝践阼,封晋阳侯,【增邑千户,并前二千六百户】。
              《徐晃传》:明帝即位,拒吴将诸葛瑾於襄阳。【增邑二百,并前三千一百户】。
              《乐进传》:太祖还,留进与张辽、李典屯合肥,【增邑五百,并前凡千二百户】。
              所以张辽邑户2600户,徐晃邑户3100户,乐进1200户。如果按邑户顺序看,徐晃>张辽>乐进,所以显然如果按邑户排列,徐晃应当位在张辽前,张辽当位在乐进前,因此这个依然能当做证据。
              另外还有最后一种可能性,就是按照四人的去世时间来排,【活得越久的就越靠前】。
              张郃亡于明帝时太和五年(231年)
              徐晃亡于明帝时太和元年(227年)
              张辽亡于文帝时黄初三年(222年)
              乐进亡于武帝时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这个顺序目前来看是毫无问题的,所以张郃无论从官位还是寿命都当在其他三人之前,而徐晃活得比张辽更久所以也在张辽之前,张辽在乐进之前。
              结论:五子中除去于禁外,张郃邑户、死得最晚,官职最高,显然位列第一。剩下徐晃、张辽、乐进三人官职等同,但是根据邑户以及死得晚排列的。


              IP属地:北京8楼2019-05-19 14:08
              回复


                IP属地:北京9楼2019-05-19 14:09
                回复
                  第五组,骠骑将军曹洪、征西将军夏侯渊
                  二人同为宗室,同为诸夏侯曹的战将,似乎并列在一起算很正常。但是两个人除去宗室这一点,其实还是有一些更重要的共性的。
                  《曹洪传》:太祖起义兵讨董卓,至荥阳,为卓将徐荣所败。太祖失马,贼追甚急,【洪下,以马授太祖,太祖辞让,洪曰:“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君。”】遂步从到汴水,水深不得渡,洪循水得船,与太祖俱济,还奔谯。
                  《魏略》:会卞太后责怒帝,言“梁、沛之间,【非子廉无有今日】”。诏乃释之。
                  《夏侯渊传》:太祖居家,【曾有县官事,渊代引重罪】,太祖营救之,得免。
                  早年曹操起兵时,在荥阳为徐荣所败,曹操失去战马,曹洪将战马让与曹操,并留下了“天下可以没有曹洪,但是不能没有曹操”的名言。后来曹丕罪责曹洪时,卞太后也说没有曹洪就没有魏国的今天了。
                  而曹操还在老家的时候,曾经因案件而将受罚,夏侯渊却代替曹操担下了重罪,曹操后来营救了夏侯渊,此事得以平息。
                  就单这两件事来看,曹洪、夏侯渊都是在早年曾经牺牲自己去救曹操的,这种舍生忘死、仗义的精神足以使得他们在其它还有许多未知名的诸夏侯曹中脱颖而出了。因此这点才是他们得入太祖庙最关键的功绩。


                  IP属地:北京10楼2019-05-19 14:09
                  回复
                    第六组,后将军朱灵、文聘
                    朱灵传列于三国志魏书卷十七中,朱灵“名亚晃等”,意思朱灵军功威望等等大概与徐晃等人齐名。按理说徐晃如果与徐晃等人齐名的话,在太祖庙中,魏武帝曹操时期代表性的武将已经有了张郃、徐晃、张辽、乐进四人,完全没有没有必要再多加一个朱灵。
                    而文聘其人,战功在魏国也决不算少见,文聘同样不过官至后将军、江夏太守,虽然史书称其镇守江夏数十年,威震敌国。但是也没有太多功绩可循,入祖庙有些牵强。
                    但是如果换另一个角度看的话,朱灵、文聘两个人分别是从袁绍、刘表那里投靠过来的,而他们投靠的方式却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极端。
                    《三国志》:初,清河朱灵为袁绍将。太祖之征陶谦,绍使灵督三营助太祖,战有功。绍【所遣诸将各罢归】,灵曰:“灵观人多矣,无若曹公者,此乃真明主也。今已遇,复何之?”【遂留不去。所将士卒慕之,皆随灵留】。
                    《文聘传》:太祖征荆州,琮举州降,【呼聘欲与俱】,聘曰:“聘不能全州,当待罪而已。”太祖济汉,聘乃诣太祖,【太祖问曰:“来何迟邪?】”聘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於孤弱,死无愧於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於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
                    在曹操征陶谦的时候,袁绍使朱灵督三营兵力帮助曹操,后来袁绍其它将帅都各自回河北了,只有朱灵认为曹操是难得的明主,决不可失,所以【唯独朱灵没有回去找袁绍,而是投了曹操。】
                    而在曹操征讨荆州的时候,刘琮举州而降曹,想要叫上文聘一起去投降曹操,结果被文聘拒绝。后来曹操渡过汉水,文聘才去投降,曹操问文聘为什么这么晚才来投降。文聘回答不能为主尽忠,无颜来讲,曹操为之感动。所以【在荆州所有人都去投曹的情况下,唯独文聘没有先去投曹。】
                    这两个人一对比,就是一个绝佳的反差例子,朱灵是先众人而投曹,文聘是晚众人而投曹。至于袁绍、刘表一北一南,是曹操面对的军阀中实力最强劲的对手。太祖庙中二人成一组大概是为了对称,同时有抚慰军阀降将之意,意思无论你是先来投魏慧眼识主,还是晚来投曹为故主尽忠,都是值得赞许的。


                    IP属地:北京11楼2019-05-19 14:09
                    回复
                      第七组,执金吾臧霸、破虏将军李典
                      臧霸、李典二人均为地方豪强,至于脾性、官职、功绩、作用等等却相差甚远。臧霸、李典的共同之处在于曹操平邺城后主动任质行为。
                      《臧霸传》:太祖破袁谭於南皮,霸等会贺。【霸因求遣子弟及诸将父兄家属诣邺】,太祖曰:“诸君忠孝,岂复在是!昔萧何遣子弟入侍,而高祖不拒,耿纯焚室舆榇以从,而光武不逆,吾将何以易之哉!”东州扰攘,霸等执义征暴,清定海岱,功莫大焉,皆封列侯。霸为都亭侯,加威虏将军。
                      《李典传》:【典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居乘氏,自请愿徙诣魏郡】。太祖笑曰:“卿欲慕耿纯邪?”典谢曰:“典驽怯功微,而爵宠过厚,诚宜举宗陈力;加以征伐未息,宜实郊遂之内,以制四方,非慕纯也。”【遂徙部曲宗族万三千馀口居邺】。太祖嘉之,迁破虏将军。
                      曹操对于臧霸、李典这种地方豪强主动任质以表诚心的行为给予很高的赞许,均称比作为耿纯。这也是二人能够一同入太祖庙的最直接的因素。


                      IP属地:北京12楼2019-05-19 14:09
                      回复
                        第八组,立义将军庞德、武猛校尉典韦
                        最后一组,庞德、典韦均为国战死,为一时烈士。
                        《庞德传》:德常曰:“我受国恩,义在效死。我欲身自击羽。今年我不杀羽,羽当杀我。”、、、德谓督将成何曰:“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为羽所得,立而不跪。羽谓曰:“卿兄在汉中,我欲以卿为将,不早降何为?”德骂羽曰:“竖子,何谓降也!魏王带甲百万,威振天下。汝刘备庸才耳,岂能敌邪!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遂为羽所杀。太祖闻而悲之,为之流涕,封其二子为列侯。
                        《典韦传》:时韦校尚有十馀人,皆殊死战,无不一当十。贼前后至稍多,韦以长戟左右击之,一叉入,辄十馀矛摧。左右死伤者略尽。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韦双挟两贼击杀之,馀贼不敢前。韦复前突贼,杀数人,创重发,瞋目大骂而死。贼乃敢前,取其头,传观之,覆军就视其躯。太祖退住舞阴,闻韦死,为流涕,募间取其丧,亲自临哭之,遣归葬襄邑,拜子满为郎中。
                        襄樊之战与宛城之战都是曹军打得较为艰辛的战斗,襄樊之战下暴雨导致于禁七军皆为水势吞没,在关键时刻庞德被擒不屈而死。而在宛城时,因曹操大意导致张绣复叛,然后大破曹军,典韦为保护曹操撤退力尽被杀。
                        二人以忠烈捐命得以入太祖庙,裴松之举例许褚实属不当,许褚为曹操同乡,虽然也多次保护曹操,但并未在大战之际中为国捐躯,自然没能达到这个“标准”,并非许褚不如典韦,但是正如本人楼上所说,达到某种特定条件远比功绩、官职自身要重要得多。


                        IP属地:北京13楼2019-05-19 14:10
                        回复
                          先剧透一下,这个贴子和日后讨论另外一个跟郭嘉入祖庙相关的贴子有关联。


                          IP属地:北京14楼2019-05-19 14:11
                          回复
                            感觉经风风一分析,这份名单就清晰了很多期待日后对郭嘉入魏庙的分析,毕竟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9-05-19 14:56
                            收起回复
                              风定有空能不能搞个魏国谥号表出来?哪些人被加谥号,分别什么时间加的?


                              IP属地:湖南16楼2019-05-19 21:0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