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春晚,不少人耳边都会响起李谷一的那首《难忘今宵》,这首歌诞生于1984年,音律舒缓、悠扬,词意亲切、邃远,既道出了盛筵将散,深情告别时的真挚祝福,又表达了对来年再相会的无限期盼和良好祝愿,因此成为每年春晚的固定曲目,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
其实,除了这首《难忘今宵》,春晚还有一个固定节目,那就是午夜刚过新年钟声,而这钟声,就来自西安碑林博物馆。
西安碑林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提起碑林,大家想到的都是各类碑刻收藏,其实,除了这些,碑林的一件藏品和广受中国人民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也有密切关系,这件藏品就是景云钟。
《中国历史密码》一书曾对景云钟的历史做过介绍。景云钟铸成于唐景云二年(711),钟身铭文由唐睿宗李旦 (武则天幼子,李隆基之父) 亲自撰写。景云钟高2米,直径达1.5米,重达万斤,钟身纹饰鹤飞龙翔,铸工精细,钟鸣声清脆洪亮,声传数十里,一直为皇家道观景龙观 (后改称迎祥观,位于今西安市西大街广济街口) 所用。
安史之乱中,迎祥观化为灰烬,景云钟也废弃不用。

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扩建西安城,新建钟楼,但搬来的景龙钟却怎么也敲不响了,工匠只好再造一口铁钟,悬挂于钟楼之上。
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将景云钟埋于乡下避难。1953年,景云钟被移入西安碑林,存放至今。历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 “新年钟声”就是此钟的鸣声录音。
这个钟体量巨大,在西安碑林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藏品,但对此钟了解不够的游客,往往也只是惊叹于其恢弘的气势,却忽视了钟上李旦撰写的铭文在道教历史、唐代书法等方面对的意义,也不知其复杂的经历。这也是文博旅游需要注意的地方——一个小细节,可能就蕴藏着一段大历史。
游客来陕西旅游,带上《中国历史密码》是不错的选择。这本书内容包括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内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以中国历史发展为脉络,将这些文物串联起来,其间还补充附录了100多则历史故事和人物介绍,通过这些文物、遗存讲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壮阔历史。
除此外,《中国历史密码》也详细介绍了西安碑林、西安明城墙、秦岭终南、扶风法门寺、陕西各类美食小吃、土特产这些陕西旅游的重要元素,游客既可以将这本书当做一本文博书籍,也可以当做陕西旅游的导览手册,看过了《中国历史密码》,来陕西旅游就不只是看陕西的文物,也是看华夏民族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