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艺术是从外往里看,比如说我们研究梵高,梵高的画怎么冷暖,怎么激烈,怎么厚笔触,只是研究这个东西,研究怎么样它才能产生这样强烈、才能打开爱的这种空间,看到梵高的画能感到热情,感到一种能量,一种燃烧的感觉等等,这是后来人研究的,你要这样研究艺术家,这样画画,永远也当不了艺术家,这是理论家的事,这是观者、欣赏者的事情。怎样才能成为一个艺术家呢?就是梵高他在干什么?梵高肯定不是研究冷暖、研究对比才画出这样的画,梵高想什么?
梵高想当一个圣徒,他去各个地方布道,感觉自己救不了别人,不能完全达到自已的目的,感到非常痛苦,所以梵高整个精神快崩溃了,他想获得真理,想知道生命到底怎么回事,所以梵高一直徘徊在一个临界点上,一直是非常痛苦的一个人。
梵高这种痛苦也是整个众生没有开悟之前、没有明白真理以前的痛苦和焦虑。后来他转向搞艺术,觉得艺术能自救,他又到巴黎拜访那些名家,也学到了一定的东西,但是他不满足,他觉得跟自己的心灵不能完全对应,所以梵高又回到一个小村子里边去,苦苦地想通过艺术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生命是怎么回事,他实际上一直在追问这一个问题!
在他追问的当中,他经历了太大太大的精神磨难,因为他一开始没有直接获得一个最好的通向真理的法门,他是在徘徊当中、在黑暗当中独自行走,你想有多难!所以他在最累的时候,在精神上最疲惫的时候,在感觉受不了的时候,他会喝酒,会发牌气,但他还是找不到安慰,那种安慰都是暂时的,他又回到那种痛苦当中去了。所以面对这种向日葵,面对这种麦田,他心灵里面最后那种直观,才达到了穿透,就没有分别心了。
所以梵高画那些画完全是忘我状态,几个小时就一幅,几个小时就一幅,不知道怎么就把那些画画出来了。所以他的生命跟他的颜色、跟他的画笔融为一体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就画出这样的画,也更不知道什么冷暖,什么颜色,完全没有这些概念,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地画上去的,这就是艺术创作,它是自然延生的,是一个新东西,是原来没有的东西,他画完以后回头再看自己的画,才会发现我的画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他再去观照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思想。如果一开始就有这种思想,就不是创作。
比如一个有思想的人,想提升境界的人,会经常感觉非常无聊,有了钱也非常无聊,看书多了也觉得无聊,他的生命会有无聊感,就是不满足。所以无聊你怎么表达出来?你怎么把这个心境、这个状态表达出来,这叫创作。你画个线你觉得不是这种感觉,你就得改,你画个色彩不对,又得改,所以这样画画,一旦对了,就感觉非常舒服。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方法的,没有方法就是什么方法都有,所以我们搞创作面对画布,是从无中生有,又回到无,你去体会那种感觉,面对画布也不知道在画什么,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就是这样想那样想感觉都不太对,等你静下来就随便画,就顺进去了,顺进去以后会找到一种感觉。每个人画画都一样,只要你面对画布你去观照它,它就会变成你精神的一部分,它就跟你亲切了。
我们原来的心灵是遮蔽的,跟任何东西都有隔膜感,它是它,你是你,这就是分别心太大了。但是我们把画布摆好以后,你老看着它,你就感觉它跟你发生关系了,那个隔膜就会越来越小,这就回到了比较正常的心理状态,然后你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启动,随便画两笔,或者现在也不知道怎么画,先这样弄吧,只要你一动,就没有对和非,它在这画布上就会起作用,跟你心灵就发生关系了。画一条线,你觉得这条线不对,憋着呢,就得往那边画,或者怎么怎么着,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在这里边一点点往里边走,走的当中它会产生一种关系。有时候你就顺着画面感觉走了,有时候你走走走,觉得不对,又得顺着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加上去。这种创作的对话应该是掌握一个度,如果过了,你等于是完全画自已的思想,画自己的想法,或者画自己的观念了,这种画不会太感人,你自己画完以后也不是很舒服。
如果完全无意识,完全顺着画面画,有时候也会往下滑,因为你没有观照,你可能会画得很性意识,画得很糟糕,那个趣味很低,你没有提升意识。所以也不能完全顺着自己的意识走,也不能完全用观念和思想对待画面,这个度要掌握好了就是中道,中道就不落两边,有和无,对和非这都是分别出来的,这个东西就背离了道了,真正的绘画境界或欣赏艺术的境界就是物我两忘,那就是“道”。我们一定要懂得创作这个概念,它是从内心深处一点点生长起来的,就像一个种子发芽儿一样,不断地生长出来,不断地长成树,这是创作的感受。所以创作的奥秘和创作者的这种体验,是不搞创作的人永远不能体会的。
本文来自申伟光先生新书《申伟光谈艺录二》内文章p211“创作从内心升起”节选!欢迎品读









梵高想当一个圣徒,他去各个地方布道,感觉自己救不了别人,不能完全达到自已的目的,感到非常痛苦,所以梵高整个精神快崩溃了,他想获得真理,想知道生命到底怎么回事,所以梵高一直徘徊在一个临界点上,一直是非常痛苦的一个人。
梵高这种痛苦也是整个众生没有开悟之前、没有明白真理以前的痛苦和焦虑。后来他转向搞艺术,觉得艺术能自救,他又到巴黎拜访那些名家,也学到了一定的东西,但是他不满足,他觉得跟自己的心灵不能完全对应,所以梵高又回到一个小村子里边去,苦苦地想通过艺术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生命是怎么回事,他实际上一直在追问这一个问题!
在他追问的当中,他经历了太大太大的精神磨难,因为他一开始没有直接获得一个最好的通向真理的法门,他是在徘徊当中、在黑暗当中独自行走,你想有多难!所以他在最累的时候,在精神上最疲惫的时候,在感觉受不了的时候,他会喝酒,会发牌气,但他还是找不到安慰,那种安慰都是暂时的,他又回到那种痛苦当中去了。所以面对这种向日葵,面对这种麦田,他心灵里面最后那种直观,才达到了穿透,就没有分别心了。
所以梵高画那些画完全是忘我状态,几个小时就一幅,几个小时就一幅,不知道怎么就把那些画画出来了。所以他的生命跟他的颜色、跟他的画笔融为一体了,他也不知道怎么就画出这样的画,也更不知道什么冷暖,什么颜色,完全没有这些概念,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然而然地画上去的,这就是艺术创作,它是自然延生的,是一个新东西,是原来没有的东西,他画完以后回头再看自己的画,才会发现我的画为什么会这个样子?他再去观照的时候才会有这种思想。如果一开始就有这种思想,就不是创作。
比如一个有思想的人,想提升境界的人,会经常感觉非常无聊,有了钱也非常无聊,看书多了也觉得无聊,他的生命会有无聊感,就是不满足。所以无聊你怎么表达出来?你怎么把这个心境、这个状态表达出来,这叫创作。你画个线你觉得不是这种感觉,你就得改,你画个色彩不对,又得改,所以这样画画,一旦对了,就感觉非常舒服。真正的艺术创作是没有方法的,没有方法就是什么方法都有,所以我们搞创作面对画布,是从无中生有,又回到无,你去体会那种感觉,面对画布也不知道在画什么,也不知道在想什么,就是这样想那样想感觉都不太对,等你静下来就随便画,就顺进去了,顺进去以后会找到一种感觉。每个人画画都一样,只要你面对画布你去观照它,它就会变成你精神的一部分,它就跟你亲切了。
我们原来的心灵是遮蔽的,跟任何东西都有隔膜感,它是它,你是你,这就是分别心太大了。但是我们把画布摆好以后,你老看着它,你就感觉它跟你发生关系了,那个隔膜就会越来越小,这就回到了比较正常的心理状态,然后你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启动,随便画两笔,或者现在也不知道怎么画,先这样弄吧,只要你一动,就没有对和非,它在这画布上就会起作用,跟你心灵就发生关系了。画一条线,你觉得这条线不对,憋着呢,就得往那边画,或者怎么怎么着,就开始发生变化了,在这里边一点点往里边走,走的当中它会产生一种关系。有时候你就顺着画面感觉走了,有时候你走走走,觉得不对,又得顺着自己内心的一种感觉加上去。这种创作的对话应该是掌握一个度,如果过了,你等于是完全画自已的思想,画自己的想法,或者画自己的观念了,这种画不会太感人,你自己画完以后也不是很舒服。
如果完全无意识,完全顺着画面画,有时候也会往下滑,因为你没有观照,你可能会画得很性意识,画得很糟糕,那个趣味很低,你没有提升意识。所以也不能完全顺着自己的意识走,也不能完全用观念和思想对待画面,这个度要掌握好了就是中道,中道就不落两边,有和无,对和非这都是分别出来的,这个东西就背离了道了,真正的绘画境界或欣赏艺术的境界就是物我两忘,那就是“道”。我们一定要懂得创作这个概念,它是从内心深处一点点生长起来的,就像一个种子发芽儿一样,不断地生长出来,不断地长成树,这是创作的感受。所以创作的奥秘和创作者的这种体验,是不搞创作的人永远不能体会的。
本文来自申伟光先生新书《申伟光谈艺录二》内文章p211“创作从内心升起”节选!欢迎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