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吧 关注:22,816贴子:586,616
  • 16回复贴,共1

谈东风剧团胡小凤的艺术特点---典雅细腻 大家风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发:泰州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副院长刘江元的文章
著名戏曲理论家百岁老人郭汉城先生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最大的机遇。”在即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即将迎来东风剧团建团60周年之际,作为群众性学术组织胡小凤艺术研究院的成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戏曲美学的新时代,具有重要的历史使命。
东风剧团是在毛主席、周总理、郭沫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爱和巨大鼓舞下,在陈素真、宋淑云、桑振君等一代豫剧名家的培养下,经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等一代戏曲大师的点睛指导,在历史的进程中,成为邯郸、河北乃至国家的一个功勋艺术团体。
东风豫剧南学豫剧唱腔,北学京剧表演,把豫剧的豪放活泼和京剧的精美典雅有机融合,形成了“典雅细腻、新颖含蓄”的北派豫剧风格,推动了中国豫剧的极大发展与创新,为新中国的豫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胡小凤是这个功勋艺术团体的主要代表人物。
1958年,胡小凤进入邯郸专区戏曲学校豫剧班学习,从学戏开始,她就师出名门,受到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陈素真、宋淑云等要向京剧表演学习,追求规范、高雅的熏陶和教诲。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邯郸专区戏曲学校豫剧班抓住了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获得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注。1959年9月23日,毛主席在邯郸观看了孩子们演出的《穆桂英挂帅》高兴地说:“13岁的孩子演53岁的穆桂英,演得好!”1960年1月12日,郭沫若在他的名著《蔡文姬》刚刚出版不久,就赠予胡小凤,在扉页上题词:“小朋友,胡小凤,希望真像凤凰一样在万里长空中飞舞。”
胡小凤没有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殷切期望,她在艺术世界的万里长空中砥砺腾飞。在胡小凤的艺术生涯中,她13岁饰演53岁的穆桂英,得到毛主席的称赞;14岁饰演的大唐天后武则天,把握分寸得当,气度气势感人;她塑造了大方脱俗、大家风范的穆桂英,大义凛然、窃符救赵的如姬,从容深沉、坚毅果敢的党代表柯湘以及为革命宁死不屈的江姐、出污泥而不染的赵艳蓉、对爱情忠贞不二的黄桂英,才华出众的太平天国女状元傅善祥等等,其人物塑造个性鲜明,表演艺术独具特色。主要代表剧目有《穆桂英挂帅》《大祭桩》《樊梨花》《武则天》《虎符》《杜鹃山》《江姐》《芙蓉女》《天国梦》等。
1988年10月,胡小凤率东风二团赴河南郑州演出大获成功,河南省文联、剧协、艺术研究所等单位为此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专家评价胡小凤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经过个人努力和创新,创立了豫剧的北派艺术,这是“豫剧北派艺术”作为学术概念第一次被提出。1990年6月,胡小凤晋京获得第八届中国戏曲梅花奖。中国文联、剧协与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组织召开两次专题座谈会,给予胡小凤的表演艺术评价如下:1.具有梅派风格,大家风范。2.典雅细腻,不同于河南豫剧,形成了豫剧北派艺术,与河南五大流派不相上下。3.建议对豫剧北派进行研究,建立这一流派的理论体系。
胡小凤的豫剧表演艺术以追求剧本文学性、思想性的高品位,唱腔设计的高审美、原创性,以及大家风范的舞台表演气度获得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可和戏曲专家、学术专家的充分认定。
(未完待续)


IP属地:河北1楼2019-05-08 08:19回复
    非常喜欢胡小凤老师,胡老师是和五大名旦一样的大艺术家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5-08 09:50
    回复
      北派豫剧的大家之风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5-08 09:59
      回复
        ——追求剧本文学性、思想性的高品位
        东风剧团是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命名的剧团,剧本文学性、思想性的高起点、高品位是东风豫剧的自觉追求。
        东风剧团1959年8月19日成立,1960年3月,郭沫若就把自己写出来的话剧《武则天》亲自改写为自己唯一的戏曲剧本,拿来让东风剧团排演。郭老《武则天》剧本中丰富的历史内涵、鲜明的人物个性、严谨的艺术结构给小演员们以深刻的艺术启迪。当时,14岁的胡小凤饰演大唐天后政治家武则天,把握分寸得当,气度气势感人。1962年,东风剧团编剧周孝武、翟翼、刘志轩又把郭沫若的名著《虎符》搬上舞台,胡小凤饰演了大义凛然、窃符救赵的如姬,剧本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极大助推了东风豫剧的精湛表演技艺。
        东风剧团对于传统剧目的排演从不“拿来主义”,如《穆桂英挂帅》《樊梨花》《大祭桩》《审子辩奸》等,其中的唱词、情节、人物、表演、唱腔、舞美诸方面均极其考究,从编剧、导演、演员、伴奏等,都要进行严格细致的修改和加工。在《穆桂英挂帅▪接印》一场,胡小凤演唱时,由原来的“交印”改为“接印”,由原来的“老太君你只知为国把忠尽”,改为“老太君你只想为国把忠尽”,一字之差,思想意境的表达全不一样了,“只知为国把忠尽”是有些责备的意思,但“只想为国把忠尽”就全然不一样了。


        IP属地:河北4楼2019-05-08 11:43
        回复
          1958年,胡小凤11岁时就在当时的邯郸专区戏曲学校随豫剧大师陈素真学了《宇宙锋》中“修本”“金殿”两折戏,并以这两折戏参加了当时的河北省青少年汇演获得一等奖,受到周总理的称赞。1978年,胡小凤在天津观看了杨荣环演出的全本京剧《宇宙锋》后,就产生了要创演全本豫剧《宇宙锋》的想法,几经周折,刘志轩于1983年10月初步完成了《宇宙锋》剧本的全本改编,1985年10月由胡小凤饰演剧中主人公赵艳蓉进行排练


          IP属地:河北5楼2019-05-08 11:56
          收起回复
            编,1985年10月由胡小凤饰演剧中主人公赵艳蓉进行排练,于1986年5月在河南新乡市成功首演,1986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剧名由原来的《宇宙锋》更名为《芙蓉女》。这部剧作的编剧、导演、演员均获得了河北省文艺振兴奖,其主体思想、情景设置、矛盾冲突等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促进了戏曲音乐和表演空间的极大发展,对于胡小凤凝重、大度的舞台表演和唱腔设计均产生了重要的启迪作用。
            正如著名戏曲理论家百岁老人郭汉城先生所说,“具有古典性、民间性相结合的剧种,其最主要的任务是提高它的文学性,把高度发展的表演艺术与高度的文学性结合。这是历史没有完成,而我们创造强大的社会主义强国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


            IP属地:河北6楼2019-05-08 16:29
            回复
              ——唱腔设计的高审美、原创性
              胡小凤认为,“戏曲中同样是青衣,青衣和青衣不一样,同样是闺门旦,闺门旦和闺门旦也不一样,都得按人物来,人物的出身、环境、心理等不一样,不能为了迎合观众而去设计唱腔。在唱腔材料的吸收上,根据人物的需要可以吸收一点,但很快要大幅度转至豫剧,落至豫腔。”
              胡小凤《穆桂英挂帅》中“未开言来心如焚”唱段里“非是我贪生怕死不挂帅印,恨只恨那宋王昏庸叫人伤心!叫人伤心!”的“心”字,“穿破了铁甲无数身”的“甲”字,胡小风的唱腔与传统唱腔形成区别,打动观众的不只是演唱和表演的深情激越,更是由唱腔旋律本身的发展而升华了穆桂英情真意切、意味深长、气概豪迈的特定心理情绪。
              戏曲理论家、评论家胡芝风先生认为,同样一唱段,胡小凤的演唱使人感到甜美优雅,具有独特韵味。在《大祭桩》“婆母娘且息怒站在路口”的唱段里,胡小凤的行腔,对于音量、力度、节奏等都做了新的处理,使之收放适度、刚柔相济、张弛有致、婉转自如、一气呵成,即使哭腔的小颤音,也赋以甜美的音色,让观众既感受到闺阁少女黄桂英的委屈痛苦,又得到极大的美感享受。
              胡小凤《芙蓉女》中主人公赵艳蓉唱“和风习习过花荫”、“艳蓉我未开言泪难禁”、“眼望宇宙锋”是三个重要代表性唱段。从唱腔设计来看,其在河南豫剧的基础上,不但使乐思的空间得到极大拓展,而且旋律的展开新颖含蓄,流露出优美、典雅、高贵的气度,给观众以高境界、高层次的艺术审美。
              “和风习习过花荫”这段唱腔的板式为慢板转流水板。慢板中有两对上下句唱词:“和风习习过花荫,阵阵馨香沁芳心。一池清水一池绿,芙蓉亭亭似玉人”。起腔的第一分句“和风”,先由中眼和三眼迂回一个下行小三度后,由一个上行小七度大跳,使旋律昂扬开阔、动感激越,“风”字的小二度装饰音和下滑音的润腔,立刻使听者凝神敛气。第二分句“习习”,是中眼起而落于板的传统的四拍唱腔和两拍过门。起腔的第三分句“过花荫”,三个字使用了两个连续上行推进的音乐动机,第一个动机由一个重复的小三度稍作节奏变化渐强上行推至小六度“do”,第二个动机在“do”的基础上作一个小二度的渐强迂回后,由一个大二度推至属音“re”。这种旋律与“过花荫”的词义天然结合,气度非凡,优美典雅。
              再看“艳蓉我未开言泪难禁”唱段中“奴求你”的“你”字、“肺腑之音”的“音”字,这些唱腔的发展,都令人出乎意料,感人肺腑,无不充满了设计者无限的音乐动机和超强的唱腔思维。往下20多句的唱腔音乐,随着赵艳蓉复杂的心理情状的表达,采用了调式交替、离调、转调等表现手法,并融入了越调甚至京剧的音乐元素。旋律时而平缓流淌,娓娓道来,时而跌宕奔放,一泻千里。
              戏曲理论家冯光钰指出:“一部戏曲音乐发展史就是一部纵向继承与横向借鉴相结合的历史。在20世纪戏曲音乐的大变革时间,横向借鉴发挥着更为特殊的作用。它主要表现在广征博采,兼容并蓄,大幅度吸收姊妹音乐艺术的新成果,创造了符合现代观众审美需求的戏曲音乐新形式上。”
              胡小凤对豫剧有着非同一般的审美,她追求人物的感情就是一切,一切要从人物出发,她能够恰如其分的借鉴其它剧种元素,而又突出豫剧剧种。
              如赵艳蓉与匡扶《洞房惊变》对唱中,“匡郎他仪表端庄,果是良人”这句唱腔的设计,前半句为豫东调徵调式,后半句为黄梅调徵调式,同为徵调式的豫东调和黄梅调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新颖甜美。
              而在“眼望宇宙锋”唱段中,赵艳蓉唱“残花随风西天去,我与匡郎永相别”,想到她没有鸾俦缔结的丈夫满怀深恨而不知生死,这时的唱腔却话锋一转,巧妙地吸收了京韵大鼓的素材,是用音乐旋律表现了赵艳蓉的无限哀怨和伤怀之情,达到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完美结合。


              IP属地:河北7楼2019-05-08 16:30
              回复
                感觉听了花打朝,感觉比较别扭。,


                IP属地:河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5-08 17:20
                回复
                  ——大家风范的舞台表演气度
                  《穆桂英挂帅》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一出传统剧目,马金凤豫剧版的《穆桂英挂帅》和梅兰芳京剧版的《穆桂英挂帅》均堪称一代经典。
                  1990年6月7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胡小凤率团晋京角逐“梅花奖”座谈会上,其中,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认为:“就我看戏的经验来说,梅先生的《穆桂英挂帅》,我是看过的;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我也是认真看的;就拿我看过的的这三个《穆桂英挂帅》来比一比,我觉得很难分高低。可以放在第一流,当仁不让嘛!她的唱不仅细腻奔放,我觉得还深沉,我更欣赏她的深沉。”戏剧界的行家们一致认为胡小凤表演的《穆桂英挂帅》大方脱俗、具有大家风范。
                  戏剧评论家如心认为,胡小凤的水袖运用之美能够处处从人物出发。在《穆桂英挂帅》中,从她轻轻收袖的动作能够感到她内心的沉重;从她背转身双臂大幅抖袖的动作能够看到她统帅千军的大将风度;从她急挽水袖、高举帅印的亮相能够感到她的昂扬斗志;从她双手捧印、满怀激情地走向台口,而后拂袖下场的心态,又感到了她必胜的力量。她从忧到惊、从喜到怨、从悲到愤,发展层次清晰,感情变化细腻,表演凝练含蓄。
                  每次听到20世纪七十年代东风豫剧胡小凤饰演柯湘的《杜鹃山》录音,它那散发着浓郁的豫剧风格和充满着时代精神的豪情旋律令人心潮澎湃。胡小凤饰演的柯湘,其演唱在语言、音准、节奏、发声、咬字、气息、共鸣的技巧上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在戏曲演唱的润腔方面演绎了大量由曲谱难以表达的的气质、气势、气度和感染力,生动的表现了柯湘的从容、深沉和革命豪情,胡小凤的演唱使东风豫剧《杜鹃山》熠熠生辉,她依字行腔、字正腔圆,有着润腔的极致韵味和无穷魅力,《杜鹃山》是胡小凤对豫剧演唱乃至民族声乐方面的一个成功尝试。如“无产者”唱段中“无”字、“等闲看”的“闲”字、惊涛骇浪的“骇”字,一切腔由字生。再如“家住安源”中“汗水流尽难糊口的“口”字,“一家数口尸骨难收”的“收”字,都是戏曲唱腔节奏中“晚”收的妙用,正是这节奏上的一个“晚”收,一个“口”字,使我们看到了在万恶的旧社会,矿工兄弟受尽苦难的饥寒交迫,一个“收”字,更增加了柯湘这种欲哭无泪的极度痛苦和对父兄亲娘的万分痛念。
                  从1985年开始,胡小凤率领东风二团把传统名剧《宇宙锋》改编为《芙蓉女》搬上银幕;她主演的《穆桂英挂帅》《虎符》《大祭桩》《樊梨花》等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录像播放;她演唱的《大祭桩》《芙蓉女》《审子辩奸》等唱段录制成盒式磁带全国发行;她先后荣获:1987年四省十四市中青年演员广播大赛一等奖;1987年河北省第二届文艺振兴奖优秀表演奖,并荣立三等功;1988年河北省中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一等奖;1989年河北省第三届文艺振兴奖优秀表演奖;1989年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节表演一等奖,唱腔设计一等奖;1990年全国第二届“香玉杯”艺术奖榜首;1990年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胡小凤佳绩连绵,硕果累累。


                  IP属地:河北9楼2019-05-09 07:35
                  回复

                    1.本文作者:刘江元,河北省沙河市人,现任泰州学院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
                    2.本文部分内容源自和参考的文献资料:
                    [1]刘江元《北派豫剧<芙蓉女>的唱腔音乐研究》,《戏曲研究》第九十五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年版,第139~155页。
                    [2]刘江元《“样板戏”时期邯郸东风豫剧<杜鹃山》的唱腔音乐研究》,《大舞台》2016年第6期。
                    [3]如心《凤鸣朝阳——评说北派豫剧代表人物胡小凤》,《中国戏剧》1991年第3期。
                    [4]胡芝风《凤啸长空,自备一格——胡小凤豫剧北派艺术初析》,《人民日报》第五版,1990年8月2日。
                    [5]史玉芳《豫剧北派艺术初探》,《大舞台》2003年第3期。
                    [6]郭兵《燕赵十三梅——胡小凤》—史玉芳《凤舞长空——胡小凤传略》,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99~109页。
                    [7]郭兵《燕赵十三梅——胡小凤》—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胡小凤表演艺术座谈会(摘要),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175页。
                    [8]王振国、王鹏《周总理和娃娃剧团》,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9]郭汉城、谭志湘《精诚见长——谈胡小凤的表演艺术》,《中国戏剧》1991年第1期。
                    [10]郭汉城、万素《新时代为戏曲发展提供了最大机遇——改革开放40年戏曲建设思考》,《中国文化报》2018年5月30日第003版。
                    二〇一九年四月八日于泰州


                    IP属地:河北11楼2019-05-09 07:38
                    回复
                      作为一个戏迷,我个人有粗浅陋见。但是成就是不能否定的。


                      IP属地:安徽12楼2019-05-10 21:22
                      收起回复
                        高雅!深沉!脱俗!艺术的典范!!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20-11-13 23:48
                        回复
                          非常喜欢胡老师 角儿


                          IP属地:河南14楼2020-11-14 10:4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