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有四条路。1,晚清张謇方案,修津镇铁路,把南北枢纽放在扬州镇江。把南通做成上海镜像,重工业放盐城海边。这个在当时看起来是可行的。但计划夭折了。2,“解放”初苏南苏北分省方案。五十年代扬州打了个省会的草稿,苏北人民医院和师范学院农学院都是按省会标准配置的。这样扬州就会抢占合肥的生态位,扬大不可能低于211,中科大不一定争取不过合肥。但是分省被中断了。为了南京的枢纽地位,淮扬镇铁路晚修了几十年而且等级被压制。3,八九十年代县域经济乡镇企业自由竞争方案。费孝通力推的吴江模式。苏锡常全境和镇江的丹阳扬中是最强大的。北沿江 因为有样学样 取则不远,可以排第二梯队。扬州的日用化工 ,牙刷为代表的酒店用品, 毛绒玩具, 琴筝,亲亲八宝粥为代表的食品都取得了极大市场份额。泰州有春兰空调和扬子江医药。而当时南京是个粗大重夯的江南西安,乡镇一潭死水,六合江浦溧水高淳都很穷。扬州凭县域组团超过光头重工业的南京之后,惨遭肢解。泰州分走了一大块贴江的膏腴。扬泰州从此处于姑嫂勃溪互相伤害的状态,无法统筹。4,做大南京,宁镇扬组团方案。这个方案本来是最差的。因为南京位置太蹩脚了。离镇扬不够近。而且南京自己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它没有能力像上海一样把产业链低端部分转移出去。抱南京大腿不如抱稍远一点的上海大腿。但是前三条路已成泡影,最差选择已经成为唯一选择。不得不支持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