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出自《齐策一·张仪为秦连横章》,原文为“夫从人朋党比周,莫不以从为可。臣闻之,齐与鲁三战而鲁三胜,国已危,亡随其后,虽有胜名而有亡之实,是何故也?齐大而鲁小。今赵之与秦也,犹齐之于鲁也。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於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是何故也?秦强而赵弱也。今秦、楚嫁子取妇,为昆弟之国;韩献宜阳,魏效河外,赵入朝黾池,割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秦,秦驱韩、魏攻齐之南地,悉赵涉河关,指搏关,临淄、即墨非王之有也。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此策文确实为伪托之作,策文作者应该为战国末期时人,策文中写有“秦赵战于河漳和番吾”,观赵国立国至灭国这段历史,秦国和赵国同时在河漳之上(黄河和漳水之间地区)和番吾(今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发生战争,也只能是公元前232年的“番吾之战”了,这一战李牧确实将秦军击败了,策文至此不存在错误,秦赵四战也确实在李牧时期。但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私学之作一贯重说理而轻事实,为了以理服人,往往会夸大其词,可想而知涉及说理的文章对史实考证几乎没什么价值,拿来作旁证并不能达到还原历史的目的,却有了以讹传讹之嫌。此策文就是一篇说理文章,试图用真假参半的事例来行连横之事。此类文章在战国策多不胜数,漏洞百出,难以成为一家之言。
结合《史记》来看,策文中的“四战”“胜秦之名”确实符合史实,而“赵亡卒数十万”不过是纵横家“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一贯作风,如《燕策二》苏代语“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齐策六》即墨大夫语“齐带甲数百万”、《淮南子》“相置桀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等等都是夸大之词,不足为信。我们可以看秦国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战前)五年间和赵国的战争:
公元前236年赵攻燕取貍、阳城。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阳。
公元前234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崎再攻赵。
公元前233年,桓崎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李牧与之战于宜安,大破之。
五年间赵国屡受兵祸,兵源几乎损失殆尽。到了番吾之战时赵军还能“亡卒数十万”,除非赵国五年前国力恢复至长平以前,否则不可能。所以“亡卒数十万”是不可能得,此句只能说明赵军损失不少。
至于“亡卒数十万”后句“邯郸仅存”无疑完全与事实不符,据史料记载番吾之战李牧不仅打败了南北两路秦军,而且收复了一度被北路秦军攻下的番吾和井陉关以及被南路秦军占领的邺城,保障了赵国常山郡和邯郸郡的完证。但事实上此役后赵国还有几个郡呢,我们大可往下看,
赵国鼎盛时(长平之战前)拥有的郡:
太原郡(前260年秦占,前258年赵复,前247年秦复占)
雁门郡(前234年秦占)
云中郡(前234年秦占)
九原郡(前234年匈奴占)
代郡(前222年秦占)
上党郡(前236年秦占)
常山郡(前228年秦占)
河间郡(前228年秦占)
巨鹿郡(前222年秦占)
邯郸郡(前228年秦占)
从以上可知,赵国曾拥有十个郡,番吾之战前夕即公元前232年时赵国丢了雁门郡、云中郡、九原郡和上党郡,也就是说赵国还有六个郡在手,番吾之战以赵国大胜告捷,六个郡自然也没有丢失,所以,“邯郸仅存”根本就不存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番吾之战赵国确实损失不少,但此战赵国以大胜告终,南北两路秦军被击败,至此,秦国灭赵的计划完全破产,这是正史所载。不是你们秦吹装傻充愣就能否定的,已经是盖棺定论的共识,秦吹们就不要白费蛮劲,净出笑话了。
此策文确实为伪托之作,策文作者应该为战国末期时人,策文中写有“秦赵战于河漳和番吾”,观赵国立国至灭国这段历史,秦国和赵国同时在河漳之上(黄河和漳水之间地区)和番吾(今河北石家庄市平山县)发生战争,也只能是公元前232年的“番吾之战”了,这一战李牧确实将秦军击败了,策文至此不存在错误,秦赵四战也确实在李牧时期。但有一点我们要知道,私学之作一贯重说理而轻事实,为了以理服人,往往会夸大其词,可想而知涉及说理的文章对史实考证几乎没什么价值,拿来作旁证并不能达到还原历史的目的,却有了以讹传讹之嫌。此策文就是一篇说理文章,试图用真假参半的事例来行连横之事。此类文章在战国策多不胜数,漏洞百出,难以成为一家之言。
结合《史记》来看,策文中的“四战”“胜秦之名”确实符合史实,而“赵亡卒数十万”不过是纵横家“言过其实,危言耸听”的一贯作风,如《燕策二》苏代语“龙贾之战,岸门之战,封陆之战,高商之战,赵庄之战,秦之所杀三晋之民数百万。”、《齐策六》即墨大夫语“齐带甲数百万”、《淮南子》“相置桀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亡,杀尉屠睢,仗尸流血数十万”等等都是夸大之词,不足为信。我们可以看秦国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32年(番吾之战前)五年间和赵国的战争:
公元前236年赵攻燕取貍、阳城。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王翦攻阏与、橑阳。
公元前234年桓齮攻赵平阳,杀赵将扈辄,斩首十万。十月,桓崎再攻赵。
公元前233年,桓崎攻赵军於平阳,取宜安,破之,杀其将军。李牧与之战于宜安,大破之。
五年间赵国屡受兵祸,兵源几乎损失殆尽。到了番吾之战时赵军还能“亡卒数十万”,除非赵国五年前国力恢复至长平以前,否则不可能。所以“亡卒数十万”是不可能得,此句只能说明赵军损失不少。
至于“亡卒数十万”后句“邯郸仅存”无疑完全与事实不符,据史料记载番吾之战李牧不仅打败了南北两路秦军,而且收复了一度被北路秦军攻下的番吾和井陉关以及被南路秦军占领的邺城,保障了赵国常山郡和邯郸郡的完证。但事实上此役后赵国还有几个郡呢,我们大可往下看,
赵国鼎盛时(长平之战前)拥有的郡:
太原郡(前260年秦占,前258年赵复,前247年秦复占)
雁门郡(前234年秦占)
云中郡(前234年秦占)
九原郡(前234年匈奴占)
代郡(前222年秦占)
上党郡(前236年秦占)
常山郡(前228年秦占)
河间郡(前228年秦占)
巨鹿郡(前222年秦占)
邯郸郡(前228年秦占)
从以上可知,赵国曾拥有十个郡,番吾之战前夕即公元前232年时赵国丢了雁门郡、云中郡、九原郡和上党郡,也就是说赵国还有六个郡在手,番吾之战以赵国大胜告捷,六个郡自然也没有丢失,所以,“邯郸仅存”根本就不存在。
最后我想说的是,番吾之战赵国确实损失不少,但此战赵国以大胜告终,南北两路秦军被击败,至此,秦国灭赵的计划完全破产,这是正史所载。不是你们秦吹装傻充愣就能否定的,已经是盖棺定论的共识,秦吹们就不要白费蛮劲,净出笑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