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收回手,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杨文广,本府知道你是冤枉的。不过庞太师苦苦相逼,而圣上限期又至。一切物证都对你不利,而所有人证又都是你们杨家之人,不能作准。倘若你不能指出真凶是谁,叫本府如何为你洗脱冤情?所以,本府希望你不要隐瞒。”
“文广明白。”杨文广转身,不无感慨,“有道是‘受人点滴千年记’,这位朋友曾经有恩于文广,莫说文广不知,”回身面向包拯,大气凛然,“就算知道,亦不会说!”
“你——”包拯上前一步,欲再劝说。
“包大人,文广虽然年少不才,但亦懂得重恩义,轻生死。相信大人亦不希望见到文广是一个贪生怕死,舍本忘恩之徒。是吗?”杨文广胸怀坦荡、直面包拯,一双充满诚挚的眼眸,炯炯有神。
“哎…”包拯长叹一声,对文广的反应虽在意料之内;但亲身面对时却是更感痛惜,不觉泪意上涌,声音哽咽,“你终归是不肯说。”
杨文广垂首不语。
侧目扫了一眼空无他人的大牢,包拯把心一横,“杨文广,你走吧!”
杨文广吃惊地瞪大了眼睛,包拯转身背对着文广,大喝一声,“让他走。”公孙策即时拉开牢门。
“包大人——”杨文广依然难以置信地唤了一声。
包拯转身,宽言劝道,“纵然是皇命难违,本府也不能枉杀无辜,让你含冤而死。你走啦!”
“我不走!”听明白了包拯的用意,杨文广感激在心,却笃然拒绝。
包拯和公孙策讶然,“你——”
杨文广反问,“文广走了,大人如何向皇上交代?”
包拯眼神一动,大手一挥,再次转过身去、背对文广,“本府最多不要顶上乌纱!”
杨文广快步行至包拯跟前,表明决心,“文广不能够走!如果走了亦会连累大人。”
包拯惋惜而叹,“杨文广,今天你不走,明天本府就要杀你。”望向文广,“难道你不怕死?”
杨文广挺直腰板,赤诚坦荡,“文广并非不怕死,但文广自问清白,宁愿光明磊落而死,亦不愿背负污名而偷生。更何况文广一走,就会连累包大人。”
包拯第三次转过身去,“本府并无所惜。”
杨文广再次行至包拯面前,慷慨陈词,“但是文广心中难安。现今权臣当道,包大人身居要位,不畏权势,力举朝廷缺失,开启圣聪,乃朝廷所依,万民所敬。如果因为文广而一人获罪,以致万民失敬,冤案难翻,文广虽生犹死,生又何用?!”
包拯与公孙策深为杨文广的大义所感动,皆热泪盈眶。
杨文广双膝一跪,拱手而谢,“包大人,文广心意已决,承蒙包大人错爱。”抬首,满腔真诚地与包拯对视,“文广虽受屈而死,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
包拯痛心得拂袖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