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
—国情简要—
由李氏统治,国都为成都,王室家徽为火麒麟,当代君主为李簇。原为燕王朝藩国,后为明朝所吞并。在“八王之乱”后独立,参加三次反楚战争和巴国战争、贵州战争等,一直沿用“东进政策”,走出四川成为了历代君主的夙愿。但多次对楚战争虽然削弱了楚国,但由于东南各国阻挠,蜀国仍然没有占领任何一块川东领土,但蜀国通过外交手段与梁国、巴国组成白水同盟,南结好滇国,成为割据一方的西南霸主。
蜀国传统经济繁荣,冶金业、纺织业、手工业、盐业曾是大陆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发达的川江水运使得蜀国商品能够销往大陆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和海上贸易兴起后,外来商品对本国商品冲击使蜀国传统经济逐渐衰落,抵御外敌的天险地形也成为了阻碍贸易发展的因素,而蜀国历代君主为保护本土产业和防止楚国渗透的“闭关政策”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
朝廷内保守派长期把持政权,改良派被打压使得大量改良派转而激进主义者,在暗中秘密组成“东学党”,拉拢新锐贵族和少壮派军官,蓄意发动政变,由此爆发了“镇江桥兵变”,皇帝李睿险些被杀,兵变失败后李睿颁布“戡乱令”,组建军情处,对东学党人遭到残酷镇压,在国内实行恐怖统治,并借机清洗大批贵族和将领,将皇帝的权势推向顶峰。
在李睿去世后,其三位继承人展开了激烈地斗争,最终幼子李簇获胜,登基为帝,这位楚王的忠实支持者和密友在上台后一改前朝政策,主动打破反楚包围网,与楚国结盟,并改西进政策为北进,大力干预西北政局,策划政变彻底控制梁国,共同
—军队简要—
蜀军的士兵由将领招募并服从于将领,将领之间互不相统,等级观念浓重,蜀军的战术思想和体制较为保守落后,蜀军的装备也较落后,武器的质量、性能等各方面并不如人意,缺乏骑兵部队。甚至军中仍保有长矛兵编制。蜀军编制上采用地区军团制,同一军团的士兵一般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老乡,由该地区为该军团进行补给,因此极少有个别溃逃和疏懒行为,他们拥有良好的士气,但是一旦兵败则如山倒。而且每个军团之间的装备、战术甚至人数都大不相同。
但蜀军的战斗力和纪律都一般,可以作出基本战术和队形应对,十分重视火枪的使用而并不大规模和集群利用火炮。虽然蜀国多山,但考虑到难以指挥和容易出现逃兵的情况下,并没有过多发展轻步兵和猎兵部队。
—国情简要—
由李氏统治,国都为成都,王室家徽为火麒麟,当代君主为李簇。原为燕王朝藩国,后为明朝所吞并。在“八王之乱”后独立,参加三次反楚战争和巴国战争、贵州战争等,一直沿用“东进政策”,走出四川成为了历代君主的夙愿。但多次对楚战争虽然削弱了楚国,但由于东南各国阻挠,蜀国仍然没有占领任何一块川东领土,但蜀国通过外交手段与梁国、巴国组成白水同盟,南结好滇国,成为割据一方的西南霸主。
蜀国传统经济繁荣,冶金业、纺织业、手工业、盐业曾是大陆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而发达的川江水运使得蜀国商品能够销往大陆各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其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但东南沿海的资本主义和海上贸易兴起后,外来商品对本国商品冲击使蜀国传统经济逐渐衰落,抵御外敌的天险地形也成为了阻碍贸易发展的因素,而蜀国历代君主为保护本土产业和防止楚国渗透的“闭关政策”进一步阻碍经济发展。
朝廷内保守派长期把持政权,改良派被打压使得大量改良派转而激进主义者,在暗中秘密组成“东学党”,拉拢新锐贵族和少壮派军官,蓄意发动政变,由此爆发了“镇江桥兵变”,皇帝李睿险些被杀,兵变失败后李睿颁布“戡乱令”,组建军情处,对东学党人遭到残酷镇压,在国内实行恐怖统治,并借机清洗大批贵族和将领,将皇帝的权势推向顶峰。
在李睿去世后,其三位继承人展开了激烈地斗争,最终幼子李簇获胜,登基为帝,这位楚王的忠实支持者和密友在上台后一改前朝政策,主动打破反楚包围网,与楚国结盟,并改西进政策为北进,大力干预西北政局,策划政变彻底控制梁国,共同
—军队简要—
蜀军的士兵由将领招募并服从于将领,将领之间互不相统,等级观念浓重,蜀军的战术思想和体制较为保守落后,蜀军的装备也较落后,武器的质量、性能等各方面并不如人意,缺乏骑兵部队。甚至军中仍保有长矛兵编制。蜀军编制上采用地区军团制,同一军团的士兵一般是来自同一个地区的老乡,由该地区为该军团进行补给,因此极少有个别溃逃和疏懒行为,他们拥有良好的士气,但是一旦兵败则如山倒。而且每个军团之间的装备、战术甚至人数都大不相同。
但蜀军的战斗力和纪律都一般,可以作出基本战术和队形应对,十分重视火枪的使用而并不大规模和集群利用火炮。虽然蜀国多山,但考虑到难以指挥和容易出现逃兵的情况下,并没有过多发展轻步兵和猎兵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