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给舞台打上脚灯
作为一部“约稿”意味大于“投稿”意味的作品,《学战》的存在必然有其目的性,而且这一目的要比单纯的“火起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在我看来,《学战》的目的首先是对标《魔法禁书目录》。
《魔禁》无疑是一个时代奇迹。尽管有着初期行文生涩、设定繁琐、形象单薄、剧情凌乱等显而易见的缺点,但逆向思考一下,一部硬伤又多又明显的作品,究竟是如何赢得如此庞大的销量、众多的粉丝与(相对来说)还不错的名声呢?先发优势固然是至关重要的,不过先发优势无法复制,因此有必要看一些更实在的问题。
在我看来,盘活整个《魔禁》,把各个缺点的负面作用抑制到最小、甚至反转为优点的点睛之笔,是“学园都市”这个舞台的布置。学园都市对比各种日常或非日常的校园题材作品,不仅仅是空间上大了点,人多了点,而是有更本质的区别。
先看规模。假如我们把“学园”当作舞台的基本单元,那么学园都市无疑是一个二级结构。学园往下可以细分出“班级”,但班级的规模实在太小了,几乎不可能容纳一部中篇作品。只涉及两三个角色的一卷完作品还好,篇幅再长,不要说人物关系了,就是这么些人,一间房子都装不下。哪怕《碧阳》这种开局五张嘴,内容全靠编的作品,在很多情况下也有必要走出房间转一转。
学园都市是由许多学校组成的,但学园都市大于所有学校的简单叠加。当规模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而然地会出现许多附属设施,包括但不限于安保、后勤、商业等相关方向,从而产生了一大批属于学园都市而不属于某个学园的角色。更关键的是,许多不一般的学校聚在一起,必定有外在的原因作为“第一驱动力”,而这个第一驱动力又会与学园都市的上层建筑挂钩,由此就能设计许多覆盖整个学园都市的大事件,以及引出作品的“黑幕”。
《魔禁》的学园都市,第一驱动力来源比较复杂,因为《魔禁》是一部摸着石头过河的作品,需要不断追加设定。但“来自魔法侧的阴谋”还是能大致说明问题的。

《学战》的设定要从容一些,毕竟上面有人。简单描述一下前因:天灾(也可能是人祸)“落星雨”带来了新能源“万应素”,引发世界格局的剧变,控制新能源的几家寡头建立了新秩序;同时还产生了超能力者“星脉世代”,可以直接运用新能源去做这样那样的事。为了有效控制这些星脉世代,顺便挣钱,六家寡头各建一所学校,组成了学战都市“Asterisk”。简明的设定里蕴含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大道理,同时为秩序的维护与破坏设置了许多关节。
相比之下,同时代的《铳皇无尽的法夫纳》虽然也有风格相近的设定,但格局完全没有展开到社会的角度,只是简单地弄了个“一定年龄以上就会失去力量”来强行把故事锁定在学校、学生身上。虽然也算是能自圆其说,但格局太小,导致后期的展开乏力。
再下降到人物的层面。学园都市体系的优势在于,可以灵活地在任意两个角色之间连线。人物关系想怎么建就怎么建,无论是在学园内才认识,还是入学前就认识,于情于理都说得通。上条当麻在学园都市里溜达了一两年,有名有姓的人认识了得有小一百个。即便去掉上条牵的主线,去看看其他分支剧情,一样会有好几个暗部打得有来有回。镜头移到哪,哪里就有戏,绝对不会陷入没东西可写的尴尬处境。
《学战》充分利用了这个优势,星武祭与天雾遥两条主线串起了绝大多数登场人物。在开后宫之外,还有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羁绊。比如说尤莉丝和奥菲丽娅、克劳蒂雅和列缇希亚、天雾和莲城寺柚阳的关系,就在不止一处剧情里发挥了关键作用。
有一个说法叫“六度分割理论”,意思是“你至多只要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的任意一个人”。当然这个理论基于世界人口的数量级,放在《学战》里面,一个中介足够。照着这个思路,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添加新人物了。
综上,学园都市是一种“有界无限”的体系。在设定上,学园都市体系看似有一个固定的边界,但边界圈起的范围对于轻小说太大了,以至于穷尽整部作品也难以踏足每一处、结识每一人,从而作者可以向其中任意添加并利用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要素,而不必太担心这些要素相互矛盾。由此,作品内容得到极大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