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没有电喇叭,就是靠嘴喊,也有用一些工具充当喇叭的。比如有一种,是拂笤帚的(拂,捆的意思,家乡说拂他,一般就要干仗了),手里拿一串串在一起的黑铁片(铁叶),抖动起来,哗啦哗啦响,这时奶奶就呼唤我,抱上一些收割后打去粮食的黍子杆,到那人面前,他腿上穿着厚厚的人造革的皮裤,把黍秸用双膝夹紧,双手灵巧的忙碌起来,但见绳子翻飞,一会儿一把漂亮耐用的笤帚就做好了,通常多做几把备用。
常见的是卖豆腐的,他们敲梆子,梆、梆、梆,这是干豆腐,梆梆、梆梆、梆梆,这是水豆腐,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这是老豆腐了,当地特有的,不是豆腐脑儿。
还有卖香油的,是拨浪鼓,不浪不浪不浪,这是卖香油的来了,那时的香油,金贵,一般都就是拿个小瓶小壶去打,卖香油的人,根据你要的份量,用他那个圆圆的形似皮球的不锈钢工具—香油葫芦盛给你,锃亮,里面分隔成不同的小格,不同的形状,装满了是不同的份量,很精巧,这就是卖油翁了。盛完了,给你打之前要沉一下,为得是让上面的香油滴回桶内,以免浪费。
另一种也用拨浪鼓的,是杂货商,针头线脑的,有的也卖糖人,染得红红绿绿的,极为硕大,快赶上小孩子的手了,获得感很强的。才5分一个,没钱买,可以去拣牙膏皮啊、旧凉鞋之类的来换,当然大人都换针线之类的用品。
还有一个,是喊的,临清酱菜。临清酱菜很出名的,道光二年被朝庭列为御用贡品。那个老头穿着厚厚的黑棉袄,赶着驴车,拿着白铁皮的喇叭筒吆喝:临清酱油、临清醋、十香菜、疙瘩丝、疙瘩皮,声音悠远,能传半个村没问题。
还有卖豆芽的,他喊出来是三个字“豆芽了~“最后一个了字,调门儿往上走,拖得很长,多长呢,当地开玩笑说,某某村小,多小呢?卖豆芽的头一回来,骑着自行车进村就喊,结果“了”字没喊完,骑出村儿了。
卖油条的,“香油~~~麻烫”,当地管油条叫麻烫,也叫果子,香油的“油”字,音儿拉得特别长,往往是粗而低沉的老年男性声音,香油,也是真的,植物油里要添加香油的,这样炸出来,软。儿时家境一般,油条与我基本无缘,为何说基本呢,有时能吃到,如果是亲戚看望奶奶,往往会带上10根来,算作礼物,相当现在的脑白金,偶尔就能吃到了。
有一个比较牛的人物,劁猪的。《西游记》中, 师徒四人来到女儿国,女人纷纷抢人种,八戒为了避免被抢,直接声明自己是销猪(劁猪)。此人高大帅气,他骑的自行车上,用铁丝挑着一截红布,风中飞舞。吆喝起来,听上去特别苍桑,带上当地口音就是“瞧~~~柱、浩”,普通话应该是“劁猪呵”。为什么说他牛呢,因为他一来,全村的狗都叫了起来,因为他不止劁猪,也劁狗,狗们的记忆深处是忘不了他的。有一次邻居家劁猪,正值午饭时间,留饭,飨客之主菜便是所劁下之物。
其他象磨剪子来抢菜刀~~,他是带板凳的,比较常见了。还有换壶底换锅底~的,《智取威虎山》中的小炉匠好像就是干这个的。那时人们过日子细致,锅底壶底,漏了就被,实在不行了,就换个锅底,锅帮儿还能接用,还有锔盆锔碗锯大缸的,破了的碗都给你锯上,不带漏汤的。小时候记得有个游戏,就是小朋友围成一圈儿,一齐喊:锔盆锔碗锯大缸,洋骡子洋马拉皮箱……(中间忘了)…吃红饼子(高粱面饼)蘸辣椒,越吃越上膘儿。
还有的,是自带音效,无须吆喝的,那就是打铁的。通常是父子二人,带着帐篷,找个村中的空地,支上炉灶,叮叮当当就打起来,火星四冒,既能修理家具,也卖新的,一个村儿能待个十天半月的,晚上就住在帐篷里。小时候玩吸铁石(磁石),喜欢去他们那儿吸些打下来的铁屑,磁石就是变成一个小刺猬,是难得的乐趣。
蹦苞米花的,也是不用吆喝,苞米花好了,打开高压炉罐的时候,一声巨响,“呯”,令人掩耳,这还用吆喝吗?
常见的是卖豆腐的,他们敲梆子,梆、梆、梆,这是干豆腐,梆梆、梆梆、梆梆,这是水豆腐,梆梆梆、梆梆梆、梆梆梆,这是老豆腐了,当地特有的,不是豆腐脑儿。
还有卖香油的,是拨浪鼓,不浪不浪不浪,这是卖香油的来了,那时的香油,金贵,一般都就是拿个小瓶小壶去打,卖香油的人,根据你要的份量,用他那个圆圆的形似皮球的不锈钢工具—香油葫芦盛给你,锃亮,里面分隔成不同的小格,不同的形状,装满了是不同的份量,很精巧,这就是卖油翁了。盛完了,给你打之前要沉一下,为得是让上面的香油滴回桶内,以免浪费。
另一种也用拨浪鼓的,是杂货商,针头线脑的,有的也卖糖人,染得红红绿绿的,极为硕大,快赶上小孩子的手了,获得感很强的。才5分一个,没钱买,可以去拣牙膏皮啊、旧凉鞋之类的来换,当然大人都换针线之类的用品。
还有一个,是喊的,临清酱菜。临清酱菜很出名的,道光二年被朝庭列为御用贡品。那个老头穿着厚厚的黑棉袄,赶着驴车,拿着白铁皮的喇叭筒吆喝:临清酱油、临清醋、十香菜、疙瘩丝、疙瘩皮,声音悠远,能传半个村没问题。
还有卖豆芽的,他喊出来是三个字“豆芽了~“最后一个了字,调门儿往上走,拖得很长,多长呢,当地开玩笑说,某某村小,多小呢?卖豆芽的头一回来,骑着自行车进村就喊,结果“了”字没喊完,骑出村儿了。
卖油条的,“香油~~~麻烫”,当地管油条叫麻烫,也叫果子,香油的“油”字,音儿拉得特别长,往往是粗而低沉的老年男性声音,香油,也是真的,植物油里要添加香油的,这样炸出来,软。儿时家境一般,油条与我基本无缘,为何说基本呢,有时能吃到,如果是亲戚看望奶奶,往往会带上10根来,算作礼物,相当现在的脑白金,偶尔就能吃到了。
有一个比较牛的人物,劁猪的。《西游记》中, 师徒四人来到女儿国,女人纷纷抢人种,八戒为了避免被抢,直接声明自己是销猪(劁猪)。此人高大帅气,他骑的自行车上,用铁丝挑着一截红布,风中飞舞。吆喝起来,听上去特别苍桑,带上当地口音就是“瞧~~~柱、浩”,普通话应该是“劁猪呵”。为什么说他牛呢,因为他一来,全村的狗都叫了起来,因为他不止劁猪,也劁狗,狗们的记忆深处是忘不了他的。有一次邻居家劁猪,正值午饭时间,留饭,飨客之主菜便是所劁下之物。
其他象磨剪子来抢菜刀~~,他是带板凳的,比较常见了。还有换壶底换锅底~的,《智取威虎山》中的小炉匠好像就是干这个的。那时人们过日子细致,锅底壶底,漏了就被,实在不行了,就换个锅底,锅帮儿还能接用,还有锔盆锔碗锯大缸的,破了的碗都给你锯上,不带漏汤的。小时候记得有个游戏,就是小朋友围成一圈儿,一齐喊:锔盆锔碗锯大缸,洋骡子洋马拉皮箱……(中间忘了)…吃红饼子(高粱面饼)蘸辣椒,越吃越上膘儿。
还有的,是自带音效,无须吆喝的,那就是打铁的。通常是父子二人,带着帐篷,找个村中的空地,支上炉灶,叮叮当当就打起来,火星四冒,既能修理家具,也卖新的,一个村儿能待个十天半月的,晚上就住在帐篷里。小时候玩吸铁石(磁石),喜欢去他们那儿吸些打下来的铁屑,磁石就是变成一个小刺猬,是难得的乐趣。
蹦苞米花的,也是不用吆喝,苞米花好了,打开高压炉罐的时候,一声巨响,“呯”,令人掩耳,这还用吆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