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 年10 月,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中华各族人民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中华民族的六十年来,艰苦卓绝的奋斗,国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农业飞跃发展;武夷茶业伴随着国家工农业建设,呈现持续发展,蒸蒸日上。
建国后,武夷岩茶驰名世界,其中尤以山中大红袍一茶,脍炙人口,被称为“岩茶之王”,名扬海内外“福建之茶以武夷产者,声名最著,昔时充为贡品,大红袍为佛茶神品,今亦以品质优异,脍炙人口。盖武夷不独以山水胜天下,尤以茶品之奇而负盛名者也”(吴觉农《整理武夷茶区计划书》) 。
大红袍茶树生长在离天心岩之四里的九龙窠,明清以来长期为天心禅寺产权所有。建国初期,中央政府实行农民阶级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武夷大红袍以寺院茶向国有制发展。经过60 年的科学发展,无性繁殖,移植成功,大面积的推广,今成为武夷山当家品种,驰名世界大红袍名茶。
大红袍脱胎于武夷茶
大红袍者、武夷岩茶名丛也。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品具泉冽花香之胜的岩骨花香的“岩韵”。
大红袍始于何时,有的说始于明末有三四百年,有的说清朝道光年间,有的说有石刻时(1927) ,就是大红袍出现之时,岩茶专家姚月明说:“大红袍为五大名茶之首,但出现却最迟(约在19 世纪末) ,有后来者居上之说”。(姚月明《武夷岩茶论文集》) 传说纷纭,无从查证,没有定论。从大红袍发展轨迹来观,应是新中国成立之时,与共和国现代化生产建设同步发展。
明永乐十七年(1419) 曾赍送朝廷敕封天心庵为“永乐禅寺”诏书的胡滢,后来奉旨南巡江浙、湖广诸府时,再次入武夷山,夜宿天心禅寺,品饮天心寺院茶时,写下《夜宿天心寺》一诗曰:“云浮山际掩禅院,月倘天心透客居;幽境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这是最早出现“红袍”的茶诗。
作者描述夜宿天心寺,品红袍时的情景,可见当时天心禅寺的寺院茶就已经冠上“红袍”之名,大红袍顺世隐居在寺院茶群体中,此为武夷炒青散茶,尚不属青茶类,这是大红袍茶名最早见于诗词文字。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5) 武夷名僧的《武夷茶歌》云:“景泰年间茶久荒,嗣后岩茶亦渐生。”说明武夷岩茶的做青法已经形成。“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时候天气,鼎中笼上炉火红,心闲手敏工夫细。”叙述了武夷岩茶栽培,采制的工艺。但他还是“看天做青,看青做青”的保守思想,但告诉了“心闲手敏工夫细”的传承工艺。但是,成品大红袍茶控制在寺庙方丈手里,市面上根本没有销售。但《武夷茶诗》已传递了武夷岩茶的做青工艺。
清朝道光年间,著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百科全书,在《一斑录·杂述》(1893) 卷四里说“ ⋯⋯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按十五世纪天心禅寺出现“红袍”,只限于寺院茶,到十九世纪中清初,已经形成名茶,正值武夷岩茶黄金时代,闻名于海内外。《一斑录》是大红袍创制有据可查第一手资料,但在十八世纪初创制青茶(乌龙茶) 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