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国农夫吧 关注:40贴子:349
  • 6回复贴,共1

寒门不难出贵子,养儿莫要聪明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寒门不难出贵子,养儿莫要聪明教
苏东坡有一首诗《洗儿》:人皆养子王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能聪明过人,愿望是很好的。
不过,现代人心中的聪明,却不是真正的聪明。
耳听为聪,目视为明。聪明,就是会听会看。
聪明人,也就是会听会看的人。
那么,是看什么?听什么呢?
古代的帝王都要带旒冠,这个旒冠前面是垂着的十二贯旒珠,两边是两贯充耳珠。
前面的是用来遮眼睛,两边的是用来堵耳朵。
以便于看到的少,听到的少。不使心杂乱。
也就是说,帝王不是需要看得多,听得多。而是要看少听少,不需要过多的东西,使心为一。
听该听的,看该看的。不该听的不听,不需听的不听,不该看的不看,不需看的不看。
这是真正的聪明。
聪明呢,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而是无需知道太多,静心守一就可以了。
知道了太多,就不能静心,心杂乱了,就会出现太多的混乱,欲望会越来越大,人生也会越来越难。
专心精一的去做事情,反而会超越普通,做到臻至。
苏东坡是专心的人,他的成就一般人比不上,已经是那种静心的人了,可他还是在晚年体悟到自己太聪明,导致人生多波折。再希望自己的子孙要愚鲁一些,愚鲁到极致,才能平安一生,公卿一生。
会有朋友说,愚鲁的人能够做到公卿么?公卿是愚鲁的么?
是的。


IP属地:山东1楼2019-04-15 13:51回复
    聪明的问题上面说了,少听少视,只做静心守一就是真聪明。
    下面,说一说愚鲁。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愚鲁。
    禺心为愚。鱼池为鲁。
    禺,代表生长过程,在初为生长,是遵守天气和生长规律的。有些字义解释为是一种动物,这是狭义的。
    用心去遵守事物生长的规律,就是愚。鱼在水中生活,也需要遵守自己的规律,一旦脱离,就会死亡,这是鲁。
    愚鲁的意思就很明白了,遵守规律。
    但是遵守事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个比较煎熬的过程,因为太慢嘛。
    人都喜欢快点达到自己的目标。
    慢慢吞吞的去等待发展,这种形式和人性有违背,慢慢地等待就让人感觉太傻嘛。愚鲁就成了傻子的代词了。
    人也就不愿意愚鲁了。
    周朝分封建储时,有个鲁国,是周公的封号。看得出,在那个时代人们心中,鲁这个字还是受到尊崇的。
    愚鲁为傻子这个概念很明显是在后周时期形成的。所以这也是我一直说中国文化在后周时期出现了大扭转的原因。


    IP属地:山东2楼2019-04-15 13:51
    回复
      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现在。
      让现代人感觉愚鲁的孩子是没有出息的。一心想要将孩子培养成不愚鲁的人。
      甚至,聪明就成了刁滑的代意了。
      而大道是不管你的,只是根据自己的规律来做事,不管你刁不刁滑。
      而现代人养孩子,多以不吃亏,占便宜为聪明,把孩子养育成刁滑的人,总感觉这样的孩子将来会有出息。
      而从相上来看,刁滑的人面相多薄寡,福气薄寡。
      未曾见过面相薄寡的人能够一生荣华富贵的,也未曾见过刁滑的人荣华富贵的。
      相由心生,气韵上面,谁无法掩盖。
      刁滑的人,一生爱占上风,好重利,故此容易得到小便宜。重利失德,却容易丢掉大德。大德,是富贵之源。
      天地的规律是如此,惜利者失利,守德者近道。因为,天不重利而遵循自己的规律,你不根据她的方法来,她怎么会爱护你呢?
      认清了这些规律,就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有发展过程的,要根据这个过程来安排自己的作为,这样才会得到运行规律的庇佑。也就是取得富贵的方法。
      而如果为了取得富贵而这样去做的话,人的自我不能更改,也是不能享有富贵的。
      在身边也能看到不少这样的人,重利寡德,只考虑自我得失,这样的人是很难有大作为的。
      有人说,我感觉那个谁谁谁对我一点很薄寡,感觉品德太差,却总能够做得很好,赚了很多钱。
      其实,这是你看到了一点表象而已。这样的人,你感觉对你不好,却有一颗德善的心。
      对你好的未必是好人,对你差的也未必是坏人。只要他的心灵作为和天地对应起来,就会得到他应该的结果。
      你总喜欢从自己来看问题,不就只是个聪明人而远离规律的人么?你疑惑的不该是别人如何,而应该问问自己如何?你心如何?


      IP属地:山东3楼2019-04-15 13:52
      回复
        陈胜吴广说过一句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告诉大家,是的。王侯将相不是人人可以作的。
        能够作王侯将相的人,首先要有一颗愚鲁的心,也就是不干扰事物运行规律的心,一颗能够照顾普天下所有的心。这颗心,可以称为仁德。
        没有这颗心,就成不了王侯将相。即使短暂得到,也会极快的失去。陈胜正是如此,他一生的作为,只是天地的工具而已。
        当人人都变得急功近利,忘记天地大德时候,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充满戾气。
        我们的唐虞夏商周之所以能够延续那么长时间,和当时的管理者的仁德有关系。
        而我们的秦汉之后的王朝没有出现几百年上千年的延续,也和德行不足有极大关系。
        百姓的生老病死,灾荒恐祸,也和德行有极大的关系。
        一般来说,大德行的人,会更替德行不足的人。除非天地需要人间变化。
        知道了这个道理,也就能知道,培养孩子是个极其慎重的事情。
        培养好了,就能延续几代荣华富贵,如果代代恪守德行,代代不衰。
        同理,培养不好,家族多灾,子孙难安,更改的方法就是改善心性,规矩德行,不要聪明,只要愚鲁仁善。
        德行大者,当时建功。德行小者,徐徐建功。


        IP属地:山东4楼2019-04-15 13:52
        回复
          现在的人喜欢高谈阔论,好为人师,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人嘛,总有自己思想的,有思想才能称为万物之灵嘛,只是太多时候只展现自己而不能了解别人的好为人师就不太好了。
          原来说过,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内脏构造不同,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内体压力温度的不同而形成的区别,这些区别,也是各种思想出现的缘由。
          很明显我们能感觉到,体内温度较热的人总比别人要狂傲一些,思想比别人多一些,体内太热的人也容易发生狂躁性疾病。体内太寒的人容易产生虚症,极寒的人会有郁症。阴阳均衡的人极少见到。
          热,会产生疾病,寒也会疾病。
          少小时期的寒热,决定了人生性格。长成事情的寒热决定了人生的疾病和寿命。
          而讷言敏行的人,多数在少小时期就形成了。成年之后再去更改,就会经历太多的波折和疾病才能形成。
          我们很少见到一如贯终的人,太多的人是初谨渐鄙,以至于丧身。待人也是如此,陌敬熟鄙,这都是没能好好修养造成的,是不知人形成的。这种形态,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人,很喜欢被别人认同,也很喜欢彰显自我,也喜欢掩盖自我,这都是自私性的表现,也是万物之灵的表现,也是人的屏障,突破了这个屏障,可以赋予大事了。
          一般人做不到,所以凡人多,仙人少。不能突破这个限制,注定一世无功。
          凡人在于自我性的多寡,如果教子孙如此,那就是害了子孙了。即使是教导子孙多善,如果不能识天地运行,人性多我,内心却挣扎迷惑,也只能羡慕他万古流芳,代代荣光。


          IP属地:山东6楼2019-04-15 13:52
          回复
            我在其他的文章里面提过学习国学的第一要点是理解我们的文字,我们文字的本意,而不是后来强行赋予的意思。两层差别很大,理解文字本意,这个很重要。
            除了这一点,再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态度了。
            一个是做人的态度,一个是对待事物的态度。
            做人的态度很重要,敦敏淳厚是一个。讷言敏性是一个。谨慎谦虚是一个。不骄不燥是一个。
            这几点无非就是一个字:中。
            教育的浅薄让我们很难以理解古人的思维和做法了。
            太多的孩子只能从一字一义上来理解古人,导致自身行为出现了巨大的偏差。
            社会传承不分糟粕精华,能够传承数千年的做人道理,没有糟粕,只是做人适合社会的一种尊则。
            扩大一点,古人传承的文化没有糟粕,糟粕是不会传承几千年而不断绝的。
            说到这里,有人会反驳举例说古人缠足等。
            其实,在宋代之前,女人无需缠足,也没有后来如此强烈的贞操观念,男女地位的平等是你想象不到的。
            因为我们古人深深的理解天地就是阴阳相合,天地不可偏缺,只是位置不同而已,男女也是阳阴的一种,所以不存在女人在古代没有地位一说,过去所谓的女人受剥削,也源自多数百姓不懂文化而形成的生活方式,在理解易经大道的人心中,只有男女之别,而没有男女高下之分。因为一些人文化的缺失,才造成了男女有高低。
            自宋代靖康之辱和元代一系列问题出现后,汉人女子备受耻辱,贞操观念才被社会重视起来,形成一种尊则。这是当时的社会普遍共识,不是哪个人提倡起来的。这些尊则背后就形成了一系列形式,包括缠足等现象。这在当时来讲,是对女子的一种保护。
            贞洁,守一而终,也是保持我们血统纯正的一种形式。虽然看起来有点残酷,但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我们汉人在几千年的培育下,血统是很重要的,是智慧的代表。
            血统的混杂,会直接拉低后人的思维智商,产生民族大倒退。这个观点可以通过理解人体内脏变化的传承来认知。
            还有人会举殉葬的例子。我在其他篇章也谈过这个问题。其实,殉葬的问题一直都被士人诟病的。圣贤有言: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举例说,一个帝王死去后,有很多愿意追随他的人愿意陪葬,这也是殉葬的主流。而帝王生前的一些随人妻妾,很多时候是无法让别人接受成为自身的随人的,这也是一个原因。在后来的时段,一直都存在激烈反对的声音,从唐宋时代,就基本不再出现,直至在明代被完全废除。
            当然,人殉的事情也仅限于一些帝王,普通人做不到也不会去做,多数就使用假俑代替了。这些事情,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不要简单来看。
            举上面的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中华文化的精深是和天地的运转相关联的,不是浅薄到非黑即白。也是想让大家知道,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东西,没有糟粕,糟粕传不下来。
            只要自信耐心的去学习吸收就好了。学会了就拿来付诸到生活中去使用。
            而在生活中,不要过分的去扭曲这些文化,不要过分的去根据自己的想法单纯去解读。多学多知,学以致用。
            学不通而去随意解读,害了自己也害了读者后来人。


            IP属地:山东7楼2019-04-15 13:53
            回复
              做人是个很严肃的事情。
              教育是个长远的事情。
              心有所发,教育就是为了改变心念。
              教育可以改变人生。教育可以改变心性。教育可以改变体质。可教近贤,不教近兽,有教无类。
              在今天整体教育出现偏颇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才是未来人生的出路,正教百年,必出贤士。
              先知做人,后知做事。先诚意正心,然后才能格物执事。孔子指教,代代可用,万世不黜。
              不要拿润公批判孔子来做借口,润公也是在多重修炼之下才达到境界。诸君只知批孔,却不知批孔非批孔,而是批人心,是批你自己非孔,是批你自己近兽远人。孔子不奴,君自奴。润公知你,你不知润公。


              IP属地:山东8楼2019-04-15 1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