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严重患者会对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明显影响。了解其发病机制并提高其诊断水平对指导该病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面进行阐述, 以期为临床诊疗该病提供参考。
1,炎症反应。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是其边缘区域形成以新血管生成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组织。局部慢性退行性变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由髓核组织成分化学刺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或继发于椎间盘组织的免疫反应性炎症,被认为与肉芽 - 炎症反应有关。
2,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主要以间接外力损伤为主,常见以下几种情况。A,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腰椎压缩性骨折。B, 运动中的突然性损伤 常发生于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竞技中。 C,姿势不正确导致的损伤 常发生于日常工作和劳动中。慢性损伤 D, 慢性损伤也称劳损,常与职业密切相关。特殊职业人群如汽车司机、搬运工、长期伏案工作者等,由于职 业的关系而需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工作姿势和体位,使腰部肌肉 韧带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会加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引起腰 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的过度牵拉,造成局部缺血、充血、水肿、出现炎症反应等,最终使椎间盘变性膨出而发病。
此外,腰部急性损伤、腰椎骨折等常合并椎间盘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虽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部分患者伴有急性损伤后遗症,椎间盘不能完全复原而成为日后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祸根”。
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无菌性炎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炎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消除炎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目标。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以
L4 ~ 5 椎间盘最为多见,占 58% ~ 62% ; L5 ~ S1 次之,占 38%
~ 44% ,极少部分发生于 L3 ~ 4 以上的椎间盘,2 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者占 5% ~ 10% 。L5 ~ S1 椎间盘是整个脊柱最下边的 2 个椎间盘,是全身应力最集中的部位,承受的压力最大。腰椎活动度较大,脊柱做各种方向活动时对下位椎间盘,尤其是纤维环的牵拉力最大。因为骶椎是固定的而不参与脊柱活动,脊柱活动时骶椎不产生相应的协调缓冲动作,脊柱上位各节段的活动最终均集中在最下方的 2 个活动节上。因此,L4 ~ 5 椎间盘损伤的机会最多。
2,腰痛的特点 腰痛一般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发症状,可出现在劳动、激烈运动、扭挫伤等明显的外伤之后,也可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较长时间的慢性腰痛病史,并在此基础上疼痛突然加重或逐渐加重。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也可出现痉挛性剧痛。95% 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初起时范围较为弥散,腰部有局限性压痛、叩击痛或放射痛,但很快集中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并向下肢放散; 部分患者同时出现腰腿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单纯腰痛或单纯下肢痛。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喷嚏、排便等疼痛加重; 平卧休息时疼痛减轻。下肢放射痛多为单侧,仅极少数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行走、久坐可导致疼痛加重,卧床休息疼痛减轻或消失。
3,下肢放射痛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腰痛一段时间之后, 部分患者与腰痛同时出现肢放射痛的原因 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较腰痛更为严重而持久的下肢放射痛? 这是因为仅表现为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髓核尚未压迫神 经根,腰痛是后纵韧带的刺激症状。当突出物穿破后纵韧带挤 压或炎症刺激邻近的神经根时,下肢放射痛便开始了。腰椎间 盘突出症的好发部位是 L4 ~ 5 和 L5 ~ S1 椎间盘,L4 ~ 5 椎间盘突出挤压 L5 神经根,而坐骨神经由 L4 ~ 5 和 S1 ~ 3 神经共同组成。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下肢放射痛主要是坐骨神经 痛。
3, 肢体麻木感 多与下肢放射痛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 5% ,主要由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导致,麻木范围与受累神经根支配范围相一致。
4,间歇性跛行 表现为明显的跛行,且跛行随着行走距离的延长而加重,经短时间的停留或蹲、坐休息而减轻,循环往复。其产生原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同时继发腰椎管狭窄有关,约 1 /4 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际有椎管狭窄情况。
5,下肢肌肉萎缩 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肌肉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
1,腱反射改变 表现为反射不对称,多为患侧腱反射减弱,有定位意义。伸肌肌力下降由 L4 ~ 5 神经根受损导致,跟腱反射减弱由腰骶神经根受损导致。
2,屈颈试验阳性 患者平卧做屈颈动作,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为阳性。其机制是,屈颈时硬脊膜随之向上移位,导致与突出物接触的脊神经根受到牵拉而出现放射痛。
3,直腿高抬试验阳性 直腿高抬 < 70°为阳性,足背过伸试验只牵拉坐骨神经干而不牵拉腰部的软组织,加上坐骨神经行程压痛体征,三者均为阳性说明坐骨神经受损。
影像学检查
腰椎平片 早期可无特殊发现,后期可见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刺形成,或脱出髓核钙化。
2,CT 扫描部分医院已将 CT 扫描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其对椎管狭窄、小关节肥厚、侧隐窝狭窄等有较高的诊断价 值。
3,MRI 检查 可获得三维影像,对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但由于其价格较贵,目前尚难以普及。
4,椎管造影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腰腿痛病史、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平卧时缓解、腰部压痛点、下肢麻木区、腱反射改变、直腿高抬试验阳性、坐骨神经干压痛等临床表现,不难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手术治疗前需进行椎管造影、CT 或 MRI 检查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还需与常见的腰背痛疾病相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 约 1 /4 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伴有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有: ( 1) 间歇性跛行: 由于走路挺腰时使椎管径变小,马尾受压缺血,下肢疼痛与麻木加 重,蹲下稍事休息后症状缓解,但此类患者骑自行车很远也不 会有症状加重的情况。( 2) 主客观矛盾: 症状重而体征缺乏, 患者有比较严重的根性痛症状,但各项临床常规检查常为阴 性。诊断困难时可通过椎管造影、CT 或 MRI 检查明确诊断。
腰椎增生性脊柱炎 ( 1) 多为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者; ( 2) 疼痛以腰痛为主,无下肢放射痛; ( 3) 腰椎 X 线平片可见典型的退行性变; ( 3) 临床检查未见坐骨神经损害改变。
1,炎症反应。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主要组织学特征是其边缘区域形成以新血管生成和巨噬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组织。局部慢性退行性变引起的无菌性炎症,由髓核组织成分化学刺激引起的化学性炎症或继发于椎间盘组织的免疫反应性炎症,被认为与肉芽 - 炎症反应有关。
2,急性损伤。 急性损伤主要以间接外力损伤为主,常见以下几种情况。A,急性腰扭伤、腰椎小关节功能紊乱、腰椎压缩性骨折。B, 运动中的突然性损伤 常发生于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竞技中。 C,姿势不正确导致的损伤 常发生于日常工作和劳动中。慢性损伤 D, 慢性损伤也称劳损,常与职业密切相关。特殊职业人群如汽车司机、搬运工、长期伏案工作者等,由于职 业的关系而需长时间保持一定的工作姿势和体位,使腰部肌肉 韧带长期处于高张力状态,会加重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引起腰 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的过度牵拉,造成局部缺血、充血、水肿、出现炎症反应等,最终使椎间盘变性膨出而发病。
此外,腰部急性损伤、腰椎骨折等常合并椎间盘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虽经治疗后大多数患者可以痊愈,但部分患者伴有急性损伤后遗症,椎间盘不能完全复原而成为日后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的 “祸根”。
椎间盘突出引起的无菌性炎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无菌性炎症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炎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消除炎症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目标。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
1. 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 腰椎间盘突出的好发部位以
L4 ~ 5 椎间盘最为多见,占 58% ~ 62% ; L5 ~ S1 次之,占 38%
~ 44% ,极少部分发生于 L3 ~ 4 以上的椎间盘,2 个椎间盘同时发病者占 5% ~ 10% 。L5 ~ S1 椎间盘是整个脊柱最下边的 2 个椎间盘,是全身应力最集中的部位,承受的压力最大。腰椎活动度较大,脊柱做各种方向活动时对下位椎间盘,尤其是纤维环的牵拉力最大。因为骶椎是固定的而不参与脊柱活动,脊柱活动时骶椎不产生相应的协调缓冲动作,脊柱上位各节段的活动最终均集中在最下方的 2 个活动节上。因此,L4 ~ 5 椎间盘损伤的机会最多。
2,腰痛的特点 腰痛一般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发症状,可出现在劳动、激烈运动、扭挫伤等明显的外伤之后,也可以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常有较长时间的慢性腰痛病史,并在此基础上疼痛突然加重或逐渐加重。疼痛性质多为持续性钝痛,也可出现痉挛性剧痛。95% 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初起时范围较为弥散,腰部有局限性压痛、叩击痛或放射痛,但很快集中在下腰部或腰骶部,并向下肢放散; 部分患者同时出现腰腿痛,个别患者表现为单纯腰痛或单纯下肢痛。腹压增加时,如咳嗽、喷嚏、排便等疼痛加重; 平卧休息时疼痛减轻。下肢放射痛多为单侧,仅极少数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行走、久坐可导致疼痛加重,卧床休息疼痛减轻或消失。
3,下肢放射痛的特点 一般出现在腰痛一段时间之后, 部分患者与腰痛同时出现肢放射痛的原因 为什么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痛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较腰痛更为严重而持久的下肢放射痛? 这是因为仅表现为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髓核尚未压迫神 经根,腰痛是后纵韧带的刺激症状。当突出物穿破后纵韧带挤 压或炎症刺激邻近的神经根时,下肢放射痛便开始了。腰椎间 盘突出症的好发部位是 L4 ~ 5 和 L5 ~ S1 椎间盘,L4 ~ 5 椎间盘突出挤压 L5 神经根,而坐骨神经由 L4 ~ 5 和 S1 ~ 3 神经共同组成。所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引起的下肢放射痛主要是坐骨神经 痛。
3, 肢体麻木感 多与下肢放射痛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 5% ,主要由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导致,麻木范围与受累神经根支配范围相一致。
4,间歇性跛行 表现为明显的跛行,且跛行随着行走距离的延长而加重,经短时间的停留或蹲、坐休息而减轻,循环往复。其产生原因可能与椎间盘突出同时继发腰椎管狭窄有关,约 1 /4 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际有椎管狭窄情况。
5,下肢肌肉萎缩 病程较长的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肌肉萎缩。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体征
1,腱反射改变 表现为反射不对称,多为患侧腱反射减弱,有定位意义。伸肌肌力下降由 L4 ~ 5 神经根受损导致,跟腱反射减弱由腰骶神经根受损导致。
2,屈颈试验阳性 患者平卧做屈颈动作,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为阳性。其机制是,屈颈时硬脊膜随之向上移位,导致与突出物接触的脊神经根受到牵拉而出现放射痛。
3,直腿高抬试验阳性 直腿高抬 < 70°为阳性,足背过伸试验只牵拉坐骨神经干而不牵拉腰部的软组织,加上坐骨神经行程压痛体征,三者均为阳性说明坐骨神经受损。
影像学检查
腰椎平片 早期可无特殊发现,后期可见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刺形成,或脱出髓核钙化。
2,CT 扫描部分医院已将 CT 扫描作为术前常规检查, 其对椎管狭窄、小关节肥厚、侧隐窝狭窄等有较高的诊断价 值。
3,MRI 检查 可获得三维影像,对椎间盘突出症有很大的诊断价值,但由于其价格较贵,目前尚难以普及。
4,椎管造影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腰腿痛病史、腹压增高时疼痛加剧、平卧时缓解、腰部压痛点、下肢麻木区、腱反射改变、直腿高抬试验阳性、坐骨神经干压痛等临床表现,不难做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手术治疗前需进行椎管造影、CT 或 MRI 检查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还需与常见的腰背痛疾病相鉴别。
腰椎管狭窄症 约 1 /4 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伴有腰椎管狭窄,腰椎管狭窄症的特点有: ( 1) 间歇性跛行: 由于走路挺腰时使椎管径变小,马尾受压缺血,下肢疼痛与麻木加 重,蹲下稍事休息后症状缓解,但此类患者骑自行车很远也不 会有症状加重的情况。( 2) 主客观矛盾: 症状重而体征缺乏, 患者有比较严重的根性痛症状,但各项临床常规检查常为阴 性。诊断困难时可通过椎管造影、CT 或 MRI 检查明确诊断。
腰椎增生性脊柱炎 ( 1) 多为 5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患者; ( 2) 疼痛以腰痛为主,无下肢放射痛; ( 3) 腰椎 X 线平片可见典型的退行性变; ( 3) 临床检查未见坐骨神经损害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