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只有360多口人的僻静村庄,数年之间却培养出大专以上学生62人;一个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群体,却把榆林唯一剧种清涧道情信手拈来,演绎得声艺双全,惟妙惟肖;一个民间频临消亡几近失传的特殊技艺纺线织布,却在全村50岁以上的妇女中得到了传承。这就是位于榆林最南端、平均海拔为650米、地处晋陕峡谷边上的清涧县双庙河乡贺家畔村带给我们的震撼。
文盲难觅踪 自己写春联
重视教育蔚然成风
6月24日,本报“黄河沿岸看发展”采访组来到贺家畔村。我们感受到,这里的村民普遍重视教育,家家户户都以供孩子上大学为荣,甚至相互 “攀比较劲”。村支书白胜利告诉记者,数年来村里共培养出大专以上学历62人。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每年村上都要拿出一笔资金用于奖励,上一本分数线的奖800元,二本奖500元,而且村里供读书从来都没有重男轻女现象,客观上女孩比男孩的数量还多。就连在家务农的村民,都基本上接受过高中教育,要找出一个文盲很难,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自己写春联。
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条件都相对简陋,但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供孩子上学。57岁的村民刘翠琴说,她自己的4个孩子都接受了高中以上的教育,小儿子当时初中毕业不愿意再上学,刘翠琴坚决不答应,她给儿子灌输的理念是,就是打工也要做一个有文化的。53岁的白志锦更是培养了3个上一类大学的孩子,单是白志锦兄弟5个的名字就起的很有文化味,白志诚、白志谆、白志让、白志谦,个个都意蕴深远。像他们家这种情况的村里还有很多。经初步统计,走出该村的人中,有200多名通过读书走上工作岗位,步入工薪阶层的行列。
人人都会唱道情 至今仍存织布机
文化村名不虚传
说起贺家畔村文化的渊源,还很久远,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一直激励着他们,使得重视文化教育代代相传。传说清同治年间,黄河岸边曾出现一具尸体,有人指认是贺家畔村人所为,当时县官断案来到该村,有18个顶戴花翎的贺家畔人前来接待,县官立觉该村定是民风优良,不会有恶行。刘翠琴说,贺家畔村的文化美誉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周边延安、山西境地有很多人慕名到贺家畔结亲,她自己就是从延川县嫁过来的。
道情的兴盛也使得贺家畔村人名声远播,村里随便拉出一个人都能唱两句,田间地头经常回荡着道情悠远绵长的韵律。村民们自豪地说,他们村道情节目受到了周边山西、延安境内人的热烈欢迎。
贺家畔村的文化还表现在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推崇。纺线织布在当今时代民间几乎绝迹,但该村50岁以上的妇女基本上都会操作,村中至今保存着4架织布机,都能正常使用,很多妇女农闲时就纺线、织布,并给年轻人传授。78岁的惠成兰老人从14岁至今一直保持织布的习惯,从未间断,让人不禁想起 “衣衫简朴古风存”这句诗。
良好的村风是贺家畔村人津津乐道的,“我们村左邻右舍无矛盾,村里人热情、善良,从无打架生事现象”,白志锦说,“就连最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人遭诬蔑、批斗或打倒。”村民们还经常互帮互助,和谐共处。淳朴的村风让该村形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
文盲难觅踪 自己写春联
重视教育蔚然成风
6月24日,本报“黄河沿岸看发展”采访组来到贺家畔村。我们感受到,这里的村民普遍重视教育,家家户户都以供孩子上大学为荣,甚至相互 “攀比较劲”。村支书白胜利告诉记者,数年来村里共培养出大专以上学历62人。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每年村上都要拿出一笔资金用于奖励,上一本分数线的奖800元,二本奖500元,而且村里供读书从来都没有重男轻女现象,客观上女孩比男孩的数量还多。就连在家务农的村民,都基本上接受过高中教育,要找出一个文盲很难,到了春节,家家户户都自己写春联。
村里家家户户住的条件都相对简陋,但他们几乎把所有的积蓄都用来供孩子上学。57岁的村民刘翠琴说,她自己的4个孩子都接受了高中以上的教育,小儿子当时初中毕业不愿意再上学,刘翠琴坚决不答应,她给儿子灌输的理念是,就是打工也要做一个有文化的。53岁的白志锦更是培养了3个上一类大学的孩子,单是白志锦兄弟5个的名字就起的很有文化味,白志诚、白志谆、白志让、白志谦,个个都意蕴深远。像他们家这种情况的村里还有很多。经初步统计,走出该村的人中,有200多名通过读书走上工作岗位,步入工薪阶层的行列。
人人都会唱道情 至今仍存织布机
文化村名不虚传
说起贺家畔村文化的渊源,还很久远,村里一直流传着一些故事,这些故事一直激励着他们,使得重视文化教育代代相传。传说清同治年间,黄河岸边曾出现一具尸体,有人指认是贺家畔村人所为,当时县官断案来到该村,有18个顶戴花翎的贺家畔人前来接待,县官立觉该村定是民风优良,不会有恶行。刘翠琴说,贺家畔村的文化美誉在十里八乡都很有名,周边延安、山西境地有很多人慕名到贺家畔结亲,她自己就是从延川县嫁过来的。
道情的兴盛也使得贺家畔村人名声远播,村里随便拉出一个人都能唱两句,田间地头经常回荡着道情悠远绵长的韵律。村民们自豪地说,他们村道情节目受到了周边山西、延安境内人的热烈欢迎。
贺家畔村的文化还表现在他们对传统技艺的推崇。纺线织布在当今时代民间几乎绝迹,但该村50岁以上的妇女基本上都会操作,村中至今保存着4架织布机,都能正常使用,很多妇女农闲时就纺线、织布,并给年轻人传授。78岁的惠成兰老人从14岁至今一直保持织布的习惯,从未间断,让人不禁想起 “衣衫简朴古风存”这句诗。
良好的村风是贺家畔村人津津乐道的,“我们村左邻右舍无矛盾,村里人热情、善良,从无打架生事现象”,白志锦说,“就连最动荡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没有人遭诬蔑、批斗或打倒。”村民们还经常互帮互助,和谐共处。淳朴的村风让该村形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