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色吧 关注:11贴子:56
  • 2回复贴,共1

【写写/正能量】红色大集结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4-09 00:48回复
    一战打出了中俄两个共产主义者集结。经历了一战后的协约国无力扑灭俄国革命,苏俄站稳脚跟,再对中日等国输出革命。战时,中国由于沿海沿江出口企业大量招工,让工人阶级一下子翻番式成长,给国内的共产主义活动创造了环境。共产主义其实是蛮高端的一种思潮,它游荡在机械化生产的进步社会中。战前,民国二年(1913)进口机器465万两,战后,民国八年(1919)进口机器1410万两,价值翻了3倍。十年(1921)进口机器5565万两,其中织造机器2600万两,约占50%。十一年(1922)回落到2668万两,十二到十六年(1923~1927)基本回落到一千数百万两。古中国,制造业字面指制衣业,制的繁体字由上制下衣组成。擅长纺织的江南地区,在旧社会末期继续这种传统,集中大部分的棉纺工厂。战后纺织业翻番式成长,全国纱厂1919年29家,1920年37家,1921年51家,1922年64家,1923年55家,1924年58家,1925年65家,1926年67家,1927年64家。截止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为止,华商纱厂增长最快的时期就是20世纪10年代末至20年代初,这段时间实业的发展,超过了马关条约以来的20年,马关条约放开日资,顺带放开内资,纺织业是一大投资重点。民国初期的运气是真的不错,纵然政治割据,列强一时半会腾不开手。亚洲开化国家借助一战特需大力发展实业,1920年代列强恢复实力,情况急转直下。外需大大减弱,原材料价格回落,一些口岸与内陆原料产地的倒闭潮出现。无产阶级队伍膨胀,便有试图驾驭民气的组织兴起。1921年7月23日,共青团创始人张太雷在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上的演说指出:“自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来,中国的工人也开始觉醒。小规模的罢工在不断发生。我们必须把这些正在成长的运动置于我们的影响之下,不能让他们受黄色工会(即反对罢工、主张缓和劳资关系的工会)的影响。” 战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7月日本共产党成立,1925年12月印度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指出:“欧战停止以后,日本大阪的工厂闭锁者日有所闻。据经济学者的推测,到了三月间,才是失业劳工的生死关头。五口人家收入能应付最低生活费者,百户不过二户。贫富的悬隔,一天甚似一天,大有法兰西大革命以前的样子。(面包问题1919.1.19)” “民本主义的话,在日本很流行,什么民本的军国主义、君主民本主义,闹个不清。卖药的广告,也说民本主义。社会主义流行,就有皇室中心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出现。(混充牌号1919.4.6)” 张太雷指出:“1914年欧洲大战在印度起了大变化。英国工业因为战争都用做制造军用品,又因德国潜艇活动和军事需用英国运输船只大减,英国工业品不能供给印度的市场,于是印度工业以无帝国资本竞争而迅速发展。英国改变政策,1916年允许印度征收3%的棉货进口税以保护印度主要工业。所以印度资产阶级停止反英活动,极力募兵捐款援助英政府。今日印度的工业资本比战前已增加了20倍。据近来的调查,印度近世无产阶级的数量已有九百万,三倍于战前。乡村的一班失业者都跑到城市里找工厂工作做。但同时工业的发展把尚存的手工业打倒了不少。英国想把印度的工业政策改为机械化大生产,又不知道多少农作人离开田地,变为失业的游民。将更增加农民运动的剧烈。(近代印度概况1923.7.1)” 举日印的例子,说明一战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衰弱,导致了红色运动兴起,为普遍现象。日本机器工业比中国发达自不待言。印度1923年九百万无产阶级,规模已经超越同时代民国,当时民国工人也就几百万。所以民国早期的工业水平,东不如岛国,南不如印度,北不如苏俄。革命意志却相当强烈,应该说,能不能闹成革命,不一定是工业规模决定的。一则民国的实体经济比较弱,二则罢工规模不如资本主义发达工业国,远远不如农民瓜分地主资产的斗争规模。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9-04-09 00:48
    回复
      鉴于长江以南地区新思想活跃、产业发达,陈独秀主张搞一国两制:“前年张勋复辟的时候,我曾主张仿奥、匈制度南北分治。那时我的意思,以为中国无论南北,都有一大部分人相信君主政治或大权政治,不妨画定北方几省,让他们去过那叩头请安、打板子的生活。那相信欧、美自由政治的人,可在南方另设自治政府和国会。(为什么要南北分立1919.3)” 但苏俄的列宁式政党也是大权政治。陈独秀似乎本来就不认可列宁式政党。1920准备组党时,由李汉俊起草的党章草案,约六七条,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达到社会革命的手段:劳工专政+生产合作。一开始即与民主共和价值对立。长江以南不仅仅是所谓民主共和价值活跃、社会主义思想也比较活跃。不然陈独秀应该拉共产主义者们去北方。民国初期中国三大产业区:江南地区主打纺织业,武汉主打制铁业,津榆铁路线(河北沿海)主打煤工业。长江以南占了两个。上海产业最发达,占全国产业工人的1/4,带动长江流域,除了长江流域就是华南。北方没什么工业基础。日本还没有建设东北。国共的两种价值,实际上都发起自工业文明。
      早期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驻广州、上海。1923年存在的地方组织: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湖南区执行委员会、武汉区执行委员会、北京区执行委员会、上海区执行委员会、山东地方委员会。都是当时工矿业比较繁荣的地区。
      人事上的流动与物资流动相辅相成,上海在旧社会被誉为东方巴黎,兼具工业城市和消费城市的特性,形成以上海为龙头拉动长江流域的态势。工业中心意味着劳资矛盾多,消费中心意味着新思想交汇。邓中夏指出:“新式工业下(指机械化大生产)的工人可统计的只不过63万名,连不可统计的,充其量亦不过一百万名,数量上看,实在是四万万人口中的少数了。但是,工人在社会上所占的地位,实在比任何群众尤为重要。比方海员一罢工,可以使国内外的交通断绝;铁路一罢工,可以使南北的交通断绝;汉冶萍一罢工,可以使国内日本多数大工厂停业(提供加工工业原料);开滦一罢工,可以使铁路轮船及用户的煤炭蹶竭,洋船都要鳞次栉比的停在秦皇岛,开不出渤海口去;码头工人一罢工,可以使洋货不能登岸;市政工人一罢工,可以使全埠扰乱。所以我们不能因其数量少而轻视之。况且中国资产阶级虽无力发展实业(呼应之前提及的,20年代战争特需失去),外国的资产阶级终会挟其金钱武力来作越俎代庖的事,新式工业下的工人只有日益增多,终归油长成壮大之一日。(录自:论工人运动1923.12.15)” 邓中夏的思想,引入外资、借鸡生蛋发展本土工人阶级,让共产主义者的市场扩大。跟孙中山联俄容共筹备北伐、毛爷爷借侵略战争扩充实力、80年代对外开放倒逼改革,本质逻辑上是一样的。60年代毛爷爷辩证的指出:“侵略当然不好,但不能单看这坏的一面。假如日本不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不会觉醒起来。” 先借鸡生蛋,把基本盘做大,在这个过程中渗透进去,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 号召工人阶级起义掌权。那什么地方便于借鸡生蛋?不是长三就是珠三嘛。
      虽然后来是依靠农民运动取得天下,早期理论的引入,人事的汇流,却是跟工业城市息息相关。工作性质决定了小农经济的组织性比较弱。工人阶级的组织性比较强,现代化生产方式本身就是高度组织化的过程,譬如福特制(一条龙)和泰勒制(标准化)。把工人阶级的组织性引进农村,改造农村,才闹得起革命。革命是农村包围城市、星星包围青天白日没错,但小农经济一盘散沙靠什么组织起来?引进中国的列宁式政党的本质是什么?姑且定义为,农民工业化。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4-09 00: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