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打出了中俄两个共产主义者集结。经历了一战后的协约国无力扑灭俄国革命,苏俄站稳脚跟,再对中日等国输出革命。战时,中国由于沿海沿江出口企业大量招工,让工人阶级一下子翻番式成长,给国内的共产主义活动创造了环境。共产主义其实是蛮高端的一种思潮,它游荡在机械化生产的进步社会中。战前,民国二年(1913)进口机器465万两,战后,民国八年(1919)进口机器1410万两,价值翻了3倍。十年(1921)进口机器5565万两,其中织造机器2600万两,约占50%。十一年(1922)回落到2668万两,十二到十六年(1923~1927)基本回落到一千数百万两。古中国,制造业字面指制衣业,制的繁体字由上制下衣组成。擅长纺织的江南地区,在旧社会末期继续这种传统,集中大部分的棉纺工厂。战后纺织业翻番式成长,全国纱厂1919年29家,1920年37家,1921年51家,1922年64家,1923年55家,1924年58家,1925年65家,1926年67家,1927年64家。截止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为止,华商纱厂增长最快的时期就是20世纪10年代末至20年代初,这段时间实业的发展,超过了马关条约以来的20年,马关条约放开日资,顺带放开内资,纺织业是一大投资重点。民国初期的运气是真的不错,纵然政治割据,列强一时半会腾不开手。亚洲开化国家借助一战特需大力发展实业,1920年代列强恢复实力,情况急转直下。外需大大减弱,原材料价格回落,一些口岸与内陆原料产地的倒闭潮出现。无产阶级队伍膨胀,便有试图驾驭民气的组织兴起。1921年7月23日,共青团创始人张太雷在共产国际第三次大会上的演说指出:“自从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以来,中国的工人也开始觉醒。小规模的罢工在不断发生。我们必须把这些正在成长的运动置于我们的影响之下,不能让他们受黄色工会(即反对罢工、主张缓和劳资关系的工会)的影响。” 战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7月日本共产党成立,1925年12月印度共产党成立。李大钊指出:“欧战停止以后,日本大阪的工厂闭锁者日有所闻。据经济学者的推测,到了三月间,才是失业劳工的生死关头。五口人家收入能应付最低生活费者,百户不过二户。贫富的悬隔,一天甚似一天,大有法兰西大革命以前的样子。(面包问题1919.1.19)” “民本主义的话,在日本很流行,什么民本的军国主义、君主民本主义,闹个不清。卖药的广告,也说民本主义。社会主义流行,就有皇室中心的社会主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出现。(混充牌号1919.4.6)” 张太雷指出:“1914年欧洲大战在印度起了大变化。英国工业因为战争都用做制造军用品,又因德国潜艇活动和军事需用英国运输船只大减,英国工业品不能供给印度的市场,于是印度工业以无帝国资本竞争而迅速发展。英国改变政策,1916年允许印度征收3%的棉货进口税以保护印度主要工业。所以印度资产阶级停止反英活动,极力募兵捐款援助英政府。今日印度的工业资本比战前已增加了20倍。据近来的调查,印度近世无产阶级的数量已有九百万,三倍于战前。乡村的一班失业者都跑到城市里找工厂工作做。但同时工业的发展把尚存的手工业打倒了不少。英国想把印度的工业政策改为机械化大生产,又不知道多少农作人离开田地,变为失业的游民。将更增加农民运动的剧烈。(近代印度概况1923.7.1)” 举日印的例子,说明一战后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衰弱,导致了红色运动兴起,为普遍现象。日本机器工业比中国发达自不待言。印度1923年九百万无产阶级,规模已经超越同时代民国,当时民国工人也就几百万。所以民国早期的工业水平,东不如岛国,南不如印度,北不如苏俄。革命意志却相当强烈,应该说,能不能闹成革命,不一定是工业规模决定的。一则民国的实体经济比较弱,二则罢工规模不如资本主义发达工业国,远远不如农民瓜分地主资产的斗争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