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种不同的阐释:
按程朱理学的说法“格,至也”,“格物”就是接近外物,至于进一步如何操作没有说明。所以就有了后来的王阳明“格竹”,王阳明只说自己格了七日的竹子,也没说自己是怎么格的。有一段原文“因指亭前竹子,令去看”,据此推断,“格物”指的是接近外物观察研究。
王阳明“格竹”失败,就将其归咎于朱熹所解释的“格物”是错误的。他给“格物”新的解释,“格,正也”,“格物”即“正心”的意思,体现了陆王心学哲学意蕴。所谓“正心”,即端正心之本体,明确善恶之来源,落实到实践中就是为善去恶,如其所说“为善去恶是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