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唐初,两地的户口又在隋代的基础上继续大幅增长,其中以冼夫人的故乡为最。《旧唐书·地理志》所注口有“旧领”和天宝年间两项数据。“旧领”系指唐初贞观十四年(640)至十六年的统计数字〔77〕。隋高凉郡,唐析为高、潘、辩、罗、恩、春等六州,有“旧领”户凡53662〔78〕。与大业五年比较,30年间,户口陡增四倍多。这些新增户,除部分为自然增长和外地(主要是中原地区)移入者外,大部分应与俚汉融合,广府人在发育中将俚人成为编户而成。
对此态势,《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三五七,《职方典·高州府部汇考三》载:“自隋唐以后,渐袭华凤。体明之化,论治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79〕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80〕《隋书·南蛮传》也云:“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怀,曰俚,曰僚,曰龟……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足见俚汉融合对广府人的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除粤东之外,俚人基本上都融合到广府人之中。随着广府人分布范围的扩大和确定,语言也大致形成,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其《永嘉行》中云:“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在这个发育阶段,一方面是汉族继续入粤,另一方面则是岭南的土著族群——俚人在与入粤汉族的互动中被汉化。所以唐代广东的户口较隋增加了一倍多,即从隋代的102780户,〔81〕增加到唐代的209584户。〔82〕可见,俚人确实已“列为郡县”,“属于中国”,“同之齐人”〔83〕了。广府人在其形成的道路上即将迈入最后一步。
对此态势,《古今图书集成》卷一三五七,《职方典·高州府部汇考三》载:“自隋唐以后,渐袭华凤。体明之化,论治于兹,椎跣变为冠裳,侏〔79〕化为弦诵,才贤辈出,科甲蝉联,彬彬然埒于中土。”〔80〕《隋书·南蛮传》也云:“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怀,曰俚,曰僚,曰龟……稍属于中国,皆列为郡县,同之齐人,不复详载。”足见俚汉融合对广府人的发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除粤东之外,俚人基本上都融合到广府人之中。随着广府人分布范围的扩大和确定,语言也大致形成,如唐代诗人张籍在其《永嘉行》中云:“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晋语。”
在这个发育阶段,一方面是汉族继续入粤,另一方面则是岭南的土著族群——俚人在与入粤汉族的互动中被汉化。所以唐代广东的户口较隋增加了一倍多,即从隋代的102780户,〔81〕增加到唐代的209584户。〔82〕可见,俚人确实已“列为郡县”,“属于中国”,“同之齐人”〔83〕了。广府人在其形成的道路上即将迈入最后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