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旅游吧 关注:14贴子:26
  • 0回复贴,共1

当地人是休闲,外地人才是旅游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结合全域旅游,先说一下游客和居民。我认同“外地旅游者是第一消费群体”的说法,其次才是当地居民。之所以在此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目前有一种说法甚嚣尘上,在业界大行其道、大有市场,而且已经成为各地大建景区的借口,那就是“旅游开发首先应立足于当地市场”。我有三个理由质疑这一观点:
其一,当地人是一个休闲消费群体,但绝不是旅游消费群体
如果立足于当地,那是休闲,与公园没有区别,但这是有矛盾的,不收费,当地人可以天天来;收费的话,可能就不来了。从全域旅游的角度说,全域旅游也就变成了全域休闲。吃住行游购娱,如果没有了“行”,就没有“旅游”的概念。没有自然与人文的差异化,那不叫旅游,那是当地人自娱自乐。
最近颇为火热的夜间经济是度假旅游的重要方式,但光影秀不是夜间经济的全部。就像每一座城市的母亲河都有光影秀一样,那是当地人自娱自乐的东西。
再举一个例子,杭州西湖首先有一个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市场,然后才是当地人的公园。当然,我们可以有一个更深的理解,这也是当今更高层次的旅游体验的真谛:正因为有了当地人的生活真实形态和休闲活动,西湖的自然、人文与当地人独特的地域性的、风俗化的生活,才统统成了外地人眼中的风景,卞之琳有一首十分隽永的小诗《断章》可以诠释这一逻辑关系,“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对于旅游者,这种差异化的旅游体验更地道、更真切、更有价值。
其二,有些小规模景区可以定位在一个近距离半径之内,这就有了区域旅游的概念,因为对于旅游者已经有了差异化改变,但这已不是当地人的休闲。
做旅游根本就不存在当地市场的问题,如果说有,那是休闲市场,这个市场可以兼顾,但绝不是主要目标。如果非要定位于当地市场,一无有效重游率,二无品牌输出价值,三无持续性收益,四无住宿等过夜延伸性消费。譬如:农家乐、休闲农庄等,归根结底还是要立足于休闲市场,从城里到乡村,这是乡村休闲,同样不构成旅游。尽管可以用文化旅游的手段打造,但市场半径不会太大,即使外地人过来,也是当地人陪同来休闲的。
其三,对于全域旅游,当地居民是重要参与者和休闲者,而不是旅游者,在休闲旅游时代,旅游者在观光之外,还要体验当地生活。
一个旅游区,尤其是旅游小镇、乡村旅游区域,如果没有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就没有了独特的乡俗、乡礼、乡情、乡品、乡事、乡节。表演永远带着假面具,只可观,不可体验;演艺场景永远替代不了生活情境。从这个角度讲,搞旅游开发请不要驱赶原住居民。反过来考虑,因为旅游者的到来,当地人受益,有了就近的就业渠道,有了更高的生产价值,有了更好的生活质量。故而说,全域旅游为了当地居民,没毛病。
全域旅游很大程度上是全域休闲,以本地人休闲为主,涵盖城乡二重空间。如果外地人真的在全域城乡间游走,那是度假,是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概念。第一需求是观光,但以生活体验为日常形态;追逐的是旅游吸引物,但以业态为最终消费目标。


1楼2019-04-01 18:03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