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一)
【龙山文化遗址】王晋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村西300米处,为龙山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约60米。曾出土过蛋壳黑陶器及陶片,有鼎足、口沿,鬲足、口沿和一件较完整的黑陶匜,另外还有石凿、石斧等,具有龙山文化器物的典型特征。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遗址已被生土所覆盖,现已成为 粮田。资料显示,龙山文化发生在距今4350——3950年期间,也就是说,在三、四千年以前,王晋村已经有人居住了。
【南阳湖的传说】但是,村里的老人们都说,王晋村连同南阳、胡台、石坊等村,原本是一片湖洼地带,当时的先人们在湖中驾船行舟渔猎为生。石坊村东边的神仙破口(二十世纪后期一度俗称快活岭)和马廊村西边的坛口,(即光山和马尾山之间的垭口)曾有拤把粗的铁制“链船橛”。由此可以推断,王晋村附近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在四、五千年以上。
【红门寺】在传说中的龙山文化遗址处,早些年曾有一座寺庙,据说香火鼎盛时,到过二三百名和尚。在百多年前,就已经破败了。到我记事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座砖砌的方塔,约三米多高,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
【红土疙瘩】在蜘蛛山后面的山脚下,有一堆红土
疙瘩,约有半间屋大小,通体血红,表面风化疏松,里
面坚硬异常。我小的时候每次经过那里,都可以看到。听老人们说,那个红土疙瘩原先是有神灵的——王晋村的村民,若遇丧亡喜事,或者随人待客,需要杯盘碗盏,只要到红土疙瘩前,点一炷香,磕三个头,口中念叨“俺家明天有点什么事,需要几个盘子几个碗,求您老人家帮忙……”向后走不了三步,回头一看,需要的盘子碗便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第二天使完用完之后,洗刷干净,原数送到红土疙瘩前,同样点一炷香,磕三个头,默默说些感谢的话,走不出三步,那些盘子碗便不见了。下次有事,照常使用。
不知到了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户哪家,向红土疙瘩借用家什之后,起了歹心,扣下了一件。送回的时候,
只见红土疙瘩隐隐然有怒气外露,吓得他抱头鼠窜而回。从此,不管乡亲们怎么哀告,红土疙瘩再也不显灵了。
不难看出,传说带有明显的说教性质。然而诚信为本,忠厚老实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传家之宝。
【三玄】 王晋西坡沟西段,大概现在的马廊新村那个地方,原来住着王晋的几户人家,村里人称那里为“西庄子”。他们大都是穷苦人家,要么村里没有像样的房子,要么是贪图种地方便,在自己的地头地边上搭盖一间半口茅草土房,无可奈何地居住而已。土改前已陆续搬回了村内定居。小时候我与伙伴们去西坡沟拾柴火,曾经看到过几间坍塌后的“屋碴子”,还有已经废弃的石碾、石磨。
迁居最晚的是一位赵家老人,他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赵家老人憨厚老实却又幽默滑稽,生活困苦偏爱苦中找乐,整天笑话不断,故事脱口而出。因为他爱说爱笑,说出话来总是云山雾罩,玄玄乎乎,他在家庭中排行又是老三,所以村里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三玄”。
譬如他跟别人说:“夜儿个(昨天)打豆子(用石磙轧豆棵),轧了三耱(遍)翻了三番,却从豆秸里蹦出来一个兔子,叫我一杈把它捂到雪窝里了。”
有一年除夕夜,赵家老人照例到村里拜年祭祖,上过香,磕过头之后,坐在一旁,装作战栗栗的样子说:“刚才来的时候,路过某某家的高粱地,从里边窜出来一只狼,照着我的头顶扑了过来,叫我抓住狼蛋,转了三遭,打了三捶,又摔在地上踢了三脚,反过来看了看,还是个母狼哩!”
【打狼】 过去的山村,野狼的确很多,三两只饿狼到乱葬岗子上吃死孩子的事经常发生。但据说狼是不吃活人的,遇到在地上躺着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它都要用尾巴扫一扫那“人”的脸,再用嘴拱一拱那“人”的身子,如果那“人”不动弹,没有反应,它就敢下口吃。
据说,狼是不吃活人的,看到有人躺在地上,它就用尾巴扫你的脸,如果你没有反映,它会以为是个死人,就试探着把你吃掉。“三角子坑”西边也是姓赵的一位老人,夜里在小山的鳖盖子上(蜘蛛山头部的一片光石梁,约有几亩地大)看护庄家,似睡非睡之中,觉得脸上有毛茸茸的东西扫过,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狼蹲在跟前,正用尾巴扫他的脸。赵氏老人不慌不忙,抡起右臂,照着狼腚上就是一巴掌,那只狼突然之间受到惊吓,顿时魂飞魄散,窜着薄屎,嗷嗷叫着,向着西南方向的鱼山山顶奔逃而去。
又是赵家的一位老人(王晋村六、七百户人家,姓赵的约占一半,另有百分之四十的户数姓王,所以传说的故事多出自赵、王两家),有一年他在小山后种了一块谷子,长得杆壮叶厚,穗大粒饱,非常喜人。谷子成熟的时候,他在地角上搭了一个又窄又矮,只能容一人爬进爬出的人字形窝棚。一天午后,天降瓢泼大雨,赵家老人正在窝棚里半蹲半坐着观看雨情,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狼,一腚蹲在窝棚门口,耷拉着血红的舌头,哈大哈大地喘着粗气,丝毫没有顾及到身后有人。后来,那雨越下越大,窝棚门上开始漏雨,那只狼便一点一点往后磨蹭,赵氏老人也只好一点一点地往后挪动,眼看退到了窝棚尽头,已经无路可退了,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身边又没有别的武器,只有一张“捚(读作“寨”)镰子”,老人双手举起,运足气力,照着狼的颈肩部劈了下去。那狼受到突然袭击,不知就里,猛地向前一窜,老人双手攥住镰把,顺势一拉,那狼的脊背立刻被划开了一道“彻头彻尾”的血口子,再也顾不得狂风暴雨,哀号着逃向远处。
六月的雨,来得猛,去得也快,不一会工夫,雨过天晴,阳光灿烂。老人约了两三个青年,顺着血迹,一直找到西南方向三里地开外的光山顶上,那只狼已经死在了那里。
【壮汉】 我们中华民族一向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山区的农民更是以身强力壮而著称。因为过去的山村,既无机械,也少见车辆,多数农活,全靠肩挑人抬。因此,不少青年男子,都练成了一副膀大腰圆的好身板。庄西头一位姓王的大爷,早年经常在我们本族的一位祖父家干活。我那祖父家有盘石磨,又高又大,我的两位年轻的伯母要用上全身力气才能勉强推得动。用过石磨的人都知道,磨过一种粮食之后,要把磨的上起儿(层)抬起来,把里边剩余的粮食扫干净,以免下次磨另一种粮食的时候发生混淆,叫做“扫磨底”。因为那盘磨实在太重,两位伯母说什么也抬不动,只好求助于那位姓王的大爷。偏巧那位大爷性格孤僻,生怕别人看不起。如果哪位伯母说:“某某大哥,帮俺把磨起子抬一抬,俺好扫扫磨底。”他只是“哼”一声,久久不见动弹。如果说:“某某大哥,请您把磨起子拿下来,俺好扫扫磨底。”他会高高兴兴且轻而易举地把磨的上起儿搬下来,放在一边,等我伯母把磨底扫完以后,再把那扇二、三百斤的磨起子稳稳当当地放在原处。
村西南角油坊场里有位姓赵的老人,也是力大无穷,一般人用的扁担他嫌不担分量,专门请人用桑木做了一条扁担,又厚又长,外喊能挑三百斤。有一年,从赵家林前(离村内场院约三里地)往家挑谷子。王家大爷对我们那位祖父说:“您去油坊场把赵某某的扁担借来用一下。”凭着祖父的威望和面子,果真借来了。也不知王家大爷捆了多大两捆谷子,也不知赵家的扁担多么粗重,一路上那根扁担两头低垂,一点弹性没有,快到场院边上的时候,王家大爷身子稍微一蹲,顺势把担子从右肩换到左肩,只听“咔嚓”一声,那扁担立时断成了两截。
【老牛护犊 】 村东南角一户姓陶的乡亲,在村南耕地,一只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小牛犊跟在一旁玩耍。忽然,两头牛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瞪着俩眼向三里开外的犁铧山注视,嘴里愤愤地喷着热气。张犁人正在纳闷,扬起鞭子,吆喝一声,打算赶牛继续耕地的时候,那两头牛却突然尾巴挺起,四蹄蹬开,拖着绳索犁杖,直直地向犁铧山奔去。张犁人在后边紧紧追赶,慢慢看出了道道——原来在犁铧山的半山腰上,蹲着一头灰色的野狼,先是冲着小牛犊张望,继而看到两头老牛怒冲冲奔跑过去的时候,方才恋恋不舍地向山顶走去。(据说平常日子,狼总是慢腾腾的走路,不到万分危机,它是不会“跑”的)
【娶媳妇】这里的“娶媳妇”不是结婚嫁人的那个娶媳妇,而是指一种虫蛹,这个“娶”字也不读三声,而要读成一声如“区”之音。“媳妇”二字也要读成轻声。
每到冬春天,在我们家乡山上的石棚下或树栅上,往往会看到一根细线吊着一个花生果大小的东西,近前仔细一看,那东西酷象一个年轻妇女——一身花衣裳,高高的发髻,瘦削的面颊,尖尖的下巴,鲜红的嘴唇,满脸的哀愁。
据老人们讲,这个东西本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小媳妇,嫁了个男人是“草鞋底”,“草鞋底”的正式名堂应该叫千足虫,就是墙角旮旯处有时会看到的那种二三指长,满身是腿,爬得很快的虫子。因为腿多,脚就多,脚多,穿的鞋必然多,它的媳妇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地为它做鞋,总也供不上穿。而“草鞋底”又偏偏性情暴躁,只要媳妇做鞋迟慢,便对其拳打脚踢。它的媳妇苦熬不过,只好收拾打扮一番,找个地方,一死了之。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娶媳妇”。
【石臼】在东胡同石簸箕崖子下面的小河沟边上,曾有一个大石臼,外方边长约80公分,内圆直径约50公分,红色花岗岩材质。老人们说,那个东西叫碓确(音),是人们用来为谷子除去糠皮,或将其他粮食砸成细面的工具,真正使用碾磨的历史并不长。这件古老的器皿不知何时看不见了,也不知何人(杂碎?)弄倒什么地方去了。如果留到现在,那可是一件无价之宝。
【大瓮】大瓮,又叫大缸,陶土烧制而成,一般高约一米,口径一米二三,壁厚一指左右,用手轻拍,嗡嗡作响。在不太远的过去,各家各户都少不了这种储存粮食的器皿。我们家只有两间堂屋,却有三只这样的家什。其中一只人为地砸掉了瓮底,为的是与另一只扣在一起,叫做“对瓮”,中间用黄泥涂抹勾缝,可以有效地防止鼠吃虫咬,还可以较好地隔潮防霉。听母亲说,这三只大瓮,每只能盛七布袋谷子,那时候的布袋装满粮食后,一个强壮男劳力勉强扛得起,应该在一百斤左右,也就是说,每只大瓮至少可以放七百斤粮食。再加上小一点的坛坛罐罐、甏子之类,赶上丰收年景,秋后可以存放两三千斤粮食。
互助合作的中前期,生产比较正常,雨水也比较充足,社员们每年可以从集体分到二三百斤粮食,这些家什多少还有些用处。到了1958年秋后大呼隆吃食堂的时候,家里一粒粮食不准存放,所有的存贮器皿都成了多余。61年撤销食堂,恢复家庭自炊之后,偏又连年歉收,象我们这样的干旱山区,一般每人每年分一二十斤小麦,三五十斤玉米,分户切晒的地瓜干,刚开始倒是不少,交完公余粮便所剩无几,这些大缸、大瓮能发挥三分之一的作用就算不错了。
正好那时候多数家庭都没有橱子、柜子之类的家具,有些人家每到夏天,便用缸、瓮盛放破破烂烂的棉衣棉被,可以算作这些陶制器皿的第二职业吧。
【龙山文化遗址】王晋龙山文化遗址位于村西300米处,为龙山文化遗址,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宽约50米,东西长约60米。曾出土过蛋壳黑陶器及陶片,有鼎足、口沿,鬲足、口沿和一件较完整的黑陶匜,另外还有石凿、石斧等,具有龙山文化器物的典型特征。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遗址已被生土所覆盖,现已成为 粮田。资料显示,龙山文化发生在距今4350——3950年期间,也就是说,在三、四千年以前,王晋村已经有人居住了。
【南阳湖的传说】但是,村里的老人们都说,王晋村连同南阳、胡台、石坊等村,原本是一片湖洼地带,当时的先人们在湖中驾船行舟渔猎为生。石坊村东边的神仙破口(二十世纪后期一度俗称快活岭)和马廊村西边的坛口,(即光山和马尾山之间的垭口)曾有拤把粗的铁制“链船橛”。由此可以推断,王晋村附近有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在四、五千年以上。
【红门寺】在传说中的龙山文化遗址处,早些年曾有一座寺庙,据说香火鼎盛时,到过二三百名和尚。在百多年前,就已经破败了。到我记事的时候,只剩下了一座砖砌的方塔,约三米多高,孤零零的矗立在那里。
【红土疙瘩】在蜘蛛山后面的山脚下,有一堆红土
疙瘩,约有半间屋大小,通体血红,表面风化疏松,里
面坚硬异常。我小的时候每次经过那里,都可以看到。听老人们说,那个红土疙瘩原先是有神灵的——王晋村的村民,若遇丧亡喜事,或者随人待客,需要杯盘碗盏,只要到红土疙瘩前,点一炷香,磕三个头,口中念叨“俺家明天有点什么事,需要几个盘子几个碗,求您老人家帮忙……”向后走不了三步,回头一看,需要的盘子碗便整整齐齐地摆在那里。第二天使完用完之后,洗刷干净,原数送到红土疙瘩前,同样点一炷香,磕三个头,默默说些感谢的话,走不出三步,那些盘子碗便不见了。下次有事,照常使用。
不知到了什么时候,也不知是哪户哪家,向红土疙瘩借用家什之后,起了歹心,扣下了一件。送回的时候,
只见红土疙瘩隐隐然有怒气外露,吓得他抱头鼠窜而回。从此,不管乡亲们怎么哀告,红土疙瘩再也不显灵了。
不难看出,传说带有明显的说教性质。然而诚信为本,忠厚老实的的确确是我们的传家之宝。
【三玄】 王晋西坡沟西段,大概现在的马廊新村那个地方,原来住着王晋的几户人家,村里人称那里为“西庄子”。他们大都是穷苦人家,要么村里没有像样的房子,要么是贪图种地方便,在自己的地头地边上搭盖一间半口茅草土房,无可奈何地居住而已。土改前已陆续搬回了村内定居。小时候我与伙伴们去西坡沟拾柴火,曾经看到过几间坍塌后的“屋碴子”,还有已经废弃的石碾、石磨。
迁居最晚的是一位赵家老人,他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赵家老人憨厚老实却又幽默滑稽,生活困苦偏爱苦中找乐,整天笑话不断,故事脱口而出。因为他爱说爱笑,说出话来总是云山雾罩,玄玄乎乎,他在家庭中排行又是老三,所以村里人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三玄”。
譬如他跟别人说:“夜儿个(昨天)打豆子(用石磙轧豆棵),轧了三耱(遍)翻了三番,却从豆秸里蹦出来一个兔子,叫我一杈把它捂到雪窝里了。”
有一年除夕夜,赵家老人照例到村里拜年祭祖,上过香,磕过头之后,坐在一旁,装作战栗栗的样子说:“刚才来的时候,路过某某家的高粱地,从里边窜出来一只狼,照着我的头顶扑了过来,叫我抓住狼蛋,转了三遭,打了三捶,又摔在地上踢了三脚,反过来看了看,还是个母狼哩!”
【打狼】 过去的山村,野狼的确很多,三两只饿狼到乱葬岗子上吃死孩子的事经常发生。但据说狼是不吃活人的,遇到在地上躺着的“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它都要用尾巴扫一扫那“人”的脸,再用嘴拱一拱那“人”的身子,如果那“人”不动弹,没有反应,它就敢下口吃。
据说,狼是不吃活人的,看到有人躺在地上,它就用尾巴扫你的脸,如果你没有反映,它会以为是个死人,就试探着把你吃掉。“三角子坑”西边也是姓赵的一位老人,夜里在小山的鳖盖子上(蜘蛛山头部的一片光石梁,约有几亩地大)看护庄家,似睡非睡之中,觉得脸上有毛茸茸的东西扫过,睁眼一看,原来是一只狼蹲在跟前,正用尾巴扫他的脸。赵氏老人不慌不忙,抡起右臂,照着狼腚上就是一巴掌,那只狼突然之间受到惊吓,顿时魂飞魄散,窜着薄屎,嗷嗷叫着,向着西南方向的鱼山山顶奔逃而去。
又是赵家的一位老人(王晋村六、七百户人家,姓赵的约占一半,另有百分之四十的户数姓王,所以传说的故事多出自赵、王两家),有一年他在小山后种了一块谷子,长得杆壮叶厚,穗大粒饱,非常喜人。谷子成熟的时候,他在地角上搭了一个又窄又矮,只能容一人爬进爬出的人字形窝棚。一天午后,天降瓢泼大雨,赵家老人正在窝棚里半蹲半坐着观看雨情,忽然从远处跑来一只狼,一腚蹲在窝棚门口,耷拉着血红的舌头,哈大哈大地喘着粗气,丝毫没有顾及到身后有人。后来,那雨越下越大,窝棚门上开始漏雨,那只狼便一点一点往后磨蹭,赵氏老人也只好一点一点地往后挪动,眼看退到了窝棚尽头,已经无路可退了,危险随时都可能发生,身边又没有别的武器,只有一张“捚(读作“寨”)镰子”,老人双手举起,运足气力,照着狼的颈肩部劈了下去。那狼受到突然袭击,不知就里,猛地向前一窜,老人双手攥住镰把,顺势一拉,那狼的脊背立刻被划开了一道“彻头彻尾”的血口子,再也顾不得狂风暴雨,哀号着逃向远处。
六月的雨,来得猛,去得也快,不一会工夫,雨过天晴,阳光灿烂。老人约了两三个青年,顺着血迹,一直找到西南方向三里地开外的光山顶上,那只狼已经死在了那里。
【壮汉】 我们中华民族一向有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山区的农民更是以身强力壮而著称。因为过去的山村,既无机械,也少见车辆,多数农活,全靠肩挑人抬。因此,不少青年男子,都练成了一副膀大腰圆的好身板。庄西头一位姓王的大爷,早年经常在我们本族的一位祖父家干活。我那祖父家有盘石磨,又高又大,我的两位年轻的伯母要用上全身力气才能勉强推得动。用过石磨的人都知道,磨过一种粮食之后,要把磨的上起儿(层)抬起来,把里边剩余的粮食扫干净,以免下次磨另一种粮食的时候发生混淆,叫做“扫磨底”。因为那盘磨实在太重,两位伯母说什么也抬不动,只好求助于那位姓王的大爷。偏巧那位大爷性格孤僻,生怕别人看不起。如果哪位伯母说:“某某大哥,帮俺把磨起子抬一抬,俺好扫扫磨底。”他只是“哼”一声,久久不见动弹。如果说:“某某大哥,请您把磨起子拿下来,俺好扫扫磨底。”他会高高兴兴且轻而易举地把磨的上起儿搬下来,放在一边,等我伯母把磨底扫完以后,再把那扇二、三百斤的磨起子稳稳当当地放在原处。
村西南角油坊场里有位姓赵的老人,也是力大无穷,一般人用的扁担他嫌不担分量,专门请人用桑木做了一条扁担,又厚又长,外喊能挑三百斤。有一年,从赵家林前(离村内场院约三里地)往家挑谷子。王家大爷对我们那位祖父说:“您去油坊场把赵某某的扁担借来用一下。”凭着祖父的威望和面子,果真借来了。也不知王家大爷捆了多大两捆谷子,也不知赵家的扁担多么粗重,一路上那根扁担两头低垂,一点弹性没有,快到场院边上的时候,王家大爷身子稍微一蹲,顺势把担子从右肩换到左肩,只听“咔嚓”一声,那扁担立时断成了两截。
【老牛护犊 】 村东南角一户姓陶的乡亲,在村南耕地,一只出生不到两个月的小牛犊跟在一旁玩耍。忽然,两头牛不约而同地停下了脚步,瞪着俩眼向三里开外的犁铧山注视,嘴里愤愤地喷着热气。张犁人正在纳闷,扬起鞭子,吆喝一声,打算赶牛继续耕地的时候,那两头牛却突然尾巴挺起,四蹄蹬开,拖着绳索犁杖,直直地向犁铧山奔去。张犁人在后边紧紧追赶,慢慢看出了道道——原来在犁铧山的半山腰上,蹲着一头灰色的野狼,先是冲着小牛犊张望,继而看到两头老牛怒冲冲奔跑过去的时候,方才恋恋不舍地向山顶走去。(据说平常日子,狼总是慢腾腾的走路,不到万分危机,它是不会“跑”的)
【娶媳妇】这里的“娶媳妇”不是结婚嫁人的那个娶媳妇,而是指一种虫蛹,这个“娶”字也不读三声,而要读成一声如“区”之音。“媳妇”二字也要读成轻声。
每到冬春天,在我们家乡山上的石棚下或树栅上,往往会看到一根细线吊着一个花生果大小的东西,近前仔细一看,那东西酷象一个年轻妇女——一身花衣裳,高高的发髻,瘦削的面颊,尖尖的下巴,鲜红的嘴唇,满脸的哀愁。
据老人们讲,这个东西本是一名年轻貌美的小媳妇,嫁了个男人是“草鞋底”,“草鞋底”的正式名堂应该叫千足虫,就是墙角旮旯处有时会看到的那种二三指长,满身是腿,爬得很快的虫子。因为腿多,脚就多,脚多,穿的鞋必然多,它的媳妇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地为它做鞋,总也供不上穿。而“草鞋底”又偏偏性情暴躁,只要媳妇做鞋迟慢,便对其拳打脚踢。它的媳妇苦熬不过,只好收拾打扮一番,找个地方,一死了之。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娶媳妇”。
【石臼】在东胡同石簸箕崖子下面的小河沟边上,曾有一个大石臼,外方边长约80公分,内圆直径约50公分,红色花岗岩材质。老人们说,那个东西叫碓确(音),是人们用来为谷子除去糠皮,或将其他粮食砸成细面的工具,真正使用碾磨的历史并不长。这件古老的器皿不知何时看不见了,也不知何人(杂碎?)弄倒什么地方去了。如果留到现在,那可是一件无价之宝。
【大瓮】大瓮,又叫大缸,陶土烧制而成,一般高约一米,口径一米二三,壁厚一指左右,用手轻拍,嗡嗡作响。在不太远的过去,各家各户都少不了这种储存粮食的器皿。我们家只有两间堂屋,却有三只这样的家什。其中一只人为地砸掉了瓮底,为的是与另一只扣在一起,叫做“对瓮”,中间用黄泥涂抹勾缝,可以有效地防止鼠吃虫咬,还可以较好地隔潮防霉。听母亲说,这三只大瓮,每只能盛七布袋谷子,那时候的布袋装满粮食后,一个强壮男劳力勉强扛得起,应该在一百斤左右,也就是说,每只大瓮至少可以放七百斤粮食。再加上小一点的坛坛罐罐、甏子之类,赶上丰收年景,秋后可以存放两三千斤粮食。
互助合作的中前期,生产比较正常,雨水也比较充足,社员们每年可以从集体分到二三百斤粮食,这些家什多少还有些用处。到了1958年秋后大呼隆吃食堂的时候,家里一粒粮食不准存放,所有的存贮器皿都成了多余。61年撤销食堂,恢复家庭自炊之后,偏又连年歉收,象我们这样的干旱山区,一般每人每年分一二十斤小麦,三五十斤玉米,分户切晒的地瓜干,刚开始倒是不少,交完公余粮便所剩无几,这些大缸、大瓮能发挥三分之一的作用就算不错了。
正好那时候多数家庭都没有橱子、柜子之类的家具,有些人家每到夏天,便用缸、瓮盛放破破烂烂的棉衣棉被,可以算作这些陶制器皿的第二职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