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谱书
枣强县张氏族谱序
伊川先生曰:“自古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者,须是明谱系、收宗族、立宗子法,而本不失焉。”如我始祖,旧居山西洪洞县西关椿树胡同大槐树底下,而何由至此?盖自五代晋石氏敬塘父事契丹,遂以十六州献之北方,境土自晋迄元历四百余年俱非中国所有。自明太祖起,扫平北方,封四子棣于燕(即成祖),人烟潇疏、村墟空落,故至永乐元年则择其人民稠密者迁发其地,而吾张氏亦与焉。
我始祖一迁兄弟三人:有才、有亮、有直。
我始祖有才迁于直隶冀州枣强县,在邑西南踞城八裏张家镐村居住;有亮迁于枣强县,在邑南踞城三十余裹张家李详居住;有直迁于山东至今不知所在。
二世祖兄弟四人:(讳)仲宽(行一)、仲德(行二)、仲礼(行三)、仲秀(行四),仲秀乏嗣,全其三支。
长支仲宽居住后街,次支仲德、三支仲礼俱住前街。
祖茔葬于村东北三裏之遥索庐河北头,林地四十亩,屡年扫祭,以分支派。
崇祯十三年遭天火,将家谱焚失。家谱虽失,而幸谱书犹存。八世以上,每世兄弟几人,某讳某氏,不能尽序其昭穆。次支八世祖(讳)邦佐重修家谱。
邦佐之子九世祖(讳)文星(字)秀宿(文痒生)见祖茔前之索庐河直趣茔前始转而东,虑河形行迹靡定或有碍于祖茔,於康熙年间在本县张太爷案下认荒粮四十顷俾得及时修补以垂永久。长支认就学田,次支、三支认就荒粮,现有串票可据,各支家谱有无不等。
我清太祖顺治三年有长支七世祖(讳)一戒、(讳)二全兴心重修本支家谱。
乾隆二十八年有次支十一世祖(讳)正(字)重三重修本支家谱。
有四世祖(讳)怀迁于山东太安府太安县城东,踞城四十裹碾疃庄居住。前者并无音信,只因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有扈家庄十三世孙(讳)肇台(字)振鲁来访始祖至张家镐村,遇正之孙十三世孙(讳)杰(字)超万同胞弟(讳)豪(字)英吾兄弟三人共谈,族众山东共住二十三村,在世者千余丁人矣,将上四世讳氏开清回去重修谱书,临别留谱书一部以通来往,自此(杰豪)将前二支谱书重序。
有七世祖(讳)三字迁于段家宅兴村居住。向者并无悬谱,至此乾隆五十一年邀(豪)同(守安)序出。
有长支二全之玄孙(讳)兴伦(字)崇五同弟(讳)兴隆(字)茂远,又有弟(讳)可久(字)永安等於乾隆四十四年菊月兴心重修本支家谱。
今於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初一日从祖茔祭扫而归、闷坐。静思本村族众,另村各住者亦多,如七裹营、窑上、雨淋召居住者可历数矣,俱系三支。若不共载一谱,日久年深,子复生子,孙复生孙,逾远逾疏,本源泯没,尊卑失次而流为陌路人矣。是以邀束各支尊长商议,应声称佳。於是共序一谱,庶永远不泯矣。
乾隆五十四年岁次己酉乙亥月著
十二世孙(讳)连录(字)纯休沐手书
十三世孙(讳)豪(字)英吾沐手书
第三支总系三世鉴配孟氏。四世 怀
配王氏、周氏、陈氏。迁於泰安州泰安县城东四十裏碾疃庄居住。子五人:宾、朋、信、邦、让。两处具有谱书,以通往来,迄今昭穆不紊,尊卑有序。五世 永贤
盘配赵氏。继臣配赵氏。先雨配邢氏。计时配王氏。配于氏、徐氏。自隆 六世 自府配李氏。 配陈氏。
三讲 东林东明 三沛三益三礼七世三策三让 配赵氏。子二人:其然、勃然。配孟氏。子二人:浩然、开然。配王氏。配张氏。配武氏。
配马氏。子一人:澄然。配张氏、陈氏。配董氏。
八世 澄然
义宏胞侄勇承嗣。惺然配边氏。子二人:智、贞。挺然配邵氏、江氏。子一人:瑞。可全 配邢氏。子一人:文起。迁于枣邑城东北七裏营村居住。渤然行二。配孟氏。子一人:干。其然 行一。配张氏。子二人:钰、山。开然行二。配李氏。子二人:奇祯、奇祥。浩然 行一。字海扬。配荣氏。子二人:奇福、奇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