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122贴子:10,027,460
  • 0回复贴,共1

黛玉之谜(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发的,原文见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3223e80102vpqg.html
黛 玉 之 谜(1)
红楼梦孤证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百花节,也是黛玉的生日,在这个百花竟放的日子,本想写点什么来缅怀黛玉,但又总是觉得无语!这不单因为2011年的百花节我已写过《百花仙子林黛玉》,2013年的百花节又有《起卿沉痼续红丝》,而是始终有一种欲言又止词不达意的感觉。既然不能达意,还不如不说!但令人无法释怀的是,不说又觉得憋闷,思来想去,不知所以。正在百般无计,忽回念一思,自己的《红楼梦》考证在博客上发文已至五年,因某些原因,《黛玉之谜》一直未与读者见面,虽然现在仍不想公之于众,但我不想在黛玉的生日不哼一声━━就像王蒙前辈批评宝黛二玉“在搜检大观园时,反封建的象征如贾宝玉、林黛玉者一声没吭……”(《王蒙的<</SPAN>红楼梦>·讲说本》)“宝玉是连一个屁也不敢放不能放” (《红楼启示录》)━━我虽然不是什么“英雄”“ 象征”之类,确切的说,只是为了自己不在百花节失语,所以今年的百花节我决定用拙文《黛玉之谜》来纪念曹雪芹,并寄怀黛玉。可以这么说,《黛玉之谜》提前与大家见面了。至于是否合宜,让时间去证明吧!
在十二金钗中,黛玉的原型是最复杂而不易确定、概括性最广的一位,在她身上,不但凝聚了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感受,以及对社会形态和意识形态的形态化体验,而且还以黛玉的思想言行直接舒发出曹雪芹在实生活中感触到的社会病态和弊端,因此,通过黛玉流不尽的泪,读者就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曹雪芹的痛苦、挣扎、徬惶、绝望,可以这么说,在人物造型上,黛玉就是曹雪芹思想意识的形态化再现,她的形态化思维同宝玉的写实性生活体验,构成曹雪芹在现实生活中的完整形象。这种概括了社会形态同作者个人生活体验的人物造型,既综合了作者思想文化的认知,也客观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的复杂和严酷,因此,黛玉的原型变幻莫测,游弋不定,她是多个人物和社会形态思想倾向的融合体,要了解她,不但要复原她的原型,更要了解明、清之交两朝的政局变化及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干预和影响。
要复原构造黛玉人物形象的原型,首先要弄清黛玉父母的出处及意义,这是构成黛玉人物形象的基质。第二回介绍林如海点了鹾政,“到任方一月有余”,这里的“一月有余”同后文“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等是一组连贯的暗示性说明,是交待明、清两朝在一六二六丙寅年和一六二七丁卯年在朝政上的人事更替。一六二六年(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努尔哈赤逝,由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于 九月初一继位,改国号天聪。第二年,一六二七年(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三朱由校逝,由朱由校之弟朱由检于八月二十四继位,次年改国号崇祯。皇太极继位在农历的九月初一,而崇祯继位农历是在八月二十四,公历则在十月二日,如果将崇祯的继位日不计农历而只以公历看,再将皇太极的继位日九月初一同崇祯的继位日十月二日放到一起对照,则十月二日比九月初一刚好多一月零一天,即书中所谓“一月有余”。研究《红楼梦》一定要注意这种公历农历相互对照、换算的关系,它是构成整部作品所有关于时间描写的基本方式,忽视了这点,无论怎样计算小说中关于年代的时间问题,都不可能使其连贯通顺而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误差。
“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这里的“四十”不是单指林如海的年龄,而是对“一月有余”所暗示的十月二日的补充性描述,是为了暗示崇祯的继位年月━━一六二七丁卯年十月,卯在地支中序四,同十月的十组成“四十”, “四十”同“一月有余”这两组暗示即崇祯的继位年月。“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则是对前两组时间数字的定位性补叙,是指崇祯一六二七年继位的前一年一六二六年,因为努尔哈赤逝于崇祯继位的前一年,因此说“去岁”。 一六二六是丙寅年,丙和寅在天干和地支中都序三,是谓“三岁”。将努尔哈赤比作儿子,是因为努尔哈赤未反明朝前是明朝的子民。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段关于林家的叙述不是要说某位历史人物的原型是林如海,而是以林家借喻明朝崇祯的继位及崇祯以后明朝的倾覆,“林家支庶不盛”即说的嗣位问题。本来朱由校的皇位应由其子嗣继承,但朱由校没有皇子,所以才由其弟朱由检袭了皇位,而且朱由检还是朱由校唯一的弟弟,所谓“支庶不盛,子孙有限”,实指此也。
明白了介绍林家状况是为了提示要叙述的时代背景,再来看林如海逝日的暗示。
第十二回末贾瑞死后,说林如海“谁知这年冬底,林如海的书信寄来,却为身染重疾,写书特来接林黛玉回去。”到第十四回昭儿从苏州回来,说:“林姑老爷是九月初三巳时没的”,这里的“九月初三”即指壬寅年,是说被郑成功奉为明朝正朔的最后一位皇帝朱由榔的永历皇朝的灭亡。一六六二年一月二十日(农历十二月初一),吴三桂将永历从缅甸擒回(书中的“这年冬底”如海“身染重疾”有二义,此其一。),于六月初一在昆明篦子坡用弓弦将永历帝勒死。一六六二年是壬寅年,壬在天干中序九,寅在地支中序三,即书中的“九月初三”。“巳时”的“巳”在地支中序六,指六月初一永历帝被勒死这天,因中国习俗上每月初一都只说几月,而省约掉初一不说,因此“巳时”指的就是六月初一这天。之所以书中将林如海的逝世具体到时日,是为了定位准确不致弄混,因为明末清初有两个皇帝都逝于壬寅年,除了永历外,康熙也逝于(1722)壬寅年,但康熙逝于十二月(农历十一月),不在“巳时”。从这个例子上即可见出《红楼梦》中的时间描写都不是随意的虚构,而是有特殊意指和含义的。
(未完待续)
李大华 草于 二0一二年八月二十日
二0一三年七月九日 定稿于重庆市南岸区


IP属地:江西1楼2019-03-26 13:0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