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一中国学社吧 关注:31贴子:419

安庆一中2018级国学社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备战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下安庆一中2018级国学社社长孙郑希,国学大赛初赛始毕,翌日布置一国学大赛复赛原题,日日如常,直待复赛开赛之日,以兹备考。


IP属地:安徽1楼2019-03-23 21:56回复
    安庆一中国学社带领社员在中国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初赛中获奖
    从2018年12月1日到2019年3月17日,安庆一中国学社同学在中国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首届中学生国学大赛初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高二十三班孙郑希、孙煜,高二六班夏根衍由于参与过首届全国青少年国学大赛复赛而直接报送;高一五班余佳仪、高一八班王袁、高二十三班江鹏、高二十三班孙骥瑶、高二十三班潘跃洋、高二二班汪进宇等七位同学获得初赛一等奖;高一二班王玖、高一四班陈阳、高一九班李锴锋、高一九班余明健、高一八班余文蔚等十三位同学获得初赛二等奖,其余参赛同学均获得复赛参赛资格!
    热烈祝贺所有获奖同学,热烈祝贺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各位指导老师(然而并没有),热烈祝贺安庆一中国学社在2018级取得新的优异成绩,希望能有所保持,在复赛再创辉煌!





    IP属地:安徽2楼2019-03-23 22:26
    回复
      2025-05-18 09:21:31
      广告
      ok


      IP属地:贵州3楼2019-03-23 22:31
      回复
        这贴吧也略微寒酸了些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9-03-23 23:13
        收起回复
          相关知识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IP属地:安徽6楼2019-03-24 20:35
          回复
            异体字,是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通常通过改变一个字的声符(即声旁)和意符来产生
            多用于形声字 , 泪——涙(换声)覩——睹(换意)徧——遍(换意)
            此题中我们可以看到BD是形声,显然是异体 鲜——鱻也是对鲜这个会意字,其表意的强调
            是同声同义 而谷——穀两个字虽同声,但在意思上完全不同 只是在后来繁化简中并入谷一字
            所以此题选C


            IP属地:安徽7楼2019-03-24 20:51
            收起回复
              2.下列各选项中,哪个“为”的用法与“则芥为之舟”的“为”最为接近( )
              A.为善不积邪?
              B.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为天下笑之,何也?


              IP属地:安徽8楼2019-03-24 20:53
              收起回复
                为之舟这个语法现象被称为双宾语句
                A选项“为”修饰主语,与“善”共同形成定语
                C“为”作动词表凝结
                D“为”表被动语态
                B“为之所”相当于为+名词+名词 为双宾语句 所以选B


                IP属地:安徽9楼2019-03-25 22:27
                回复
                  2025-05-18 09:15:31
                  广告
                  3. “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讨论的重要命题,下列哲学家的说法于此命题无关的是( )
                  A.周敦颐:“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B.程颐:“万物皆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
                  C.朱熹:“本只是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
                  D.王夫之:“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IP属地:安徽10楼2019-03-25 22:28
                  收起回复
                    第三题:理一分殊是宋明理学的重要论题
                    起源于二程,总体概括就是万物起源于一理
                    朱熹的发展就是结合了佛教思想和周敦颐的太极思想
                    首先理一是什么?是最高实体,还是最高原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朱熹提出了一个宇宙论的最高范畴:太极。他通过对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的创造性解释,将太极说成是“理之极至”或“极至之理”,即终极意义上的存在本体,同时也是价值本体,从生命的创造意义上讲,又是终极目的。
                    分殊的涵义是什么呢?分殊是指万物各有不同的理。朱喜说: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决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讲万事万物从根本上讲都拥有同样的理,是由于万事万物所禀受的气的粹驳清浊不同,理在万事万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所以万事万物有不同的理。
                    简单的来说就是万物皆源于理而又从理中表现出不同形式, 而选项中我们可以知道前三个都在强调理与万物的关系
                    而王夫之是朴素辩证唯物主义者,“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是典型的辨证思想,意为思想高度很高的道理体现出细致而超越的认识论,同样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论才使得这个道理有了更高的思想高度, 与理一分殊无关,因此选D


                    IP属地:安徽12楼2019-03-26 23:15
                    回复
                      关于五德终始论: 邹衍说法:黄帝(土)→夏(木)→商(金)→周(火) 传到秦就是(水) 这时采用的是相克论 到了刘邦之后认为自己“北畤待我而起”亦获水德之瑞,于是依然延续水德。
                      张苍认为,秦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与黄帝之前的共工一样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而之前刘邦宣称自己是赤帝子,故而服色仍为黑色,而旗帜为红色 。
                      不过到了汉文帝时期,张苍的理论受到儒生鲁人公孙臣及方士新垣平的挑战。双方就汉朝德性归属展开辨论,结果张苍败下阵。接着又有象征祥瑞的“黄龙”出现,更坚定了汉文帝易服色的决心,并为之改元。但是不久新垣平的弄虚作假事情败露,易服色成了一场闹剧,汉文帝在尴尬中不了了之,龙袍的黄色因之而来
                      到了汉武帝时,太史令司马迁等再次提出变更正朔和服色问题。司马迁等人认为汉朝承继的是秦朝而不是周朝,因此汉在“五德”中应归属于“土德”,因此服色应该尚黄。汉武帝采纳司马迁等人的建议,并令司马迁、壶遂、唐都编定新历法即《太初历》。
                      不过到了西汉末,刘向、刘歆父子二人又弄出个五德相生说。在这个体系里,又否认秦朝作为一个正统朝代,汉朝接续的仍然是周朝,并修改了以前朝代的五德属性。周朝为木德,那么汉朝就火德了。王莽篡汉后正式采纳了此说,而刘秀称帝后因之不变,这就是汉朝亦被称为“炎汉”的原因。
                      五德相克到五德相生 此时原本的五德改为黄帝(土)→夏(金)→商(水)→周(木) 黄帝不变,其他直接从相克关系变成相生,并且依然不承认秦朝的合法性 所以汉直接承周,木生火,为火德
                      所以有汉一朝,水、土、火德皆有
                      之后的五德推论: 汉(火)→魏(土)→晋(金)→隋(水)→唐(木)→宋(火)→金(土)→元(金)→(此时改为相克)明(火)→清(水)→(再次改为相生)民国(木)→共和国(火)


                      IP属地:安徽13楼2019-03-27 21:52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自魏之后,五德终始论逐渐与统治者的关系脱离,统治者很少再去主动规定本朝对应的五德(因为如果五德规定清楚,就会有叛军打着相继的德的旗号威胁统治,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汉代以后对应五德基本为后人附会和推理,没有官方验证


                        IP属地:安徽14楼2019-03-27 22:24
                        回复
                          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王阳明说:“心即理”,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符合本心的就是善,不符合本心的就是恶。所以做圣人的道理不必去向外寻找,只要反过来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求就可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说“无善无恶是心之体”呢?其实,正因为心之本体是判断善恶的标准,所以才说它无善无恶。比如:法律是判断一个人的行为合法还是非法的标准,那么法律本身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呢?我们当然不能说法律是非法的,可我们好像也不能说法律是合法的啊。心之本体也是如此,我们既不能说它是善的,也不能说它是恶的,只能说它无善无恶。当然王阳明有时候也说心之本体至善无恶,因为如果我们依照本心去心事,所作所为都是善的,所以心之本体是至善的。“无善无恶”与“至善无恶”并不矛盾,只是强调了不同的方面,这正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二、有善有恶是意之动虽然心之本体无善无恶,或者说至善无恶,但是我们的意念发动时却既有善念又有恶念。王阳明的弟子王畿曾质疑四句教,他认为既然心之本体是至善的了,那么我们产生的意念也应该和心体一样至善才对。王阳明认为王畿的说法只适合那些上根人,因为上根人一旦领悟到心之本体,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不符合心之本体,至善无恶。但是99.99999%以上的人都做不到这样,因为他们的心中有私欲、杂念。那些出自本心的念头是善的,而那些出自私欲的念头是恶的,所以人的意念一动,就有善念、恶念之分。三、知善知恶是良知人的心体是判别善恶的标准,所以人的意念一动,心体便知道是善念还是恶念。这种觉知能力就是良知,是每个人都有的。因此王阳明批评钱德洪,因为钱德洪认为心之本体有善有恶,那样人就无法觉知善恶了。每个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且这个“知道”不是“知道”1+1=2,不是“知道”地球是圆的,而是“知道”冷,“知道”饿。这两种“知道”有什么区别呢?你知道1+1=2,仅仅是知道一种知识,不会产生任何心理作用。然而你知道冷,就等于你想穿衣服,你知道饿,就等于你想吃饭。而你知道善,等于你会因为做了善事而喜悦,你知道恶,等于你会因为做了恶事而羞愧。哪怕是大奸大恶之人也都有这种良知,只是他们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所以无法真切的知善知恶。就像一面镜子,本可以清楚地映照出一切事物,然而镜子上逐渐沾满灰尘,昏暗不堪,就看不清楚了,只能照出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但镜子还是那面镜子,镜子本身还是明亮的,只是被灰尘遮住了而已。那些大奸大恶之人,并非不知道善恶,只是他们会为自己掩饰,以求心安而已。比如你要问一个惯偷他为什么偷东西,也许他会说是生活所迫,但他绝对不会说是喜欢偷东西。因为他也知道偷东西是一种恶行,所以要为自己掩饰,最后连自己都相信了。四、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人的意念有善有恶,而每个人都知道意念是善是恶,所以修行的方式就很简单了:践行那些善的念头(为善),消除那些恶的念头(去恶)。王阳明说,这种为善去恶的功夫就是格物。为什么说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呢?首先要理解阳明心学中“物”这一概念的含义。王阳明说的物,不是指客观事物,而是指意识的对象,也就是说你想到什么事情,那件事情就是物。你想到孝顺父亲,“孝顺父亲”就是一物,你想到“友爱兄弟”,友爱兄弟就是一物。所以王阳明说“心外无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没有成为你意识的对象,没有进入你的世界,所以不是你的物。王阳明将“格”解释为“正”,格物就是正物,也就是让自己想到的每一“物”符合自己的良知。所以要把那些符合良知的念头付诸实践,即“为善”,将那些不符合良知的念头扼杀在萌芽中,即“去恶”。久而久之,你的恶念会越来越少,心地越来越光明,就像心中的镜子,虽然沾满了灰尘,但是越擦越亮。最后,人心中的私欲全部被去除了,人的本心也就恢复了彻底的光明。所以王阳明在临终时只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IP属地:安徽15楼2019-03-28 21:30
                          回复
                            下列命题中不属于陆九渊思想的是( )
                            A.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B.先立乎其大
                            C.发明本心
                            D.事上磨练
                            下列哲学命题不属于王夫之思想的是( )
                            A.天下惟器 B.性日生日成
                            C.离事无理,离理无势
                            D.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IP属地:安徽16楼2019-03-29 21:49
                            收起回复
                              2025-05-18 09:09:31
                              广告
                              这个周末讲这两题
                              陆九渊是宋明理学之后陆王心学的开创者,王守仁是他之后心学的继任者
                              心学与理学比较大的不同就是它强调主观唯心主义,将理学所推崇的所谓客观存在的理转变为自身主观的良知和心
                              A.收拾精神,自作主宰B.先立乎其大C.发明本心D.事上磨练 四个选项中
                              A:原文:收拾精神 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
                              收拾精神”即把精神收摄向里不要把精神花费在对外部事物包括古人传注的追求上面.“自作主宰”就是不要依傍外在的权威包括圣资贤经典,而要以自己的本心作为判断和实践的准则.
                              简单点说就是别人说的都是狗屁,自己的意思最重要
                              B:先立乎其大者 则其小者弗能夺也
                              就是先把大纲立好,细枝末节就不会出问题了
                              发明本心就不用说了,毕竟是心学开创者
                              事上磨练从字面上就能很好理解 是要到实践中磨练自身 达到良知的实用 与其类似的就是知行合一
                              典型的王阳明思想 所以此题选D


                              IP属地:安徽17楼2019-03-29 2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