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晏坝镇因地制宜开展“巾帼脱贫铸梦工程”试点工作,创新“候鸟式”用工模式,为当地妇女及时提供务工服务,让秦巴妇女绽放别样风采。

新闻897记者智婷从汉滨区晏坝镇中坝村一眼望去,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茶园。村民们正一字排开,在茶园里忙着锄草。看到大妈们锄起来很轻松,她也忍不住拿起锄头尝试了一下。
(现场音)我咋锄不动,把那个草要刮掉,我觉得你锄的比我锄的好,要用点劲呢。
中坝村二组村民李富梅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只能在家务农,自从有了茶叶园区,她就开始到园区务工,除草、采茶、做茶她样样都会。镇上还经常组织家庭妇女进行技能培训,在首届安康富硒茶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录音):
记者:听说你是做茶能手?
村民 李富梅:也不算吧。
记者:听说你参加比赛还得过奖,得的什么奖?
村民 李富梅:得的特等奖。
记者:那说明你做茶做的特别好。
村民 李富梅:也就是慢慢做吧,家庭妇女别的地方也去不了,有这个茶叶园区,现在家庭妇女都有活干,也有钱用,每天有个70、80块钱就满足了。

记者在茶园里数了一下,锄草的20多位村民里有15位都是女性,她们大都和李富梅一样,经常在茶叶园区务工。而这片茶园的主人---安康山川秀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雷虹也是一位女性创业者。雷虹说,现在还不是用工高峰期,到了春茶采摘的时候,每天上劳的村民更多,女性占到了70%左右,园区每年支付的劳务支出将近100万元。

在茶园里,雷虹来回穿梭查看茶叶的长势情况。她告诉记者,自己2015年 7月来到晏坝镇发展茶叶产业,目前已经种植茶叶1680亩,再过几天,部分茶叶就能进行采摘。
安康山川秀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雷虹(录音):陕茶一号进入采摘的将近有200亩,今年收入应该能够达到200万。
据晏坝镇副镇长李锦贤介绍,晏坝镇有12个现代农业园区、15000多亩高效茶园、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建成立茶产业协会、协会党支部、妇女之家,培育了和雷虹一样的9名巾帼脱贫之星带动全镇贫困妇女在产业园区务工。同时,镇上因地制宜,结合脱贫攻坚及晏坝主导产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创新了“候鸟式”用工模式,通过开发企业用工管理网络系统,合理化安排务工人员和用工方式,打通跨行业、跨地域务工渠道。

汉滨区晏坝镇副镇长 李锦贤(录音):通过采用“候鸟式”用工模式,盘活晏坝当地人力资源存量,多渠道解决当地妇女就业问题,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帮助1000多户走不出家门,不能长期外出务工的劳动妇女及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组织60多名能走的出家门贫困妇女到城区月嫂基地、家政服务公司培训,并全部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新闻897记者智婷从汉滨区晏坝镇中坝村一眼望去,满眼都是生机勃勃的茶园。村民们正一字排开,在茶园里忙着锄草。看到大妈们锄起来很轻松,她也忍不住拿起锄头尝试了一下。
(现场音)我咋锄不动,把那个草要刮掉,我觉得你锄的比我锄的好,要用点劲呢。
中坝村二组村民李富梅告诉记者,自己以前只能在家务农,自从有了茶叶园区,她就开始到园区务工,除草、采茶、做茶她样样都会。镇上还经常组织家庭妇女进行技能培训,在首届安康富硒茶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录音):
记者:听说你是做茶能手?
村民 李富梅:也不算吧。
记者:听说你参加比赛还得过奖,得的什么奖?
村民 李富梅:得的特等奖。
记者:那说明你做茶做的特别好。
村民 李富梅:也就是慢慢做吧,家庭妇女别的地方也去不了,有这个茶叶园区,现在家庭妇女都有活干,也有钱用,每天有个70、80块钱就满足了。

记者在茶园里数了一下,锄草的20多位村民里有15位都是女性,她们大都和李富梅一样,经常在茶叶园区务工。而这片茶园的主人---安康山川秀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雷虹也是一位女性创业者。雷虹说,现在还不是用工高峰期,到了春茶采摘的时候,每天上劳的村民更多,女性占到了70%左右,园区每年支付的劳务支出将近100万元。

在茶园里,雷虹来回穿梭查看茶叶的长势情况。她告诉记者,自己2015年 7月来到晏坝镇发展茶叶产业,目前已经种植茶叶1680亩,再过几天,部分茶叶就能进行采摘。
安康山川秀美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 雷虹(录音):陕茶一号进入采摘的将近有200亩,今年收入应该能够达到200万。
据晏坝镇副镇长李锦贤介绍,晏坝镇有12个现代农业园区、15000多亩高效茶园、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组建成立茶产业协会、协会党支部、妇女之家,培育了和雷虹一样的9名巾帼脱贫之星带动全镇贫困妇女在产业园区务工。同时,镇上因地制宜,结合脱贫攻坚及晏坝主导产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创新了“候鸟式”用工模式,通过开发企业用工管理网络系统,合理化安排务工人员和用工方式,打通跨行业、跨地域务工渠道。

汉滨区晏坝镇副镇长 李锦贤(录音):通过采用“候鸟式”用工模式,盘活晏坝当地人力资源存量,多渠道解决当地妇女就业问题,解决企业用工需求,帮助1000多户走不出家门,不能长期外出务工的劳动妇女及贫困家庭增收致富。组织60多名能走的出家门贫困妇女到城区月嫂基地、家政服务公司培训,并全部帮助解决就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