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在加油完毕后脱离,B-17机组被允许将加油软管和牵引钢缆的连接点保持在自己飞机后方350英尺左右的位置,而根据1943年6月18日的飞行报告可知,当牵引钢缆完成脱离后,B-24加油机组只需缓慢向右飞行便能完成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当加油软管在空中自由拖拽时B-24加油机会出现轻微打滑现象,当然这种现象也将在软管被回收完毕以后得到解决。经过一系列测试以后人们认为这套设备具有实用价值,并且整套流程都能由任何一位机械操作能力处于平均水平线的机械师或其他机组成员完成,同时在1943年6月25日出版的报告也提到未来计划采用的的相关改进措施应着重于提升B-24加油机的单位时间输油量从而减少空中加油所需的时间,最后他们同样建议考虑将这种加油方式彻底实用化以便拓展现有的B-17轰炸机部队的作战航程。而根据1943年7月20日留下的报告可知,如果让一架B-17F轰炸机携带6000磅炸弹起飞,那么它能在飞行1344英里以后获得一架B-24D加油机的支援,后者将向它输送1400加仑燃油,由此一来B-17F轰炸机便能继续前往距离起飞地点1900英里外的目标并将在上空保持15分钟的作战时间后返航,但是另一份关于现有空中加油技术的战术价值的分析报告认为这种改装对于轰炸机而言太过复杂,因此并没有任何必要进行全面实装,同时如果轰炸机和加油机在空中加油过程中遭到敌机攻击,那么暴露在外的加油软管将很容易在被击中以后起火并严重危及两者的飞行安全,而空中加油系统的存在也意味着需要两个中队的飞机才能完成以往一个中队的飞机就能完成的任务。
当然除了以上提及的几个因素以外,新式轰炸机的服役及参战也宣告了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计划的终结。1943年6月,首支装备B-29“超级空中堡垒”战略轰炸机的作战部队,即第58轰炸机联队在堪萨斯州的瑟琳娜基地正式组建完毕,这款被寄予厚望的新武器无疑将成为美国陆航的新一代“杀手锏”,其技术先进程度相比于二战时期其他任何一款轰炸机而言都能用“代差”二字来形容。从技术角度来看,B-29轰炸机能在携带20000磅炸弹的情况下拥有4728千米的航程,作战半径为2638千米,在10500米高度可拥有高达612千米/小时的最大平飞速度,携带20000磅炸弹情况下的实用升限为12180米,同时这款轰炸机还拥有诸如机械弹道计算机以及中央火控系统之类的先进设计,可以说B-29轰炸机在当时完全满足了对日战略轰炸的作战需求,何况即使是它也远不是当时美国航空实力的最强代表作品,至少当时美国陆航同样抱有极大期望的“下一代战略轰炸机”——即未来的B-36“和平缔造者”洲际轰炸机项目即将在1943年7月23日获得首批100架生产订单,后者相比当时刚刚服役的B-29轰炸机的技术领先程度甚至都无法用“代差”二字来形容!虽然初出茅庐的B-29部队在参战初期依然需要克服种种困难且从中国境内起飞只能攻击日本九州地区的大部分工业区,但是未来第20航空队将让战火烧至日本本土,让日本侵略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更加先进的B-29轰炸机的服役以及参战成为了美国陆航终结这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中加油项目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1944年出版的一份战术分析报告曾认为这套空中加油系统适合用于为在敌军空中力量薄弱的地区执行任务的侦察机提供支援并建议将测试用的空中加油设备从试验机上面拆除下来,随后该设备将被运至第13航空军并安装至作战飞机上,据信只需一架加油机及一架受油机便能满足该地区的作战需求,当然尽管这份报告探讨了早期空中加油技术实用化的可能性,但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有作战飞机为了执行空中加油任务进行了相应改装。
而军用空中加油技术真正实用化的那天,也不远了。
(第六次空中加油试验的实拍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