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汉滨区晏坝镇,放眼望去青山环绕中茶林郁郁葱葱,青瓦白墙的社区民居炊烟袅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绿水青山因为茶园的兴起逐渐变成了当地群众的金山银山。
而在晏坝镇的众多茶企负责人中,王沁显得与众不同。既年轻,还有传承。1992年出生的王沁,还有一个身份是“陕茶一号”新品种培育者王衍成的女儿。2015年从西安财经学院投资学专业毕业后,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回到家乡接力创业,正式成为晏坝茶企中的一员。2013年,“陕茶一号”到田坝成立苗圃繁育基地的时候,流转的大部分都是烂泥田,有三分之一还是荒地,经过几年辛勤培育,如今的基地已是郁郁葱葱,十分惹眼。
王沁在田坝的300多亩育苗基地,每年出圃种苗一千多万株。一亩地在农民手中种水稻,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用来育苗后,一亩地产出8到10万株,产值能达到四五万元,而这收成的百分之六七十,都以工人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农民。300多亩苗圃繁育基地,高峰期一天用工200多人,常年稳定务工50人。田坝基地有38户在册贫困户,一年田坝基地光为他们发放劳务工资就达到三百余万元。
王沁说:“真正深入农村,才发现茶产业给乡亲们带来的就业和增收是真的改变了当地的状况,虽然我年轻,但也有对于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乡村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不断奋斗,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

而在晏坝镇的众多茶企负责人中,王沁显得与众不同。既年轻,还有传承。1992年出生的王沁,还有一个身份是“陕茶一号”新品种培育者王衍成的女儿。2015年从西安财经学院投资学专业毕业后,她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机会,回到家乡接力创业,正式成为晏坝茶企中的一员。2013年,“陕茶一号”到田坝成立苗圃繁育基地的时候,流转的大部分都是烂泥田,有三分之一还是荒地,经过几年辛勤培育,如今的基地已是郁郁葱葱,十分惹眼。
王沁在田坝的300多亩育苗基地,每年出圃种苗一千多万株。一亩地在农民手中种水稻,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用来育苗后,一亩地产出8到10万株,产值能达到四五万元,而这收成的百分之六七十,都以工人工资的形式发放给农民。300多亩苗圃繁育基地,高峰期一天用工200多人,常年稳定务工50人。田坝基地有38户在册贫困户,一年田坝基地光为他们发放劳务工资就达到三百余万元。
王沁说:“真正深入农村,才发现茶产业给乡亲们带来的就业和增收是真的改变了当地的状况,虽然我年轻,但也有对于家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改变乡村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不断奋斗,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