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砚斋吧 关注:1,843贴子:1,932
  • 29回复贴,共1

脂砚斋应该就是书中的麝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共分个子题目:
(一)脂砚斋不但是批书之人,她还是书内之人(1——4小题)。
(二)麝月即是书内之人,也是书外之人。
(三)脂砚斋是怡红院之人(1——5小题)。
(四)脂砚斋应该就是书中的麝月(1——5小题) 。
本文为推论,并无实证。欢迎理性讨论,欢迎指教。


IP属地:辽宁1楼2019-03-14 10:47回复
    (一)脂砚斋不但是批书之人,她还是书内之人。
    在脂评本《红楼梦》中,脂砚斋在书上写了很多批语。从批语的内容看,她不但知道书中的许多事情,而且还多次透露出,她本人也是书中之人。比如:
    1、第二十二回,薛宝钗过生日,大家看戏;贾母先让宝钗点戏,之后让凤姐点戏,凤姐点了一出《刘二当衣》。脂砚斋在此句后批写道:“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事,今知者寥寥矣,不怨夫?”
    这条批语的意思是说,凤姐点戏时,脂砚斋曾经执笔记事,现在知道这件事的人已经很少了;这不是一件很让人悲伤的事情吗?由此可知,脂砚斋自已承认她是书中的一个人物。
    但也有人认为,脂砚斋的意思是:凤姐点戏这一段文字,是脂砚斋执笔写完的。
    这种说法,显然和书中的内容不符。因为,在这一段文字中,先是宝钗点戏,之后是凤姐点戏,再后是黛玉点戏。其中描述凤姐点戏的情况,仅仅三十二个字。如果脂砚斋代笔写稿,总不至于只写这三十二个字吧。
    再说,若脂砚斋想说点戏这一段文字,是她执笔写的,那她至少应该说:“宝钗生日,脂砚执笔事”或是“宝钗点戏,脂砚执笔事”才对。
    因为这一段书,是写宝钗过生日,贾母为其安排一台戏,让大家轮流点戏的事。并且,第一个点戏之人还是宝钗,脂砚斋无论如何也不能从第二个点戏的人说起。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点戏的三个人之中,只有凤姐不认字。钗、黛点戏是用不着别人代笔的,即便有现成的戏文目录,钗、黛也可以边看边划了。但凤姐却不同,她不识字,戏单上写的戏名凤姐不认得,只能让别人代阅,或是代划。


    IP属地:辽宁2楼2019-03-14 10:48
    回复
      2025-05-15 19:19:54
      广告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批书人之所以对“凤姐点戏,脂砚执笔,今知者寥寥”这件事感到有些“哀怨”,
      是因为:凤姐在书中的“位置”,是太子妃瓜尔佳氏当年的“位置”(可参见本书第二篇﹒二十七),即“最高当权者”的儿媳。也许,四十多年前,太子妃点戏时,是脂砚斋执笔书写了戏名;可如今知道这件事的人,即:知道脂砚斋“显赫身份”的人,已经没有几个人了。所以,批书人才感到“不怨乎?”否则,她又有什么可哀怨的呢?


      IP属地:辽宁3楼2019-03-14 10:49
      收起回复
        2、第二十七回林黛玉的《葬花吟》之后,脂砚斋批写道:“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加批。有客曰‘先生身非宝玉,何能下笔?即字字双圈,批词通仙,料难遂颦儿之意。俟看过玉兄后文再批’。噫唏!阻余者想亦《石头记》来的,故停笔以待”。
        这段话的大意是:有客人说,你又不是书的作者,怎么能够随看随批呢?尽管你的批语字字都很重要,又很精准。料想也难遂林黛玉的心意。等看过贾宝玉的后文再批吧。阻止我的人想必也是从《石头记》中走出来的,所以我就掷笔等待了。
        从这段批语也可看出,脂砚斋本人是“从《石头记》中走出来的”,她应该是书中某一个人的原型;否则,她怎么会问别人“亦《石头记》来的”呢?


        IP属地:辽宁4楼2019-03-14 10:49
        收起回复
          3、第四十八回,书中说香菱曾在梦中作诗,脂砚斋批写道:“一部大书起是梦,……今作诗也是梦;一并‘风月鉴’亦从梦中所有,故‘红楼梦’也。余今批评亦在梦中,特为梦中之人作此一大梦也。脂砚斋。”她的意思是说:一部《红楼梦》就是作者对其“一场梦”的回忆;我现在批写评点这部书,仍然还在这个梦里(当时的情景);并专门为书中的这些人(指书中人),再接着作完这个大梦。她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即:批书人原本就是梦中之人(书中人),现在要通过“批评此书”,继续来做完这个大梦。
          4、第一回中,甄士隐在梦中听见一僧一道对话,当说至绛珠草欲用“一生所有的眼泪”来报答神瑛侍者之恩时,脂砚斋批写道:“余不及一人者,盖全部之主惟二玉二人也”。这条批语的意思是:我在书中的“地位”远不及黛玉,因为这部书,就是为写宝玉和黛玉两个人而作的。这也说明,脂砚斋自认是书中之人,并且,她在贾宝玉心中的位置不及黛玉。


          IP属地:辽宁5楼2019-03-14 10:49
          回复
            (二)麝月既是书中之人,也是书外之人。
            第二十回,麝月自已在怡红院看屋子,恰好宝玉回来并问她说:“你怎么不同他们顽去?”麝月说:“都顽去了,这屋里交给谁呢?那一个又病了。满屋里上头是灯,地下是火。那些老妈妈子们,老天拔地,也该叫他们歇歇,……所以让他们都去罢,我在这里看着。”
            这一段对话之后,畸笏叟批写道:“麝月闲闲无语,令余酸鼻,正所谓对景伤情。”畸笏叟的这条批语,
            其意思是:他批阅这段文字时,麝月就在他的身边。畸笏叟把书里的这段话念给麝月听时,身边的麝月只是“闲闲无语”,什么都没有说,这让畸笏叟有些鼻子发酸。他感觉麝月是在对景伤情。
            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书中的麝月并非“闲闲无语”,而是与贾宝玉说了很多话;麝月一人所说的话,就达百字之多。并且,在此其间,晴雯还曾回来取钱,他们之间也有一些手势和戏语。
            就是说,此时书中的麝月,根本就不是“闲闲无语”,而是喜笑颜开,话语颇多,更没有“对景伤情”。
            所以说,畸笏叟所说“闲闲无语”的麝月,并不是书内的麝月,而是书外的麝月;是畸笏叟批书时,坐在他身边的那个麝月。是她,听畸笏叟读完书中“宝玉和麝月那段对话”之后,才“对景伤情”的。看到书外的麝月“对景伤情”,畸笏叟才有些鼻酸的
            笔者这样分析,是有依据的。因为,畸笏叟批书有个习惯,他喜欢把书外的情景写在批语之中。如在第八回,贾宝玉去梨香院看宝钗,路上遇见吴新登、戴良等人。他们对宝玉说:“前儿在一处看见二爷写的斗方儿,字法越发好了,多早晚儿赏我们几张贴贴。”
            此段文字之后,畸笏叟写到:“余亦受过此骗,今阅至此,赧然一笑。此时有三十年前向余作此语之人在侧,观其形已皓首驼腰矣,乃使彼亦细听此数语,彼则潸然泣下,余亦为之败兴。”
            这条批语,就是把身边人的情景写在了批语之中。所以说,畸笏叟所说“闲闲无语”的麝月,就是指书外的麝月。
            至此,虽然还不能证明,脂砚斋就是麝月。但我们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脂砚斋和麝月都是书中之人,同时两者也都是书外之人;并且,这两个人和畸笏叟的关系都非常密切。
            (三)脂砚斋不仅是书中之人,更是怡红院之人。


            IP属地:辽宁6楼2019-03-14 10:50
            收起回复
              (三)脂砚斋不仅是书中之人,更是怡红院之人。
              1、第二十一回,贾宝玉早晨起床后,还没洗漱便去了潇湘馆,见湘云刚洗了面,翠缕正要去泼残水,“宝玉说道:‘站着,我趁势洗了就完了,省得又过去费事。’说着便走过来,弯腰洗了两把。紫鹃递过香皂去,宝玉道:‘这盆里的就不少,不用搓了。’再洗了两把,便要手巾。”此段话之后,
              脂砚斋写道:“在怡红,何其费事多多”。要注意,在此之前,书中并没有描写过宝玉在怡红院洗面时,是怎样的情形,也没有描述过是如何的费事多多;可脂砚斋怎么就知道“在怡红,何其费事多多”呢?
              批书人在这里说出,说明她深知“怡红细事”。
              2、第二十四回,宝玉从北静王府回来,此时屋内没人,宝玉正想要吃茶,“只得自己拿了碗向茶壶去倒茶”,恰好小红从里间的后门进来,倒了茶给宝玉吃。此时秋纹、碧痕两人正抬水回来,见小红从宝玉房中走出,“二人便都诧异,将水放下,忙进房来东瞧西望。”
              此段后脂砚斋批写道:“四字渐露大丫头素日怡红细事也。”从这句批语可以得知,如果脂砚斋不是怡红院之人,她怎会知道“大丫头素日怡红细事”呢?因为书中之前并没有写过这类事情。
              还有,第二十回,宝玉给麝月篦头,晴雯看见后说:“交杯盏还没吃,倒上头了!”此时脂砚斋批写道:“虽谑语,亦少露怡红细事”。这样的批语足以说明,脂砚斋深知“怡红细事”。书中类似的批语,如“嫡真实事,非妄拟也”(第二回)、“真有是事,真有是事”(第三回)、“真有是事,经过,见过”(第十六回)、“实言,非谬语也”(第二十回)等批语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3、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


              IP属地:辽宁7楼2019-03-14 10:51
              回复
                3、第六十三回,贾宝玉过生日,晚上吃酒时大家都卸了装,还未正式就餐,宝玉便“和芳官两个先划拳,当时芳官满口嚷热。”
                在此句后,脂砚斋写道:“余此时亦太热了,恨不得一冷。既冷时思此热,果然一梦矣”。
                她的意思是说:我当时也感到太热了,恨不得冷一点才好。到了冷的时候再想想那个时侯的热,就像是一场梦啊。这句批语表明,脂砚斋在写这条批语时,生活条件已经不是很好,屋里似乎很冷;想起当初屋里的热,便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这句批语说明,宝玉过生日“寿怡红群芳开夜宴”时,脂砚斋是在场的。而参加此次宴会的非怡红之人,只有宝钗、黛玉、湘云、宝琴、香菱、探春、李纨等七人。
                其中,宝钗、黛玉肯定不是脂砚斋,因为脂砚斋曾有批语说:“回思将余比作钗、颦等,乃一知己,余何幸也”(第二十六回)。
                再者,探春和李纨也不可能是脂砚斋,因为探春最后远嫁,李纨早已嫁夫生子;她们不符合脂砚斋的条件。
                再说,作者也不可能把自已的小妾,设计为贾宝玉的妹妹和嫂子(见下文:脂砚斋为作者之妾)。剩下的就只有湘云、宝琴、香菱三人了。
                通过书中的暗示可知,香菱最后病死(第五回香菱的判词),湘云嫁给了卫若兰(见第二篇十九),宝琴也已许配给梅翰林的儿子为妻(第五十回)。所以,写上述批语者,就不可能是怡红院之外的人了。
                所以说,脂砚斋是怡红院内之人。


                IP属地:辽宁8楼2019-03-14 10:51
                回复
                  2025-05-15 19:13:54
                  广告
                  4、第十九回,袭人从她娘家回来后,对宝玉说:“我母亲教我再耐烦一年,明年他们上来,就赎我出去”。宝玉见如此说,便苦劝袭人留下来,但袭人仍说道:“去定了。”宝玉听后自思道:“谁知这样一个人,这样薄情无义。
                  ”在“去定了”一语之后,脂砚斋批写道:“口气像极”;在“这样薄情无义”一句之后,脂砚斋又写道:“余亦如此见疑”。
                  这两句批语,说明宝玉和袭人说话时,脂砚斋是在现场的;并且她当时也怀疑袭人是个“薄情无义”的人。
                  5、第二十回,李嬷嬷来到怡红院,见袭人在炕上躺着未起来,认为对自已无礼,便骂了起来。之后凤姐来把李嬷嬷带走了。宝玉便劝袭人不要为这些没要紧的事生气。此时袭人冷笑道:“要为这些事生气,这屋里一刻还站不得了。”
                  脂砚斋在袭人这句话的后面写道:“实言,非谬语也。”脂砚斋的意思是说:“袭人的话都是真的,可不是瞎编的啊。”
                  这说明,怡红院平日里,人们勾心斗角的那种氛围,脂砚斋是深知的。如果没有深刻的体会,她怎么会在此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从上述可知,脂砚斋不但是书内之人,而且还是怡红院中之人。那么,这个脂砚斋会是谁呢?
                  (四)脂砚斋应该就是书中的麝月(因本文过长了,此题现发一文。)


                  IP属地:辽宁9楼2019-03-14 10:53
                  回复
                    雨村笑道:“去岁我在金陵,也曾有人荐我到甄府处馆。我进去看其光景,谁知他家那等显贵,却是个富而好礼之家,倒是个难得之馆。但这一个学生,虽是启蒙,却比一个举业的还劳神。说起来更可笑,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又常对跟他的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比那阿弥陀佛,元始天尊的这两个宝号还更尊荣无对的呢!你们这浊口臭舌,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设若失错,便要凿牙穿腮等事。’其暴虐浮躁,顽劣憨痴,种种异常。只一放了学,进去见了那些女儿们,其温厚和平,聪敏文雅,竟又变了一个。因此,他令尊也曾下死笞楚过几次,无奈竟不能改。每打的吃疼不过时,他便‘姐姐’‘妹妹’乱叫起来。后来听得里面女儿们拿他取笑:‘因何打急了只管叫姐妹做甚?莫不是求姐妹去说情讨饶?你岂不愧些!’他回答的最妙。他说:‘急疼之时,只叫‘姐姐’妹妹’字样,或可解疼也未可知,因叫了一声,便果觉不疼了,遂得了秘法:每疼痛之极,便连叫姐妹起来了。’你说可笑不可笑?也因祖母溺爱不明,每因孙辱师责子,因此我就辞了馆出来。如今在这巡盐御史林家做馆了。你看,这等子弟,必不能守祖父之根基,从师长之规谏的。只可惜他家几个姊妹都是少有的。”


                    IP属地:广东11楼2021-07-15 10:04
                    收起回复
                      注意这句(他说:‘必得两个女儿伴着我读书,我方能认得字,心里也明白,不然我自己心里糊涂。’),这两个女儿应该是书里的袭人、麝月的原型(具体可看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由于这两个女子陪伴小主子读书,所以她们是识字的,但显然到不了创作诗词的水平。


                      IP属地:广东12楼2021-07-15 10:09
                      收起回复
                        我也同意脂砚斋肯定是当时记录戏名的人,但是不是怡红院的人,是谁就不一定了。


                        IP属地:黑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3-04-24 15:48
                        收起回复
                          本文共分多个子命题,上面丢个字。


                          IP属地:辽宁14楼2023-04-25 09:3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