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万物是藉着他造的 凡被造的 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圣经 约翰福音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自母子关系的形成——芥川龙之介
这一篇文章 是从我前几篇关于小男孩扯小女孩头发 那里延伸出来的 注意我在讨论小男孩扯女孩头发时 在大人告诉他时 我用的是 喜欢/讨厌 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 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行为 会导致完全不同而相对的概念呢? 当时我要表达的是 概念对一个孩子的意义 概念像魔法一样拯救了那个小男孩 不管他是真的喜欢或者讨厌那个小女孩 至少在他得知自己的情绪时 他有了一些确定的东西 同样也有了一些方案 比如他可以模仿电视中 男人追求女孩子的行为 总之有了很多的办法 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单纯的情绪 不知如何的宣泄 扯头发 更像是一个无序的发泄 这发泄本身其实对小男孩的情绪并没有什么帮助 有时甚至让小男孩更痛苦 把场面搞得更糟糕 那又怎么办呢?小男孩只能加大力度去扯头发 这里与主流的观念好像有些不同 主流是要先确定情绪 现在正好相反 先给出的是概念 喜欢或者讨厌 然后 小男孩再展开新一轮的试探 至少 他需要再增加一些试探来确认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当然大人的教导在这里也有了心理暗示的效果 这种心理暗示 其实就建立在某些猜测上 也可以看成 一种心理分析 值得重视的是 这种所谓的心理分析和暗示 只是让小男孩有了新的观念和下一步的策略 至于对错好像并不重要 或者说也谈不上对错 仿佛对错不过就是语言的游戏而已
在很多 年之前 我曾经非常着迷于西方的星座对个人的性格分析 那时候我很不理解的是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星座分析很在意 这点在网上看的会更直观 他们更习惯于争论这方面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话 他最多是说 这没有必要确信 或者说 有一些人 没有这方面的性格 并不会去争论 那个星座 更热爱自由 哪个星座更认真之类的 总之 这种争论本身就是对星座分析的一种执念 后来我发现这里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在里面 很多人在接触星座时 普通的念头是这种性格分析是否准确 然而他们却没有注意到 文化 信仰 等很多相关的审美信息在给人做着心理暗示 也就是说 当你接触星座分析时 其实并不是他们来算你的性格 而是星座在塑造你的性格 比如某某星座的人 遇事更固执 执着 当然也可以用一些再文化上 更有审美特点的词汇 比如 坚韧 等等 某某星座更热爱自由 也可以说他们性格 不羁和洒脱 要知道 在金庸的武侠梦中 这种不羁与洒脱 才是大侠的标配 逐渐的 我们的星座宝宝 就成了那个扯女孩头发的小男孩 当他了解到自己喜欢或者讨厌那个女孩后 他好像真的了解了自己 就像很多人确认了自己的性格一样 人类文化就是被这样的塑造出来的 难道人真的喜欢这个而 讨厌其他的吗? 那些信仰喝尿疗法的人 对尿也有一种审美上的追求 难道人天生讨厌喝尿吗?或者说人天生喜欢异性?
在所有的对梦的心理分析的案例中 其实我们都是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解读 那些神话 其实有很多都是有相对立的版本 就算没有也无所谓 其实小孩子听故事的时候 有时候在理解时也是相反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长大成人后 回忆那些儿时故事 有些都被他们说反了 就像那个小男孩 我们告诉他喜欢小女孩 或者讨厌小女孩都是无所谓的 因为反正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欢或者讨厌 其实知道也无所谓 人是可以被再塑造的 小男孩会认为自己以前可能想错了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 心理学中 有很多问题被想当然了 比如“自我” 这个概念 好像人真的有什么自我一样 再比如我看过一个心理学家的书上说 人类如果不与异性繁殖 那么人类就灭亡了 他就以这样的理由来证明 人类的异性相爱是自然的 可问题是人类灭亡 就让他灭亡吧 有什么关系 这里只能说人类不想灭亡 所以要依靠繁殖而抵御这种可能性 不能因为这种人类的信仰 而说这是自然的 完全没有道理 同样也可以认为这种欲求 本身就反自然 这都是无所谓的 可以看到 在心理学中有太多这种想当然在里面 导致了一种价值倾向 这种价值倾向 在心理学中非常的普遍 后来我发现 这里可能是因为 大量的研究者是与临床研究有关系 因为 他们需要完成客户的某些需求 同时他们也将这种需求 或者说 倾向 带入到了心理学之中了 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 福柯对权力问题的解释 可见心理学中有太多世俗的权力问题在里面 然而对这些问题却不怎么反思 (好像女权主义者有一些挺喜欢反思这些的)
西方心理学习惯于塑造一个神秘的自我 与世俗伦理相对 形成内心的一种张力 然后将他们认定为自我的规定为原始欲望 显然这种欲望好像并不是被塑造出来的 他们忘记了 他们难道不就是在给大众一个心理暗示吗? 然而世俗伦理 就好像与自我毫无关系一样 其实那个自我与这个世俗伦理 不都是如此这般被审美塑造出来的 小男孩扯头发就是不对 这不符合大众的观念 难道小男孩是以扯小女孩的头发 来掩盖某些真实的自己吗? 难道力比多并不是召唤小男孩去扯小女孩他的头发 或者说小男孩的真正自我 被掩盖了? 被压抑了? 无论是某个人认为他自己好像有了问题需要心理帮助 或者 其他人认为某个人有病 需要治疗 显然是 这其中有些某些的分歧 或者说焦虑 尤其是个人的焦虑 显然是 他自己无法掌控的 他无力控制自己 没有出路 如果说压抑 也不过是 心理学创造出了某些对立 比如 伦理实体与自我 小男孩的喜欢和讨厌 这种焦虑情绪 就证明了 个人只能在极端中徘徊 直倒有人告诉小男孩 你可能是喜欢或者讨厌他 或者自己凭借着某些幸运 在肆意的发泄中 找到自己的出路 有时候 一个心理问题 他需要的不过就是别人帮他拿个主意 他并不在乎到底是喜欢 还是讨厌 当然 一旦我们置身事外 比如作为一个心理医师 应该会选择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吧
小男孩真的喜欢那个小女孩吗? 世俗观念中 所谓的喜欢 真是太简单了 他们将一切的细节都排除掉了 比如大人会告诉小男孩说 你可能是喜欢他吧 这里面会认为 只有小男孩喜欢小女孩才会去扯他的头发 喜欢为什么要去扯头发呢? 从小男孩痛苦的表现中 愤怒 焦虑 无助 绝望中 可以看到 小男孩再寻求某些转变 但是这种内在的审美诉求 对他来说 太神秘了 他只有单纯的焦虑 和发泄 他所寻求的 他自己根本不知道 至少一点可以感受到 他不像再这样了 显然他至少不喜欢 现在的小女孩 这就像很多人要结婚 显然他不喜欢现在的两个人 他们更喜欢结婚后的两个人 人们总是忽视了对 未婚的这种排斥 和厌恶 小男孩 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是他的一切希望 仿佛都寄托在小女孩的身上了 当然我们可以将小女孩比喻为神话中的女神 或者其他的 女孩子是小男孩唯一的希望 所以作为希望的意像 小女孩不就是小男孩所爱 所需要的吗? 但是扯头发的发泄 内心中所需要的 东西 所寻求的改变 才是小男孩真正所需要的 这种无法达成的苦闷 让小男孩绝望 这种绝望 痛苦 焦虑的情绪 不也都转嫁到那个唯一的意像 小女孩身上了吗?这个女神难道不能同时拥有 希望和绝望吗? 拥有美丽与恶毒丑陋吗?
记得无论是本尼迪克特还是伊恩 布鲁玛都记载过 日本男人小时候喜欢肆意的***的头发 也难怪芥川龙之介会写出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自母子关系的形成 这样令我无法忘怀的句子 我现在越来越迷恋于观察小孩子哭泣时那绝望的表情 小家伙真可爱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自母子关系的形成——芥川龙之介
这一篇文章 是从我前几篇关于小男孩扯小女孩头发 那里延伸出来的 注意我在讨论小男孩扯女孩头发时 在大人告诉他时 我用的是 喜欢/讨厌 而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 很奇怪为什么同样的行为 会导致完全不同而相对的概念呢? 当时我要表达的是 概念对一个孩子的意义 概念像魔法一样拯救了那个小男孩 不管他是真的喜欢或者讨厌那个小女孩 至少在他得知自己的情绪时 他有了一些确定的东西 同样也有了一些方案 比如他可以模仿电视中 男人追求女孩子的行为 总之有了很多的办法 不再像以前那样只有单纯的情绪 不知如何的宣泄 扯头发 更像是一个无序的发泄 这发泄本身其实对小男孩的情绪并没有什么帮助 有时甚至让小男孩更痛苦 把场面搞得更糟糕 那又怎么办呢?小男孩只能加大力度去扯头发 这里与主流的观念好像有些不同 主流是要先确定情绪 现在正好相反 先给出的是概念 喜欢或者讨厌 然后 小男孩再展开新一轮的试探 至少 他需要再增加一些试探来确认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当然大人的教导在这里也有了心理暗示的效果 这种心理暗示 其实就建立在某些猜测上 也可以看成 一种心理分析 值得重视的是 这种所谓的心理分析和暗示 只是让小男孩有了新的观念和下一步的策略 至于对错好像并不重要 或者说也谈不上对错 仿佛对错不过就是语言的游戏而已
在很多 年之前 我曾经非常着迷于西方的星座对个人的性格分析 那时候我很不理解的是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星座分析很在意 这点在网上看的会更直观 他们更习惯于争论这方面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这是一种迷信的话 他最多是说 这没有必要确信 或者说 有一些人 没有这方面的性格 并不会去争论 那个星座 更热爱自由 哪个星座更认真之类的 总之 这种争论本身就是对星座分析的一种执念 后来我发现这里有一种强大的心理暗示在里面 很多人在接触星座时 普通的念头是这种性格分析是否准确 然而他们却没有注意到 文化 信仰 等很多相关的审美信息在给人做着心理暗示 也就是说 当你接触星座分析时 其实并不是他们来算你的性格 而是星座在塑造你的性格 比如某某星座的人 遇事更固执 执着 当然也可以用一些再文化上 更有审美特点的词汇 比如 坚韧 等等 某某星座更热爱自由 也可以说他们性格 不羁和洒脱 要知道 在金庸的武侠梦中 这种不羁与洒脱 才是大侠的标配 逐渐的 我们的星座宝宝 就成了那个扯女孩头发的小男孩 当他了解到自己喜欢或者讨厌那个女孩后 他好像真的了解了自己 就像很多人确认了自己的性格一样 人类文化就是被这样的塑造出来的 难道人真的喜欢这个而 讨厌其他的吗? 那些信仰喝尿疗法的人 对尿也有一种审美上的追求 难道人天生讨厌喝尿吗?或者说人天生喜欢异性?
在所有的对梦的心理分析的案例中 其实我们都是可以做完全相反的解读 那些神话 其实有很多都是有相对立的版本 就算没有也无所谓 其实小孩子听故事的时候 有时候在理解时也是相反的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长大成人后 回忆那些儿时故事 有些都被他们说反了 就像那个小男孩 我们告诉他喜欢小女孩 或者讨厌小女孩都是无所谓的 因为反正他也不知道什么是喜欢或者讨厌 其实知道也无所谓 人是可以被再塑造的 小男孩会认为自己以前可能想错了
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 心理学中 有很多问题被想当然了 比如“自我” 这个概念 好像人真的有什么自我一样 再比如我看过一个心理学家的书上说 人类如果不与异性繁殖 那么人类就灭亡了 他就以这样的理由来证明 人类的异性相爱是自然的 可问题是人类灭亡 就让他灭亡吧 有什么关系 这里只能说人类不想灭亡 所以要依靠繁殖而抵御这种可能性 不能因为这种人类的信仰 而说这是自然的 完全没有道理 同样也可以认为这种欲求 本身就反自然 这都是无所谓的 可以看到 在心理学中有太多这种想当然在里面 导致了一种价值倾向 这种价值倾向 在心理学中非常的普遍 后来我发现 这里可能是因为 大量的研究者是与临床研究有关系 因为 他们需要完成客户的某些需求 同时他们也将这种需求 或者说 倾向 带入到了心理学之中了 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参考 福柯对权力问题的解释 可见心理学中有太多世俗的权力问题在里面 然而对这些问题却不怎么反思 (好像女权主义者有一些挺喜欢反思这些的)
西方心理学习惯于塑造一个神秘的自我 与世俗伦理相对 形成内心的一种张力 然后将他们认定为自我的规定为原始欲望 显然这种欲望好像并不是被塑造出来的 他们忘记了 他们难道不就是在给大众一个心理暗示吗? 然而世俗伦理 就好像与自我毫无关系一样 其实那个自我与这个世俗伦理 不都是如此这般被审美塑造出来的 小男孩扯头发就是不对 这不符合大众的观念 难道小男孩是以扯小女孩的头发 来掩盖某些真实的自己吗? 难道力比多并不是召唤小男孩去扯小女孩他的头发 或者说小男孩的真正自我 被掩盖了? 被压抑了? 无论是某个人认为他自己好像有了问题需要心理帮助 或者 其他人认为某个人有病 需要治疗 显然是 这其中有些某些的分歧 或者说焦虑 尤其是个人的焦虑 显然是 他自己无法掌控的 他无力控制自己 没有出路 如果说压抑 也不过是 心理学创造出了某些对立 比如 伦理实体与自我 小男孩的喜欢和讨厌 这种焦虑情绪 就证明了 个人只能在极端中徘徊 直倒有人告诉小男孩 你可能是喜欢或者讨厌他 或者自己凭借着某些幸运 在肆意的发泄中 找到自己的出路 有时候 一个心理问题 他需要的不过就是别人帮他拿个主意 他并不在乎到底是喜欢 还是讨厌 当然 一旦我们置身事外 比如作为一个心理医师 应该会选择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吧
小男孩真的喜欢那个小女孩吗? 世俗观念中 所谓的喜欢 真是太简单了 他们将一切的细节都排除掉了 比如大人会告诉小男孩说 你可能是喜欢他吧 这里面会认为 只有小男孩喜欢小女孩才会去扯他的头发 喜欢为什么要去扯头发呢? 从小男孩痛苦的表现中 愤怒 焦虑 无助 绝望中 可以看到 小男孩再寻求某些转变 但是这种内在的审美诉求 对他来说 太神秘了 他只有单纯的焦虑 和发泄 他所寻求的 他自己根本不知道 至少一点可以感受到 他不像再这样了 显然他至少不喜欢 现在的小女孩 这就像很多人要结婚 显然他不喜欢现在的两个人 他们更喜欢结婚后的两个人 人们总是忽视了对 未婚的这种排斥 和厌恶 小男孩 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是他的一切希望 仿佛都寄托在小女孩的身上了 当然我们可以将小女孩比喻为神话中的女神 或者其他的 女孩子是小男孩唯一的希望 所以作为希望的意像 小女孩不就是小男孩所爱 所需要的吗? 但是扯头发的发泄 内心中所需要的 东西 所寻求的改变 才是小男孩真正所需要的 这种无法达成的苦闷 让小男孩绝望 这种绝望 痛苦 焦虑的情绪 不也都转嫁到那个唯一的意像 小女孩身上了吗?这个女神难道不能同时拥有 希望和绝望吗? 拥有美丽与恶毒丑陋吗?
记得无论是本尼迪克特还是伊恩 布鲁玛都记载过 日本男人小时候喜欢肆意的***的头发 也难怪芥川龙之介会写出 人生悲剧的第一幕始自母子关系的形成 这样令我无法忘怀的句子 我现在越来越迷恋于观察小孩子哭泣时那绝望的表情 小家伙真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