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吧 关注:25,725贴子:456,142
  • 6回复贴,共1

香港的今天,会不会是深圳的明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深圳GDP按美元平均汇率计,超过香港。这意味着深圳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华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也第一次成为仅次于上海、北京的“大中华区”第三城。
  距离3月5日还有不到一周。四十年前,1979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广东宝安县改设深圳市,要再过一年半,1980年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才告成立。满打满算,深圳还未满四十周岁。在不到四十年里,深圳从一个南海边的小渔村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第三大都会,它的“奇迹效应”,全世界都看得见。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9-03-09 20:19回复
    前副市长的忧虑
      深圳河的这边,房价也早已是个绕不开的话题。深圳虽然建设用地远多于香港,但市域总面积不超过香港的两倍,常住人口也已达到香港的两倍(亦即人口密度已接近香港),建设用地短缺的矛盾,在国内大城市中,无出其右者。
      这几天,一篇深圳前副市长张思平剖析深圳楼市的文章,流传甚广。他的文章指出,深圳已经是全球“最难买得起楼”的城市,高房价造成绝大多数工薪阶层买不起房,高租金拉高消费价格降低中低收入者民生水平,恶化经商环境使制造业物流业面临挤出产业濒临空心化,高房价让青年成房奴降低深圳人才吸引力……
      这些话,句句在理,又句句扎心。
      深圳的确是中国内地在经济上最高歌猛进的城市,对于广大已经在深圳“上车”的居民而言,房地产市场的飙涨更带来巨大的财富效应。但是,一水之隔的香港殷鉴在前,深圳能趟得过“产业空心化”这条河吗?
      深圳有一个指标居全国主要城市之冠——非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2017年的成都,非户籍人口占比11%;杭州,20%;北京,37%;广州,38%;上海,40%。深圳的这一数字是65.3%。
      这个数字长期以来是被正面解读的。一个人能够吸引多少外来非户籍人口居住,是这个城市吸引力的重要标志。从京沪穗深杭蓉六个城市的统计数据来看,似乎非户籍人口比例越高,的确越发达。
      但是问题在于,为什么深圳的非户籍人口比例还是比北京、上海高出巨大的数量级呢?深圳的落户门槛在京沪穗深四个城市里是最低的,基本只要是一个本科生,就可以在深圳落户。如此之多的深圳常住居民“来了深圳,也不做深圳人”,原因很简单,深圳的常住居民中,绝大多数是外来的农民工。
      今天的深圳,已经出现巨大的分化。一边,是和京沪港比肩的富裕群体,另一边,是一线城市中罕有的规模超大的产业工人。随着深圳经济的持续“精英化”,相关的产业和就业人口果真能够不外流吗?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3-09 20:20
    回复
      深圳和京沪穗差在哪里?
        中国城市中的规范就业,大体来源于四类单位。第一类是纯体制内(公务员、教师、医生、事业单位);第二类是国有企业;第三类是外资企业;第四类是民营企业。比较粗线条地看,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和从业者的收入水平,有着比较直接的关联。
        我们按大面上比较粗地划分,可以把国人的收入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档达到一线城市社平工资300%(目前多数一线城市社平工资在6000到7000元,超过社平工资三倍就是20000元以上),姑且称为“金领”;第二档在一线城市社平工资的130%到300%(大概一两万),也就是相对而言比较典型的“白领”(在“白领”中也算收入相对较高者,也包括少数高级技术工人等);第三档,即一线城市社平工资左右或更低者,大体相当于“蓝领”。(也有不少白领在这个工资区间,为方便表述,一概称“蓝领”。本文讨论合法公开收入,不进行其他延展)
        这几类人在从业单位的分布大致如下:
        “金领”主要包括非银金融、地产、IT等少数高收入行业的骨干员工及以上;体制内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较高级管理者及以上;非高收入行业(即不含金融、IT等高收入行业)民营企业高级管理者;顶尖外企企业骨干员工。
        “白领”主要包括非银金融、地产、IT等少数高收入行业的普通员工;体制内单位的大部分从业者;较优质外企的普通员工。
        除了上述人士以外,其他人的收入大都在普通水平。
        很明显,深圳的“金领”工作机会是相当多的,金融、IT、地产这几个行业深圳都比较发达;其他民营上市公司数量也在全国城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单看“金领”,深圳比肩北京上海,肯定是碾压广州的。
        然而,如果看“白领”,情况就大不相同。我多次分析过,上海和广州很显著的特点是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地位吃重,而深圳国资和外资相对弱,民营企业较发达。
        国资和外资在产业结构中扮演什么角色,那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但从薪酬福利角度来看,国企和外企总体比民企的薪酬高,这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金融、IT等个别高度智力密集型的民营企业以外,产业属性等多重原因决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除了实际控制人和高级管理层,绝大多数雇员的收入都很一般(杭州一直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发达、上市公司最多的省会城市,但长期以来高薪工作机会并不多也是这个原因,参见《阿里巴巴对杭州意味着什么》)。
        但体制内单位(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就不同了(相较于大多数民营企业)。它们通常都有相对线性的薪酬和级别体系(为什么外资和国企有,又是另一个很大的问题,这里只说结论)。所以,这些机构产生了最大规模的“白领”工作岗位。
        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白领”工作机会,都要比深圳多得多。
        就用一个最简单的行业举例——银行,这是最典型的“白领”密集的行业,同样是工农中建交这样的大型国有银行,在广州就有省分行和市分行两级,编制自然就比深圳多。宝洁、玛氏这类传统的外资快消品牌,一直以广州为中国区总部,而在深圳,则是几无分布(深圳当然也有不少外商投资,但大多是集中在生产环节主要雇佣产业工人而非管理者)。高等院校、中小学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事业单位,广州和深圳更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就实然而言,公务员、事业单位、大型央企的分支,和一个城市的“资源配置能力”“总部经济聚集”“上市公司家数”等指标都没有关系,也不是一个城市经济效率的活跃因子。但在目前的中国,这些机构产生的大量“白领”就业机会,事实上是民营经济替代不了的(这一现象有深层次原因,本文不展开论述)。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3-09 20:21
      回复
        深圳没有“护城河”
          所以我们看到另一个数字,2017年,深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全国城市中仅排在第七位,低于上海、北京、广州、重庆、成都和武汉。根据目前武汉和成都披露的数字,深圳2017年社零总额仍将低于它们,继续排在第七。
          重庆常住人口三千万,和其他城市没有明显可比性。深圳社零总额大致只有上海的一半,广州的三分之二,和成都、武汉两个GDP仅有深圳六成的省会城市在同一数量级甚至还略低。
          个中原因,如前文所述,深圳除了大量的“金领”以外,“白领”的工作机会相当有限,整个城市的财富绝大多数是蓝领创造的,而以农民工为主的“蓝领”群体消费能力并不高。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天津、重庆、苏州等纯工业城市只涨GDP不涨收入的效应在深圳同样存在,不过深圳金融、地产、IT等行业带来的“金领”集聚效应,让人们很容易忽视深圳“白领”整体规模远不如京沪穗的事实。
          深圳现在的房价,对“白领”的挤出效应已经非常强了,甚至连以员工盛产“金领”著称的华为,也将终端总部转移到东莞松山湖。深圳的国资和外资本来就相对不如京沪穗,如果不从事金融、IT等个别超高收入的行业,一般白领在深圳赚钱也不会比在武汉、成都这样的二线城市多到哪里去。
          更重要的是,深圳还有另一个潜在的隐忧——没有“护城河”。
          北京、上海、香港的房价同样很高。但北京、上海、香港有“户籍附加值”。香港特区身份自不必说,北京、上海和户籍绑定的大量的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让许多优秀人才宁可承受较高的房价痛苦指数,也要获取京沪两地的户籍成为其常住居民。而深圳户籍,没有这样的附加值。
          相反地,由于深圳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和它“一线城市”的地位不相适应,这既使深圳相对而言少了很多有相当消费能力的“白领”,也让许多到深圳打拼的人对留在深圳这件事感到彳亍。如果考虑深圳的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圳比杭州、南京、武汉、成都这几个强二线城市的“性价比”都要低。
          深圳面临的潜在挑战,不仅是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产业空心”,还有“白领”岗位的相对稀缺和对“白领”群体吸引力的走低。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9-03-09 20:22
        回复
            但深圳终究不是旧金山。
            旧金山大湾区人口不过七百多万,其中有30家世界五百强总部,其中绝大多数是全世界最顶级的科技公司。从薪酬水平和雇员规模上,深圳能和湾区的五百强企业大体对标的,也不过华为和腾讯两家。
            除了微软和亚马逊总部在西雅图,美国几乎所有的顶级IT公司总部都集中在大湾区,这才使湾区成为全球独一无二的技术高地(当然也是房价高地)。而在中国,IT产业远没有这样的集中度,北京、杭州、上海甚至广州,都拥有相当多的技术人才。
            超高薪酬的IT从业者占深圳就业人口的比例,要比IT从业者在湾区就业人口中的比例低得多。这意味着,深圳如此之高的房价,在产业上的基础远比湾区薄弱;而在人才吸引力上,又远远不及湾区。
            观察创业史可以发现,除了少数的技术天才,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通常都是在三四十岁有一定物质基础之后再选择创业。媒体上固然有许多“90后”创业者的故事,但今天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仍然是“70后”和“80后”。
            对于“70后”和“80后”而言,深圳毫无疑问是“天选之城”。他们通过自身努力买房(甚至多套)完成原始积累,即使当时不在深圳在北京上海买了房也是好的。今天他们在深圳创业,因为深圳良好的市场环境、产业集群,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五年后,十年后,当“90后”到了创业的“当打之年”。背负着重重房贷的他们,还敢毅然决然地离开大厂吗?
            十多年前,人们看到苏州和长三角因台资外资北上的生机勃勃,担忧着深圳可能会失去将来。意外的是,当年以“山寨”和“华强北”而闻名的深圳,因华为,OPPO、VIVO成为中国制造的金名片。
            现在,人们赞叹着这个不足40周岁的城市的奇迹。谁又知道十年后,她是补齐了所有短板的宜居之都?还是一个像香港一样的城市——少数企业很牛X,少数人挣得很多,但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彻底丧失了吸引力。
            深圳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而她需要迈过的这道坎,又何尝不是这个宏大时代的隐喻?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3-09 20:23
          回复
            房价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9-03-10 15:31
            回复
              大湾区,应该是极大的趋势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3-11 00: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