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历史时期,封建集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已基本确立并得到巩固,这就要求有一种新的意识形态,尤其是统一的学说思想为其服务。
在汉代的几十年间,由于“尚有干戈”和需要“与民休息”,统治阶级除继续采用发家思想外,也吸收了“黄老之术”。
汉武帝继位后,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统治阶级进一步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为此,曾几次招贤良议政,最后肯定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的建议,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经”,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而且皇帝为倡导研究经学,往往亲自召集经学讨论会。儒家学说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独尊的地位,除了当时客观需要的原因外,也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在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强本节用。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是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当然,汉代实行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放弃刑法律令,而是使两者结合,相互为用。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仅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汉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儒术的影响,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选拔经学教师,出版经学书籍,增加学生名额。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为封建制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汉王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二是从地方官吏中晋升。无论哪种途径,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总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可见,“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汉朝的学校教育体系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官学和私学。
官学又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有太学、官邸学(亦称“四姓小侯学”)和鸿都门学。
在汉代的几十年间,由于“尚有干戈”和需要“与民休息”,统治阶级除继续采用发家思想外,也吸收了“黄老之术”。
汉武帝继位后,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统治阶级进一步谋求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为此,曾几次招贤良议政,最后肯定了董仲舒、公孙弘等儒生的建议,确认了儒家思想的正宗地位。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儒家学派所宣扬的诗、书、礼、易、春秋等典籍被尊崇为“经”,不仅学校以经学为教材,实行“尊孔读经”;而且皇帝为倡导研究经学,往往亲自召集经学讨论会。儒家学说思想之所以能取得独尊的地位,除了当时客观需要的原因外,也还有其自身的原因。这就是儒家在政治上宣扬贵秩序、扶阳抑阴、尊君抑民;在经济上鼓吹先富后教、为民制产、强本节用。所有这些不仅有利于巩固集权主义的统治,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封建国家的稳定。可见,在当时的是条件下,儒家学说思想较为适应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当然,汉代实行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放弃刑法律令,而是使两者结合,相互为用。汉代统治者在思想文化领域内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不仅对汉代的教育,而且对汉以后整个封建社会的教育,都有极大的影响作用。
第一,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推动了汉代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汉代的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经学教育。统治阶级为了扩大儒术的影响,大力兴办学经的学校,选拔经学教师,出版经学书籍,增加学生名额。随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封建教育制度的形成,为封建制学校体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确立了汉代选拔官吏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汉王朝选拔官吏有两种途径:一是从太学生中挑选;二是从地方官吏中晋升。无论哪种途径,均以通晓儒经为标准。
总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结果,无论对养士还是选士均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用四句话加以概括:兴官学以养士,重选举以取士,养士皆学儒经,取士皆选儒生。可见,“独尊儒术”政策对教育制度的影响。
汉朝的学校教育体系
汉朝的学校教育相当发达,基本上可分为两大系统--官学和私学。
官学又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种:中央官学指设在都城的官办学校。主要有太学、官邸学(亦称“四姓小侯学”)和鸿都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