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处,语出第六章,昭公二十七年孔圣于何地?
首先,按照钱穆先生《孔子年表》可知,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遭齐大夫陷害,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到此处可知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齐鲁二国,关键点在瀛、博二地。
而按照《礼记·檀弓下》记载,延陵季子适齐,於其反也,其长子死,葬於嬴博之间。
那么很显然瀛、博二地是齐国邑地,而且日后也有以瀛博为客死异乡之义。
再见后世,苏轼在海南所作文章《与王敏仲书》记载,死则葬海外,庶几延陵季子赢博之义。则以此又证明瀛博乃齐邑。综上所述,说明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只在齐鲁之地,从未前往吴国。
补充:孔子居齐年数,《世家》记载不详。清人江永《乡党图考》说:“昭二十七年,吴季札聘上国,反于齐,子死嬴、博间,而夫子往观葬,盖自鲁往观,嬴、博间近鲁境也。然则在齐不过一年耳。”可知,嬴博在今山东泰安县境,与齐都临淄相比,较曲阜为近。故江氏之说有据,暂且从之。
崔述《洙泗考信录》记载:“孔子归鲁,以理度之,当在定公既立之后。或至彼时去齐,或先去齐,而复暂栖他国,迨定公立而后返鲁,均未可知。”钱穆先生称:“其时孔子未仕于鲁,亦不必定公立而后可归。”先生反驳有力,则崔述之言不取,则时间无错,返鲁时间必为昭公二十七年。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延陵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二十七年传文只表示季札“聘于晋,”并未提及“适齐”之事,但从“聘于上国”一语来看,季札当不止聘于晋一国(上国为吴对中原诸国泛称),且晋位于齐国之西,去晋必然要路过齐,江永据此推断季札葬子之事发生于由晋返齐的路上,则又证明葬子于齐,与吴国绝无关系,从而说明孔子于昭公二十七年并未去过吴国。
首先,按照钱穆先生《孔子年表》可知,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得到齐景公的赏识,景公欲以尼溪之田封孔子,被晏子阻止。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遭齐大夫陷害,由齐返鲁。吴公子季札聘齐,其子死,葬于瀛、博之间。孔子往,观其葬礼。
到此处可知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在齐鲁二国,关键点在瀛、博二地。
而按照《礼记·檀弓下》记载,延陵季子适齐,於其反也,其长子死,葬於嬴博之间。
那么很显然瀛、博二地是齐国邑地,而且日后也有以瀛博为客死异乡之义。
再见后世,苏轼在海南所作文章《与王敏仲书》记载,死则葬海外,庶几延陵季子赢博之义。则以此又证明瀛博乃齐邑。综上所述,说明鲁昭公二十七年,孔子只在齐鲁之地,从未前往吴国。
补充:孔子居齐年数,《世家》记载不详。清人江永《乡党图考》说:“昭二十七年,吴季札聘上国,反于齐,子死嬴、博间,而夫子往观葬,盖自鲁往观,嬴、博间近鲁境也。然则在齐不过一年耳。”可知,嬴博在今山东泰安县境,与齐都临淄相比,较曲阜为近。故江氏之说有据,暂且从之。
崔述《洙泗考信录》记载:“孔子归鲁,以理度之,当在定公既立之后。或至彼时去齐,或先去齐,而复暂栖他国,迨定公立而后返鲁,均未可知。”钱穆先生称:“其时孔子未仕于鲁,亦不必定公立而后可归。”先生反驳有力,则崔述之言不取,则时间无错,返鲁时间必为昭公二十七年。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记载“延陵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二十七年传文只表示季札“聘于晋,”并未提及“适齐”之事,但从“聘于上国”一语来看,季札当不止聘于晋一国(上国为吴对中原诸国泛称),且晋位于齐国之西,去晋必然要路过齐,江永据此推断季札葬子之事发生于由晋返齐的路上,则又证明葬子于齐,与吴国绝无关系,从而说明孔子于昭公二十七年并未去过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