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雨成长史 (一)
作者:邓哲
眼所能及的地方都可以讲出故事,而故事的尾端是无法回复的青春。那些行走过的印迹,连在一起就成了生命;那些投入过心气的尘埃,羽化结晶就成了历史。
——题记。
和所有事物的起源一样,当我们意识到或者准备记载下她走过的路时,最开始的那几步往往已经难以考证了。带着这份遗憾,以及为了不使这份遗憾继续扩大,作为目前对晨雨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了解可能最为清楚和全面的人,我开始了对晨雨成长历程进行梳理的旅程。
华师的学生社团活动在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有声有色了,但是戏剧文化却一直显得十分薄弱,也没有组建专门的剧社。直到90年代中后期,政法学院95级的一帮戏剧爱好者走到了一起,他们希望能在大学期间圆一个关于舞台、关于戏剧的梦,他们筹划着要一起上演一出话剧。但是既然要演出,就得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名号,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话剧团,名曰“晨雨”。为什么取名“晨雨”呢?大概的原因是话剧团挂靠在政法学院之下,而政法学院的学生活动组织大多以“晨X”为名,比如“晨风服务队”和早先的“晨光报”等,正好当时的负责人好像是几个女生,于是“晨雨”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了。
华师第一个学生剧社的第一出话剧拉开大幕正式上演了。演出剧目是曹禺的经典名作《雷雨》,轰动全校。但是现在可知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关于剧社的创始人、创始时间、第一批负责人,话剧《雷雨》演出的具体时间、现场情况和演职人员名单已难以得知,而当时他们关于话剧、关于剧社的种种观念和设想更是无从得知。
自《雷雨》成功上演以后,由于时间关系,他们再也没有精力做类似的话剧了,而这个为着一个具体的兴趣目标而聚合在一起的松散的团体似乎也并没有培养接班人的打算和行动。于是这个团体因为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和巩固,迅速地沉寂了下去,只有“晨雨”这个名字还继续留在了政法学院文艺部的档案、编制和工作计划里。
润物细无声。这么说或许夸张了一点,不过事实上,晨雨自那以后虽然消沉了几年,但是华师的戏剧氛围却确确实实地开始发芽和日复一日地浓厚起来了。历史系便创建了以栗文华为首的表演小组,一九九九年年初,在这个表演小组的基础上,由历史系的栗文华、史海丹、龚骄阳创立了“未名”剧社。未名创立后,以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九八级戏剧爱好者为班底,上演了栗文华原创的《花开花落》,照样是全校轰动。以原创话剧为首演剧目,一出手便显示了未名的不凡气度,于是也迅速占领了校园话剧的高地,不仅吸引了大部分的学生戏剧爱好者,还引起了专业戏剧老师的注意并在后来开始担任剧社指导。
而随着时间的逝去,第一个剧社、第一场话剧演出却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校园的舞台和灯光似乎不曾有过晨雨的活跃。晨雨,就像春夜的那一场细雨,悄悄地滋润了一小片天空,然后又在天亮之前无声无息地撤去,就像从不曾来过。
进一步严肃考证,笔者发现本文中第一节关于“晨雨”这一社名由来的说法有所偏差,特在此予以纠正。
起初以为剧社是由"晨风服务队”和“晨光报”而得名,恰恰相反,“晨风”和“晨光”之名反倒是由“晨雨”而来。政法学院的学生活动组织大多以“晨X”为名,也是因了这个时间上的渊源.
那么 “晨雨”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剧社建立前夕,筹备会通宵磋商相关事宜,事无巨细,一一讨论敲定。当晚,一夜无眠,及至清晨,除社名以外,其余事项皆已确定。待他们步出斗室,欲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时,只见轻盈细雨迎面扑来,吹面不寒清新怡人,不觉元气激荡精神大振,倦怠之意为之一扫而光。筹备会诸君当下好一阵激动:可不是嘛,这即将开启的新鲜气象,正如那清晨的雨露,一切的生机、一切的希望皆因此而生!于是一个名字喷薄而出——“晨雨”。
作者:邓哲
眼所能及的地方都可以讲出故事,而故事的尾端是无法回复的青春。那些行走过的印迹,连在一起就成了生命;那些投入过心气的尘埃,羽化结晶就成了历史。
——题记。
和所有事物的起源一样,当我们意识到或者准备记载下她走过的路时,最开始的那几步往往已经难以考证了。带着这份遗憾,以及为了不使这份遗憾继续扩大,作为目前对晨雨的整个发展过程的了解可能最为清楚和全面的人,我开始了对晨雨成长历程进行梳理的旅程。
华师的学生社团活动在9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有声有色了,但是戏剧文化却一直显得十分薄弱,也没有组建专门的剧社。直到90年代中后期,政法学院95级的一帮戏剧爱好者走到了一起,他们希望能在大学期间圆一个关于舞台、关于戏剧的梦,他们筹划着要一起上演一出话剧。但是既然要演出,就得有一个组织、有一个名号,于是他们成立了一个话剧团,名曰“晨雨”。为什么取名“晨雨”呢?大概的原因是话剧团挂靠在政法学院之下,而政法学院的学生活动组织大多以“晨X”为名,比如“晨风服务队”和早先的“晨光报”等,正好当时的负责人好像是几个女生,于是“晨雨”这个名字便应运而生了。
华师第一个学生剧社的第一出话剧拉开大幕正式上演了。演出剧目是曹禺的经典名作《雷雨》,轰动全校。但是现在可知的也只有这么多了。关于剧社的创始人、创始时间、第一批负责人,话剧《雷雨》演出的具体时间、现场情况和演职人员名单已难以得知,而当时他们关于话剧、关于剧社的种种观念和设想更是无从得知。
自《雷雨》成功上演以后,由于时间关系,他们再也没有精力做类似的话剧了,而这个为着一个具体的兴趣目标而聚合在一起的松散的团体似乎也并没有培养接班人的打算和行动。于是这个团体因为没有新鲜血液的加入和巩固,迅速地沉寂了下去,只有“晨雨”这个名字还继续留在了政法学院文艺部的档案、编制和工作计划里。
润物细无声。这么说或许夸张了一点,不过事实上,晨雨自那以后虽然消沉了几年,但是华师的戏剧氛围却确确实实地开始发芽和日复一日地浓厚起来了。历史系便创建了以栗文华为首的表演小组,一九九九年年初,在这个表演小组的基础上,由历史系的栗文华、史海丹、龚骄阳创立了“未名”剧社。未名创立后,以来自全校各院系的九八级戏剧爱好者为班底,上演了栗文华原创的《花开花落》,照样是全校轰动。以原创话剧为首演剧目,一出手便显示了未名的不凡气度,于是也迅速占领了校园话剧的高地,不仅吸引了大部分的学生戏剧爱好者,还引起了专业戏剧老师的注意并在后来开始担任剧社指导。
而随着时间的逝去,第一个剧社、第一场话剧演出却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记忆,校园的舞台和灯光似乎不曾有过晨雨的活跃。晨雨,就像春夜的那一场细雨,悄悄地滋润了一小片天空,然后又在天亮之前无声无息地撤去,就像从不曾来过。
进一步严肃考证,笔者发现本文中第一节关于“晨雨”这一社名由来的说法有所偏差,特在此予以纠正。
起初以为剧社是由"晨风服务队”和“晨光报”而得名,恰恰相反,“晨风”和“晨光”之名反倒是由“晨雨”而来。政法学院的学生活动组织大多以“晨X”为名,也是因了这个时间上的渊源.
那么 “晨雨”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话说,剧社建立前夕,筹备会通宵磋商相关事宜,事无巨细,一一讨论敲定。当晚,一夜无眠,及至清晨,除社名以外,其余事项皆已确定。待他们步出斗室,欲开始新的一天的学习和工作时,只见轻盈细雨迎面扑来,吹面不寒清新怡人,不觉元气激荡精神大振,倦怠之意为之一扫而光。筹备会诸君当下好一阵激动:可不是嘛,这即将开启的新鲜气象,正如那清晨的雨露,一切的生机、一切的希望皆因此而生!于是一个名字喷薄而出——“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