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85贴子:329,346
  • 3回复贴,共1

【焕文书院王鹏翔论语学记10】圣人的品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 文
《论语学而第一》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IP属地:广东1楼2019-03-01 14:35回复
    集 义
    子禽名亢,齐国人,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
    子贡名端木赐,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
    《义疏》:敦美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推人后己谓之让。言夫子身有此五徳之美,推己以测人,故凡所至之邦必闻之也。
    顾欢云:夫五徳内充,则是非自镜也。孔子入人境,观其民之五徳,则知其君所行之政也。
    梁翼云:夫子所至之国,入其境观察风俗,以之其政教。其民温良,则其君政教之温良也。其民恭俭,则政教恭俭让也。
    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得而得之,与人求异。
    《集注》: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虚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徳容如是,如时君敬信。自从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得矣。
    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苦者,秉彝好徳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点睛》:若竟说不求不沾,则与巢许何别?若竟说求之沽之,则与功名之士何别?若之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子居陋巷而 非置斯民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沂水,后则双美,离则两偏矣。
    江谦曰:小人不信因果,不务修身。舍己而求人,行险以侥幸,求子不得,则怨天尤人。而为恶为乱无所不至矣。温则人亲之,良则人信之,恭则人敬之,俭则人便之,让则人与之。
    《正义》:时人君有所大政事,皆就夫子咨度之,故言<必闻其政>
    贾子道术篇:安柔不苛谓之良,良谓心之善也。
    明夫子得问政,是人君与之,非夫子求之。
    吴氏嘉宾说:君所自擅者谓之政,常不欲使人与闻之,温、良、恭、俭、让是诚于不干人之政也,不干人之政,则入人之国,无有疑且忌焉者,其视圣人入己之素所保安思不以告焉?今之人求以闻之政,不知其身且得不保之。
    《恒解》:平易近人曰良,不为苛扰归俭,夫子有五徳,而人子亲近之,不期闻而自闻,非若人之求也。《吕氏春秋》谓孔子再干世主,见八十余君,《史记》云干七十余君,皆传闻之,妄时君敬信就而问之。
    《讲要》: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具此五者,可谓不求之求,乃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推诚咨以政事。
    《新解》:温、良、恭、俭、让五字,孔子之心气态度,活跃如见,学者细玩之,可不觉其暴戾骄慢之潜消,亦知人间自有不求自得之道,此与巧言令色之所为,相去甚远矣。
    《别裁》:子贡所讲孔子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经解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是诗教的精神。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易经》。恭俭庄敬,礼教也。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IP属地:广东2楼2019-03-01 14:36
    回复
      不求而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3-10 17:35
      回复
        集 义
        子禽名亢,齐国人,又字子元,少孔子四十岁。
        子贡名端木赐,卫国人,少孔子三十一岁。
        《义疏》:敦美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推人后己谓之让。言夫子身有此五徳之美,推己以测人,故凡所至之邦必闻之也。
        顾欢云:夫五徳内充,则是非自镜也。孔子入人境,观其民之五徳,则知其君所行之政也。
        梁翼云:夫子所至之国,入其境观察风俗,以之其政教。其民温良,则其君政教之温良也。其民恭俭,则政教恭俭让也。
        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得而得之,与人求异。
        《集注》: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虚也。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徳容如是,如时君敬信。自从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
        谢氏曰:学者观于圣人威仪之间,亦可以进得矣。
        张敬夫曰:夫子至是邦必闻其政,而未有能委国而授之以政者。盖见圣人之仪刑而乐苦者,秉彝好徳之良心也。而私欲害之,是以终不能用耳。
        《点睛》:若竟说不求不沾,则与巢许何别?若竟说求之沽之,则与功名之士何别?若之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颜子居陋巷而 非置斯民与度外,则知富强礼乐,春风沂水,后则双美,离则两偏矣。
        江谦曰:小人不信因果,不务修身。舍己而求人,行险以侥幸,求子不得,则怨天尤人。而为恶为乱无所不至矣。温则人亲之,良则人信之,恭则人敬之,俭则人便之,让则人与之。
        《正义》:时人君有所大政事,皆就夫子咨度之,故言<必闻其政>
        贾子道术篇:安柔不苛谓之良,良谓心之善也。
        明夫子得问政,是人君与之,非夫子求之。
        吴氏嘉宾说:君所自擅者谓之政,常不欲使人与闻之,温、良、恭、俭、让是诚于不干人之政也,不干人之政,则入人之国,无有疑且忌焉者,其视圣人入己之素所保安思不以告焉?今之人求以闻之政,不知其身且得不保之。
        《恒解》:平易近人曰良,不为苛扰归俭,夫子有五徳,而人子亲近之,不期闻而自闻,非若人之求也。《吕氏春秋》谓孔子再干世主,见八十余君,《史记》云干七十余君,皆传闻之,妄时君敬信就而问之。
        《讲要》:温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内肃,俭乃节约,让即谦逊,具此五者,可谓不求之求,乃令列国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愿推诚咨以政事。
        《新解》:温、良、恭、俭、让五字,孔子之心气态度,活跃如见,学者细玩之,可不觉其暴戾骄慢之潜消,亦知人间自有不求自得之道,此与巧言令色之所为,相去甚远矣。
        《别裁》:子贡所讲孔子温、良、恭、俭、让是讲孔子的修养。经解说: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是诗教的精神。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易经》。恭俭庄敬,礼教也。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别裁》南怀瑾述著。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9-03-10 18: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