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工业大学研究生吧 关注:15,212贴子:71,451

一起学习省考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片段阅读一直是公务员考试的重头戏,尤其是主旨观点类题目占比非常大,遇到文段较难读懂的时候,很多小伙伴容易掉入选项的“陷阱”。那么在主旨观点题的选项中常常有哪些设错维度呢?今天中公教育老师带领大家一起体验一下如何甄别选项设错维度,准确把握主旨观点,帮助大家在今后的公务员考试中少走弯路。
一、常考查的选项设错维度
在公务员考试片段阅读中常常设置的选项错误,通常有以下三个维度:无中生有、偏离重点和针对重点但侧重点不符的选项。所谓的“无中生有”即文段中没有体现的意思在选项中体现了,比如过度推断的选项。所谓的“偏离重点”是指选项设置虽然符合文段相关内容的表述,但没有针对重点内容,比如支持文段观点的论据或举例子的内容。所谓的针对重点但侧重点不符的选项是指选项涉及了文段主题词或文段主旨的部分内容,但侧重点和文段强调的主旨观点不一样,比如偷换概念、概括不全、内容空泛、主客体关系混乱等选项。
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题目一起来甄别一下这些错误选项类型。


1楼2019-03-01 10:39回复
    二、巧妙甄别设错维度,准确把握主旨观点
    【例1】如今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掌握的数据库越来越全面,它不再只是我们手头的一点点可怜的数据,而是包括了与这些现象相关的大量甚至全部的数据。我们不再需要那么担心某个数据点对整套分析的不利影响。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些纷繁的数据并从中收益,而不是以高昂的代价消除所有的不确定性。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单个数据点对整体分析并无大的消极影响
    B.所有的数据信息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不确定性
    C.大数据用概率说话,而不是囿于“确凿无疑”
    D.大数据时代,要学会接受并甄别纷繁与混乱。
    【中公解析】正确答案为C。由文段中的“不再只是......而是......,我们不再需要......,我们要做的就是......”可知,文段介绍的是大数据本身“量大”、“不是每一个数据点都确定”的特征,故得出结论我们对于大数据的态度不需要使每一个数据点都是确定的,大数据是概率性的,选项C表述与此相符,正确;选项A虽然符合文段表述,但它是支持结论得出的论据,属于偏离重点的选项;选项B“所有的数据信息都......”表述过于绝对;选项D把文段的论述主题“大数据”偷换为背景描述,而且文段说的是“我们要做的就是接受这些纷繁的数据......”,而非“甄别”纷繁与混乱的数据,所以选项D是属于偷换概念和无中生有的选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楼2019-03-01 10:40
    回复
      2025-07-27 12:47:58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例2】当慈善遇到网络,人们有了更便捷的行善渠道,也面临着新事物带来的挑战。去年年底,刷爆微信朋友圈的“罗尔事件”,给快速成长的网络慈善带来一丝阴霾。网络个人求助被滥用,损害了人们的互信关系,一旦存在欺诈行为,更是对爱心的一种玷污,进而动摇爱心人士参与慈善事业的信心。网络慈善应如何成为人们行善的好出口?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网络慈善面临人与社会的多重考验
      B.网络慈善利弊参半,要善于分辨
      C.网络慈善如何“行善”,当认真思考
      D.网络慈善需要纳入“法治范畴”
      【中公解析】正确答案为C。文段介绍了网络慈善存在的问题及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由尾句“网络慈善应如何成为人们行善的好出口?”的发问,意在引发大家思考“网络行善应该如何发展”的问题,C选项符合此意。A选项只是客观介绍了网络慈善面临的情况,没有谈及其如何正确发展,属于偏离重点的选项;B选项强调的是“要善于分辨网络慈善的利与弊”,而不是引导网络慈善正确发展的方式,属于偷换概念的选项;D选项中的“法治范畴”文段中没有体现,同时文段也没有说网络慈善缺少“法”的治理与规范,所以属于过度推断的选项。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以上为大家分享的题目即是通过对设错选项的错误维度进行分析,让小伙伴们理解如何排除一些错误选项的技巧。当然,更多方面的技巧知识需要大家日常的积累和分析总结,更多关于省考备考技巧、考试题库和阅读资料可以关注中公教育网,希望小伙伴们在公考路上一劳永逸。


      3楼2019-03-01 10:40
      回复
        片段阅读转折文段,也就是说前后文之间在语言表达的倾向性上是不一致的或者是相反的。共分为两种情况:1、转折文段之内容对比;2、转折文段至内容转换。两种不同的行文脉络,侧重点也不同。


        4楼2019-03-02 09:47
        回复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阅读的过程中那些标志词能够帮助我们判断出文段为转折文段,然后再去区分对比和转化的差别。
          标志词:但(是)、(然)而、却、事实上、实际上、只不过、可是等等。
          内容对比:大家都了解,片段是来源于文章的,那么其实在文章中的对比,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既然是相辅相成,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内容对比的重点并不是转折之后,而是双方都需要我们注,所以我们找重点就是需要对两者进行全面概括。


          5楼2019-03-02 09:48
          回复
            行测常识判断是行测考试的组成部分。天津中公教育为大家整理行测常识判断答题技巧:诗歌源头,助力各位考生顺利通过2019天津公务员考试
            在行测常识判断中经常考察政治类知识,比如国体和政体。关于我们国家的国体和政体,在《宪法》中都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当我们说到国体与政体时,我们应该不仅仅知道国体与政体分别是什么,还应该知道它们的内涵与本质,所谓“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才算是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中公教育专家在此进行分析。


            8楼2019-03-04 10:56
            回复
              二、我国的政体
              《宪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这一条是对我国政体的表述,说明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即国家管理形式,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统治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总是力求采用最有效的政权组织形式,那么人民是如何组织自己的政权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的呢?人民就是通过民主选举人大代表,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然后人大代表组成了人民代表大会,组成了国家的权力机关,也即《宪法》第二条所表述的“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国家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的,但是人民其实并没有直接行使管理国家权力,是间接行使的。
              综上,我们的国体,本质上是指国家的性质即阶级本质,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的含义是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楼2019-03-04 10:57
              回复
                类比推理是行测判断推理部分的常考题型,而种属关系和组成关系又是高频出现的考点。尤其是在历年考题中,经常同时出现来让考生辨析,那么今天中公教育专家就将这两种关系放在一起进行介绍。
                种属关系指的是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内,而这里面外延指的就是一个概念所包含的对象。举两个例子理解一下,比如蔬菜和西红柿,所有的西红柿都是蔬菜,或者说西红柿是蔬菜的一种,再比如香蕉和水果,香蕉是水果的一种,或者说所有的香蕉都是水果,那什么时候两个词之间是种属关系,即可以说所有的A都是B(A是B的一种),这个时候两者是种属关系。
                而组成关系指的是一个概念是另一个概念的一个部分,举个例子,胳膊和人体,胳膊是人体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说成是胳膊是人体的一种,因此二者是组成关系,而非种属关系。那当我们可以说A(部分)是B(整体)的一部分的时候,二者就是组成关系。


                14楼2019-03-05 09:35
                回复
                  2025-07-27 12:41: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保留有效数字的方法:
                  两个多位数相乘,即为A×B的形式,均保留两个数字的前两位有效数字,但是要观察第三位决定取舍,取舍原则为:全舍、全进、一进一舍。
                  二:取舍原则:
                  1. 全舍:当A、B两个数字的第三位有效数字均为0、1或2时,全舍。
                  2.全进:当A、B两个数字的第三位有效数字均为8或9时,全进。
                  3. 一进一舍: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其他情况均要一进一舍:A和B的前两位有效数字谁小,谁的第三位就要进行四舍五入,另一个数字反向变化。这样说比较抽象,具体看题目。


                  16楼2019-03-06 09:46
                  回复
                    1.如果能够做好南极生态环境的承受力评估,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南极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为与南极大陆极为广袤的地域相比,游客活动的地域仅为总面积的 3% 左右。而如何管理好长期设在南极的科考站,才是更为棘手的问题,尤其是一些被废弃的科考站,已对南极生态环境造成了新的威胁。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 南极生态环境评估的意义
                    B. 南极生态旅游的发展前景
                    C. 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D. 南极科考站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中公解析】答案:D。解析:文段提问方式是“意在强调”,属于主旨观点题。通过行文脉络分析,第一句话告诉我们如果能做好南极生态环境的评估,严格执行规定,那么因为旅游造成的生态影响就可以避免;第二句话承接第一句话,做了一个原因的分析;第三句话点明,通过“更”、“尤其”点明了在若干问题中,更棘手的是管理科考站,科考站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其他问题都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落实。所以作者真正想解决的问题是“科考站”。因此,本题当选D。
                    程度副词不仅仅出现在片段阅读这种题型中,也会出现于逻辑填空中。


                    19楼2019-03-07 10:35
                    回复
                      二、逻辑填空中的“程度副词”
                      在逻辑填空的语境中出现了程度副词,例如甚至、尤其、不仅……而且……等,通常意味着语义程度的轻重问题,常见于递进关系中。如果语境中有程度副词,我们可以根据程度副词来判断设空处和呼应点的关系:前轻后重,或者是前重后轻。把握好语境的含义后,进而通过辨析词语,选择正确答案。


                      20楼2019-03-07 10:36
                      回复
                        很多同学面对行测朴素逻辑题会感到很有兴趣,但是又觉得自己只会做一些简单的题目,而面对难题一筹莫展,其实天下之题,万变不离其宗,运用的都是相似的思路,只不过是大家对于思路的认识较为局限,所以在面对一些题目的时候感觉到很无力。今天,中公教育专家通过一道例题去和大家分享一下朴素逻辑题目怎么打开思路,创新做法,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


                        22楼2019-03-08 09:32
                        回复
                          例题:幼儿园马老师和三个小朋友情情、可可和安安一起玩“猜一猜,我最棒”游戏,马老师对小朋友们说:“我把手中的红球、黄球和蓝球分别放在这个柜子的三个抽屉里,请你们猜一猜每只抽屉里放的是什么颜色的球,猜对了奖励小红花!”然后,她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把三只球分别放在三个抽屉里,小朋友猜的情况如下:
                          ①情情说:“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
                          ②可可说:“红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③安安说:“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老师告诉她们,每人都只猜对了一半。


                          23楼2019-03-08 09:32
                          回复
                            请问:红球、黄球和蓝球各在哪一层抽屉里?( )
                            A . 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上层的抽屉,蓝球在最底层的抽屉
                            B . 红球在中间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C . 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最底层的抽屉,蓝球在中间抽屉
                            D . 红球在最底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
                            思路一:既然说到每人只猜对一半,那么我们可以知道的是正确选项一定是符合①②③三句话各对一半的,所以可以将选项直接带入到题干中验证,这样发现只有D选项符合。这样的方式简单粗暴,但是对于题目的要求会高一些,一般适用于题干和选项信息全面且详细,同时会有顺序性的题目。
                            思路二:大部分同学遇到这样的题目可能会运用假设法去解决,情情说:“红球在最上层的抽屉,黄球在中间抽屉。”若假设红球在最上层为真,则根据每人只对一半可知:黄球在中间抽屉一定不对。并且因为红球已经在最上层了,所以②③两句的前半句均不正确,所以后半句都需要正确,这样“红球在最上层”会与②③两句后半句均产生冲突,所以可知①的前半句为假,后半句为真,进而打开了僵局,推出D选项正确。


                            24楼2019-03-08 09:33
                            回复
                              2025-07-27 12:35: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思路三:通过观察,其实大家不难发现,这里面“红球”的出镜率很高,那么古语有云:言多必失!红球出现了这么多次,他一定会留下一些“线索”,这便是我们解开整个题目的关键。红球只可能出现在一个地方,所以①②③的前半句中只能有一句真话。但是题目说三人均说对一半,即有3句真话,所以还有2句真话没有被我们找到,那么他们只能是从3人的后半句中寻找。再看到①③的后半句都是在说黄球,所以只能有一个正确,进而可知②的后半句“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一定为真,最终以此作为突破口,可确定答案D。
                              思路四:观察①③两句都在说红球和黄球的情况,因为均猜对一半,所以可知①③两句一定会将红球和黄球的情况确定下来,所以②中的关于红球的描述一定不正确,故可得②的后半句“蓝球在最上层的抽屉”一定为真,在进一步推理同样可得答案为D。
                              通过这道题目大家会发现,简简单单一道题,其实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会有很多可以思考的地方,这其中也会对比出哪种方法更快更好,进而启发大家以后遇到类似的题目多思考多总结更多的方法。


                              25楼2019-03-08 09: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