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设计工作室吧 关注:76贴子:928
  • 1回复贴,共1

国产游戏概念设计当前发展方向和问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随着2015年文化部以《文化部关于允许内外资企业从事游戏游艺设备生产和销售的通知》全面解禁游戏机以来,国产电子游戏产业又有了一次突飞猛进的整体提升。据《2016游戏产业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到1655.7 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7.7%;中国游戏用户数达到5.34亿人,增长3.3%。游戏产业就发展上来看一片大好。然而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当下的国产游戏研发业界,产品虽多,业绩虽好,仍缺乏口碑和品牌,缺少可以与国际顶尖并肩的游戏作品。
就游戏研发领域来看,游戏剧本、游戏性策划、程序和美术是游戏研发的核心。作为主要以视觉呈现的电子游戏,所展示的美术也是游戏研发过程中最注重也最需要精雕细琢的部分。而作为游戏美术的根本基础——概念设计的优劣决定了一款游戏本身的成败。但是,在当下的游戏业界,对于概念设计的认识依然欠缺,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游戏本身。
一、游戏概念设计≠游戏原画
游戏概念设计,这个名词甚至对于很多游戏从业者都是陌生的,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概念设计,据大量的走访了解甚至很多游戏研发企业没有概念设计师的岗位。更多的游戏美术人员只知道“游戏原画”,更有人将二者画上等号,论为一谈。游戏的概念设计和原画在表现形式上是有共同之处,但在实际上,在国内,他们的差异是巨大的。
“概念设计”是指由分析受众需求,生成“概念”并将其表达呈现的一系列设计活动,是一个由框架到细节,由抽象到具象不断完善的过程。“概念设计”的作品不是最后的产品,它是设计最初阶段的表达,他是为后续的生产工序服务的。简单来说:“概念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设计师创造出一种想法“概念”,并让别人接受的过程。在游戏设计领域,“游戏概念设计”是对于游戏整体世界观的设计。把控着整个游戏的美术风格、氛围的架构、和游戏中的所有美术细节的表现。而想要在设计中表现出独特的“概念”,需要的不仅仅是美术的表现力,更要有对于该设计的文化了解作为支撑,要有独立的见解和说服力。
而“原画”这个称谓初见于日本动画业,指代“最初的形象设计”,仅名称上来说“原画”似乎可以包含“概念设计”的内容,但这并不全面。在游戏领域的“原画”职责中还包含有另一工种——“美术宣传画”简称“美宣”。在国内,似乎是“美宣”的职责相对来说更主流一些,而“概念”尤其是“设计”的层面被极大的弱化了。设计师并不需要深入的分析受众需求,不需要了解文化作为支撑,甚至不需要设计什么。只需要你画得好,画的细,以美宣的要求来把控美术,而不是以设计。以至于很多游戏美术从业人员认为:“国内没有概念设计师这个职业,或者说这个流程还没建立起来。”
我们走访过很多培养游戏美术人才的学校和企业,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更在意对于美术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对于文化、对于设计方法的指导。输出到游戏研发企业的学生也只是以美工为业,难以从事设计。而没有设计的游戏又是什么?这并不是出品成功的游戏作品应有的状态。
难道国产游戏不需要概念设计?
二、题材和原创
搜索苹果APP store,输入“三国”。会找到数万款以三国为主题的手机游戏。
据《2016游戏产业报告》。2016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出版国产游戏约3800款。仙侠主题的游戏作品就占比32.3%,三国题材、西游题材、加上仙侠游戏,总占比超过三分之二。的确,我们承认《三国》和《西游》确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愿意相信玩家也依然偏好“中国风”背景的产品。但为什么会有此多的题材雷同的作品?为何尝试原创题材的作品占比不足15%?这不敢说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当中透露出的是国内的游戏研发企业缺乏对于市场探索的勇气,而更乐于在喜好该题材的固有玩家受众群中分一羹。于是,国内的游戏研发欠缺了“研发”的成分,只能是游戏“生产”。短平快的生产模式下追求的是三个月的回收成本,而不是如何将游戏作品精品化。
也正因此,游戏美术受此影响,因为没有需求,或者说需求不是设计,而是赶工流水线批量生产。只看到商业利益的驱使直接促使了游戏作品中文化内涵、产品意识的缺失。所以也就没有了对于“游戏概念设计”的需求,大量为应时而生的糟粕游戏滚滚而来。国内游戏美术们都在抄袭和拼素材中度日。甚至为了迎合固有题材,生搬硬套——此类以抄袭、贴标、只为圈钱而生游戏糟粕依然层出不穷。
中国游戏界看重的是渠道,而不是设计。却不顾即便是有玩家热衷于此题材,若被垃圾游戏游戏轮番恶心,最终也是会审美疲劳的。如果最后大家都奔插画和抄袭去了,再无设计,本已设计稀薄的国产游戏再拿什么吸引玩家的青睐?我们希望看到什么时候中国有自己的科幻题材游戏,能有自己的悬疑题材游戏,而现如今就是连写实的现实主义的作品都难以见到,不能不说这是畸形发展的悲剧。
三、风格的限制
2000年以后,伴随着女星整容风潮的如火如荼,《西风狂诗曲》、《天堂》等游戏的推出,韩国游戏业找到了他们的美术风格——韩式唯美幻想风。一时间游戏内角色的画风趋于统一,带动了一大批类似画风游戏的兴起,《天堂2》《永恒之塔》韩流如雨后春笋。然而仅数年之后,便大幅回落。玩家开始戏称此类游戏为“泡菜”。一个缸里出来的,不管你叫什么名字,味道都一样。从大同小异,到了无新意。游戏业的韩流如一阵风吹过了。
然而随着大量的韩国网络游戏进口我国,他特有的美术风格却给中国玩家和国产游戏带来了深刻的印象,韩式的游戏画风讲究角色形象的唯美化,以长相英俊漂亮,轮廓比例无可挑剔,装饰丰富,特效绚丽为卖点。在2D游戏和3D游戏刚刚兴起的年代,这股风潮确实满足了玩家对于游戏画面精细化的美好愿望。同为东方的审美倾向,韩式的唯美风在国内生根发芽。以至于现如今国产游戏几乎已经是一水的韩式画风,几乎已经到了天下游戏,千人一面的地步。
与此同时,随着游戏主机和电脑的技能攀升,次世代游戏的出现。以欧美日为主的次世代游戏作品更多的展示出游戏作品几乎可以和特效电影同质的水准。在画面仿真度,分辨率,游戏体验和深度等方面一次次革新。相较于之前仅有唯美画风的游戏画面,次世代的作品融入动态捕捉、虚拟演员等技术手段呈现出更生动、更深刻,更真实的特征。概念设计师可以描绘出宛如摄影的虚拟世界。可以通过细节展示出活生生的,有生活有故事的游戏角色,甚至仅通过外表可以推理出角色的深入的内在。并且全世界50%以上的次世代游戏美术由中国游戏厂商代工完成。但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游戏作品依旧停留在5年前甚至10年前的水准?这才是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国内的玩家的审美没有跟上国际的潮流依然热衷于怀旧?还是国产游戏研发企业只考虑商业成本和利益不愿研发,不去与时俱进?游戏主机的解禁和电脑技能的提升早已带我们接触到国际大作。玩家不缺少见识,国产游戏也切莫再低估中国玩家的眼界。
如今,国产游戏产业蒸蒸日上。但就产业而言,过于粗放。门槛低,快餐化一直是国产游戏糟粕过多的主要原因。我们希望看到有更多的游戏研发企业可以放开眼界,以创作精品的姿态创作出更出色的作品。而非故步自封。


1楼2019-02-28 04:45回复
    马上我也要学习概念设计了,你写的对我感触很深,赞👍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9-04-09 0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