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我的故乡
胡守典
我离开家乡有多年了。我的家在湖北,宜城,流水。也就是“流水西瓜甜万家”的流水。在我的记忆里,她非常美丽。一年四季景色,气候都很宜人。
春天的时候哇,那一树犹如凝脂般的白兰花散发生的幽香,还是混合着桃、李、桔子、枇杷花儿的芳香。再看郊外山坡上:一丛丛、一片片、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儿,姹紫嫣红、相互争妍,相映芳菲,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百花芬芳。还有鸟儿呀、蝶儿呀,也不甘寂寞,蝶儿在花间翩翩起舞,鸟儿随着蝶儿的节拍也嬉戏歌唱。这就是大自然!太美秒了,令人心旷神怡,叫人看着、听着、闻着、都流连忘返啦!
到了夏日,田埂边、山道旁、一束束金银花的枝丫攀附在松树或木梓树上,绽放着她的妩媚,而她吐出的清香,还夹杂着栀子花香,更是沁人心肺。让人们都觉不出是正处在炎热的盛夏。还有一塘塘的荷花,白色的、粉色的、暗香袭人,再衬托着圆圆的绿叶,叫你仿佛置身于神仙景里,恋恋不忍离去。
当你漫步在秋天的山间小道上,会不时看到突然窜出的刺猬呀、野兔,还有那惊恐而飞的山鸡。抬头就看见大片大片翠绿翠绿的桔子橙子树上密密麻麻的点缀着黄澄澄的桔子、橙子。山坡上不知名的野果子也熟透了,一串串红红的挂满了枝头。黑紫黑紫的野葡萄上面裹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八月楂的藤蔓上,稀稀疏疏的挂着几个果子,从它裂开的口子里,可看到那鲜嫩的果肉。叫你呀,口水欲滴!
冬日里,修竹格外青翠,被残淡的阳光沐浴着,她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坚韧和靓丽。晚上,如洗的月光铺满整个大地,清澈的小溪底,一群群鱼儿在修竹的倒影下相互追逐。使水面上泛起一层层细细的涟漪。也别有一番风韵,叫人看着浮想联翩……
顺着流水通往区乐地马路,站在流水东边的山岗上,可看到流水西边的汉江像一条玉带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东边是连绵起伏的大洪山脉。南边是荆州天门,北边是板桥,马头山。呵,这楚国的河山可尽收眼底也!
往东,有一处温泉,名字叫汤泉。据说,在泉水里泡一泡,还能治百病哩!想当初,我结婚一年多都没有怀孕,受尽了婆婆的白眼和丈夫的冷漠。后来,有人对我说:去汤泉泡泡吧,也许能怀上呢?我就抱着试试的心,去泡了泡。果然不久就怀孕了,生下了我的大儿子,但不知是否是巧合。那时那个泉眼池子就四周围了圈石头,露天,中间隔道石墙,就算男女澡堂了,每人泡一次贰毛钱。
再往东,就是落花潭了。“落花潭”传说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呢。说的是一位公主为等她去前线平息战乱的未婚夫归来,天天去清水潭旁,边等待,边对着潭水梳妆。一天不小心将头上的珠花掉落在潭水里。那株花顺着潭水就流进了溪水,又流经流水,就流进了汉江。以后,就有了“落花潭”和“流水”这个地名了。据说那未婚夫到最后也没回来,但是“落花”“流水”就不知是否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还是“落花”“流水”,也无从考证了。
九六年我和丈夫双双下岗,于是丈夫去了襄阳打工,因他是技术员,工作十分好找,在那里很受尊敬。一天,我去襄阳办事情,就顺道给他带去了十来斤家乡的散酒。中午,他老板热情的招待了我。我也拿出从家里带去的酒请他们品尝。谁知他们喝了一个劲儿的问我从哪里打来的,多少钱一斤,我说就我邻家自己酿的呀,贰块伍一斤。我不会喝酒,但看他们喝完酒的空碗,有厚厚的一层透明酒液还扒在碗壁上慢慢向下滑。他们说这酒喝到嘴里柔柔的,一线入喉润润的,下到胃里还暖暖的。说到我们那里的酒呀,也有一段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城里有户人家,母子二人,儿子很孝顺,母亲眼睛半瞎了。他们就靠自家门前那口三井眼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儿子每天挑着自家的井水去买,很多时候一天也卖不了几个铜板,小伙子宁可自己饿着,也要让母亲快快乐乐地吃他买给她的包子,母亲让他也吃,他总是说自己在外面已经吃饱了。这小伙子的孝心,一来二去,被路过的酒神杜康爷看到了,他呀,就施法,将他们家的井水变成了酒。第二天清早,小伙子又去井上打水去卖,还没到井边就闻到了酒香四溢,等他把水提出井口,那酒香味更浓了,他觉得奇怪,就拿瓢舀了些尝尝,怎么这井水会变成水变成了酒呢?就忙叫上几个邻居来尝尝。他们尝了都说是上等好酒,味道甘香醇厚,不上头。从此,小伙子就拿井水当酒卖起来了。生意好的不得了。也就有钱了。他就四处求医,先把母亲的眼病给治好了,又把房子翻了新。还娶上了媳妇。谁知这媳妇很贪婪,她天天埋怨酒是好酒,但是没有酒糟养猪(在我们那里的风俗:每年过年是要杀年猪的)。这话又被杜康爷知道了,他老人家觉得这人心太难满足了。于是又将那井水变回原来的样子。还在井台上写下:
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那三眼距今还在,它呈品字形。就在现在百货大楼后面院里。相传,那股带酒味的地气南移到流水了。所以不管当地谁家随便酿的酒,都非常好喝。
这里的民风很淳朴,就拿子女孝敬老人这块来说吧。这人一到五十多岁、六十来岁。儿女们就再也不让他们做事情了,给他们些钱,叫他们去茶馆里喝茶、聊天、消磨时间。光我们那一条街,就有好几个茶馆,那个茶馆里呀,都是清一色五十多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把玩着什么象棋、纸牌、麻将、觉和……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只顾得什么“上大人”、“佳作仁”、还有“画三千”、“八九子”……
这些老人啊,已经不知道:“生老病,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为何物了!
胡守典
我离开家乡有多年了。我的家在湖北,宜城,流水。也就是“流水西瓜甜万家”的流水。在我的记忆里,她非常美丽。一年四季景色,气候都很宜人。
春天的时候哇,那一树犹如凝脂般的白兰花散发生的幽香,还是混合着桃、李、桔子、枇杷花儿的芳香。再看郊外山坡上:一丛丛、一片片、知名的不知名的花儿,姹紫嫣红、相互争妍,相映芳菲,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浓浓的百花芬芳。还有鸟儿呀、蝶儿呀,也不甘寂寞,蝶儿在花间翩翩起舞,鸟儿随着蝶儿的节拍也嬉戏歌唱。这就是大自然!太美秒了,令人心旷神怡,叫人看着、听着、闻着、都流连忘返啦!
到了夏日,田埂边、山道旁、一束束金银花的枝丫攀附在松树或木梓树上,绽放着她的妩媚,而她吐出的清香,还夹杂着栀子花香,更是沁人心肺。让人们都觉不出是正处在炎热的盛夏。还有一塘塘的荷花,白色的、粉色的、暗香袭人,再衬托着圆圆的绿叶,叫你仿佛置身于神仙景里,恋恋不忍离去。
当你漫步在秋天的山间小道上,会不时看到突然窜出的刺猬呀、野兔,还有那惊恐而飞的山鸡。抬头就看见大片大片翠绿翠绿的桔子橙子树上密密麻麻的点缀着黄澄澄的桔子、橙子。山坡上不知名的野果子也熟透了,一串串红红的挂满了枝头。黑紫黑紫的野葡萄上面裹了一层薄薄的白霜。八月楂的藤蔓上,稀稀疏疏的挂着几个果子,从它裂开的口子里,可看到那鲜嫩的果肉。叫你呀,口水欲滴!
冬日里,修竹格外青翠,被残淡的阳光沐浴着,她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坚韧和靓丽。晚上,如洗的月光铺满整个大地,清澈的小溪底,一群群鱼儿在修竹的倒影下相互追逐。使水面上泛起一层层细细的涟漪。也别有一番风韵,叫人看着浮想联翩……
顺着流水通往区乐地马路,站在流水东边的山岗上,可看到流水西边的汉江像一条玉带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东边是连绵起伏的大洪山脉。南边是荆州天门,北边是板桥,马头山。呵,这楚国的河山可尽收眼底也!
往东,有一处温泉,名字叫汤泉。据说,在泉水里泡一泡,还能治百病哩!想当初,我结婚一年多都没有怀孕,受尽了婆婆的白眼和丈夫的冷漠。后来,有人对我说:去汤泉泡泡吧,也许能怀上呢?我就抱着试试的心,去泡了泡。果然不久就怀孕了,生下了我的大儿子,但不知是否是巧合。那时那个泉眼池子就四周围了圈石头,露天,中间隔道石墙,就算男女澡堂了,每人泡一次贰毛钱。
再往东,就是落花潭了。“落花潭”传说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呢。说的是一位公主为等她去前线平息战乱的未婚夫归来,天天去清水潭旁,边等待,边对着潭水梳妆。一天不小心将头上的珠花掉落在潭水里。那株花顺着潭水就流进了溪水,又流经流水,就流进了汉江。以后,就有了“落花潭”和“流水”这个地名了。据说那未婚夫到最后也没回来,但是“落花”“流水”就不知是否取“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还是“落花”“流水”,也无从考证了。
九六年我和丈夫双双下岗,于是丈夫去了襄阳打工,因他是技术员,工作十分好找,在那里很受尊敬。一天,我去襄阳办事情,就顺道给他带去了十来斤家乡的散酒。中午,他老板热情的招待了我。我也拿出从家里带去的酒请他们品尝。谁知他们喝了一个劲儿的问我从哪里打来的,多少钱一斤,我说就我邻家自己酿的呀,贰块伍一斤。我不会喝酒,但看他们喝完酒的空碗,有厚厚的一层透明酒液还扒在碗壁上慢慢向下滑。他们说这酒喝到嘴里柔柔的,一线入喉润润的,下到胃里还暖暖的。说到我们那里的酒呀,也有一段感人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城里有户人家,母子二人,儿子很孝顺,母亲眼睛半瞎了。他们就靠自家门前那口三井眼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儿子每天挑着自家的井水去买,很多时候一天也卖不了几个铜板,小伙子宁可自己饿着,也要让母亲快快乐乐地吃他买给她的包子,母亲让他也吃,他总是说自己在外面已经吃饱了。这小伙子的孝心,一来二去,被路过的酒神杜康爷看到了,他呀,就施法,将他们家的井水变成了酒。第二天清早,小伙子又去井上打水去卖,还没到井边就闻到了酒香四溢,等他把水提出井口,那酒香味更浓了,他觉得奇怪,就拿瓢舀了些尝尝,怎么这井水会变成水变成了酒呢?就忙叫上几个邻居来尝尝。他们尝了都说是上等好酒,味道甘香醇厚,不上头。从此,小伙子就拿井水当酒卖起来了。生意好的不得了。也就有钱了。他就四处求医,先把母亲的眼病给治好了,又把房子翻了新。还娶上了媳妇。谁知这媳妇很贪婪,她天天埋怨酒是好酒,但是没有酒糟养猪(在我们那里的风俗:每年过年是要杀年猪的)。这话又被杜康爷知道了,他老人家觉得这人心太难满足了。于是又将那井水变回原来的样子。还在井台上写下:
天高不为高,人心第一高,
井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
那三眼距今还在,它呈品字形。就在现在百货大楼后面院里。相传,那股带酒味的地气南移到流水了。所以不管当地谁家随便酿的酒,都非常好喝。
这里的民风很淳朴,就拿子女孝敬老人这块来说吧。这人一到五十多岁、六十来岁。儿女们就再也不让他们做事情了,给他们些钱,叫他们去茶馆里喝茶、聊天、消磨时间。光我们那一条街,就有好几个茶馆,那个茶馆里呀,都是清一色五十多岁以上的老人。他们把玩着什么象棋、纸牌、麻将、觉和……看他们玩得不亦乐乎,他们只顾得什么“上大人”、“佳作仁”、还有“画三千”、“八九子”……
这些老人啊,已经不知道:“生老病,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为何物了!